APP下载

巧用主题图 凸显数学味

2014-09-01王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公倍数操场教材

王华

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它贴近学生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能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占据着很大的篇幅。正确使用这些主题图,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升值。

一、巧呈现,变静为动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就是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情境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突出情境趣味性的同时,凸显主题图中的数学味,既强调“四基”的落实,又注重数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教学《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呈现了张开的剪刀、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红领巾这三样物体。然后,运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它们所组成的图形,以此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样子,他们自然会喜欢和接受这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那么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也得到了落实。

教师在动态呈现主题图时,要注意有效凸显数学味。比如,低年级教材中的主题图很多,不少教师以此为情境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往往会漫无边际地说一通,结果课堂很热闹,时间过了大半,还没有涉及到数学问题,更不用说切入知识点了。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子以后,一节课已失去了四分之一,若学生还没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只好尴尬地出面提出问题,这样做不仅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必须巧妙地呈现主题图,方便学生快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充分发挥主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巧运用,落实探究

主题图作为一种文本资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幅主题图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再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领会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巧妙地加以运用。

如在教学《东南西北》(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时,我发现,教材中选用的主题图“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相对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所学的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我将学生带到操场,和他们一起认真观察操场周围的建筑物,然后让他们用已学的知识来介绍这些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学生站在操场上,边看边向组内其他人介绍这些建筑物:“操场的前面是山水龙城小区,操场的后面是郑家花园小区……”这时,有学生发现,操场前后是不确定的,人站立时面对的方向不同,操场的前后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主题图“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于是大胆地提出“操场上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面”,准备以此来确定方位,介绍这些建筑物。这时,我再适时引入“东南西北”的概念,请学生重新介绍方位。学生根据主题图“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和“东南西北”的知识,马上就可确定操场的东面是山水龙城小区,与东相对的是西,那操场的西面就是郑家花园小区,操场的北面就是金苹果幼儿园,操场的南面就是教学楼。这样,通过巧妙运用主题图,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训练,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更牢固。

可见,对教材中的主题图,我们若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际经验,还能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巧引申,丰富内涵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思考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引申,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材的主题图主要是揭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得出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就应该抛开主题图,进行下一环节(怎样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但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探究的结果(如下表),请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正方形的边长\&与每块墙砖长的关系\&与每块墙砖宽的关系\&6\&3×2\&2×3\&12\&3×4\&2×6\&18\&3×6\&2×9\&24\&3×8\&2×12\&……\&……\&……\&]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很多问题:所得正方形的边长6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是有一定规律的,所有正方形的边长都是最小正方形边长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换句话说,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倍数关系,2和3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发现里面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主题图更大的价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巧改编,深化理解

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应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同时,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主题图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或者学生并不熟悉,直接应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教师进行适当改编,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主题图,稍稍进行改编,就能成为很好的巩固新知的素材。作为老师,要有创新精神,大胆地对主题图进行改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教材中借书这一主题图情境不熟悉,部分学生虽然参与过借书活动,但对这一情境不感兴趣。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题图中要加入他们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中,“计算”本是很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我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改动,选用了《熊出没》中熊大和熊二吃苹果的素材,通过改编,我设计了“一筐有35个苹果,熊大吃了2个”与“另一筐也有35个苹果,熊二吃了20个”这一问题情境。这样设计让热播动画片《熊出没》的场景走进课堂,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就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材主题图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数学生活化”提供了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合理地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使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才能真正爱上数学这门艺术。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它贴近学生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能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占据着很大的篇幅。正确使用这些主题图,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升值。

一、巧呈现,变静为动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就是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情境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突出情境趣味性的同时,凸显主题图中的数学味,既强调“四基”的落实,又注重数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教学《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呈现了张开的剪刀、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红领巾这三样物体。然后,运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它们所组成的图形,以此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样子,他们自然会喜欢和接受这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那么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也得到了落实。

教师在动态呈现主题图时,要注意有效凸显数学味。比如,低年级教材中的主题图很多,不少教师以此为情境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往往会漫无边际地说一通,结果课堂很热闹,时间过了大半,还没有涉及到数学问题,更不用说切入知识点了。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子以后,一节课已失去了四分之一,若学生还没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只好尴尬地出面提出问题,这样做不仅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必须巧妙地呈现主题图,方便学生快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充分发挥主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巧运用,落实探究

主题图作为一种文本资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幅主题图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再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领会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巧妙地加以运用。

如在教学《东南西北》(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时,我发现,教材中选用的主题图“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相对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所学的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我将学生带到操场,和他们一起认真观察操场周围的建筑物,然后让他们用已学的知识来介绍这些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学生站在操场上,边看边向组内其他人介绍这些建筑物:“操场的前面是山水龙城小区,操场的后面是郑家花园小区……”这时,有学生发现,操场前后是不确定的,人站立时面对的方向不同,操场的前后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主题图“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于是大胆地提出“操场上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面”,准备以此来确定方位,介绍这些建筑物。这时,我再适时引入“东南西北”的概念,请学生重新介绍方位。学生根据主题图“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和“东南西北”的知识,马上就可确定操场的东面是山水龙城小区,与东相对的是西,那操场的西面就是郑家花园小区,操场的北面就是金苹果幼儿园,操场的南面就是教学楼。这样,通过巧妙运用主题图,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训练,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更牢固。

可见,对教材中的主题图,我们若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际经验,还能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巧引申,丰富内涵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思考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引申,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材的主题图主要是揭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得出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就应该抛开主题图,进行下一环节(怎样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但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探究的结果(如下表),请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正方形的边长\&与每块墙砖长的关系\&与每块墙砖宽的关系\&6\&3×2\&2×3\&12\&3×4\&2×6\&18\&3×6\&2×9\&24\&3×8\&2×12\&……\&……\&……\&]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很多问题:所得正方形的边长6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是有一定规律的,所有正方形的边长都是最小正方形边长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换句话说,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倍数关系,2和3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发现里面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主题图更大的价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巧改编,深化理解

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应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同时,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主题图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或者学生并不熟悉,直接应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教师进行适当改编,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主题图,稍稍进行改编,就能成为很好的巩固新知的素材。作为老师,要有创新精神,大胆地对主题图进行改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教材中借书这一主题图情境不熟悉,部分学生虽然参与过借书活动,但对这一情境不感兴趣。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题图中要加入他们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中,“计算”本是很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我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改动,选用了《熊出没》中熊大和熊二吃苹果的素材,通过改编,我设计了“一筐有35个苹果,熊大吃了2个”与“另一筐也有35个苹果,熊二吃了20个”这一问题情境。这样设计让热播动画片《熊出没》的场景走进课堂,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就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材主题图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数学生活化”提供了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合理地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使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才能真正爱上数学这门艺术。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它贴近学生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能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占据着很大的篇幅。正确使用这些主题图,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升值。

一、巧呈现,变静为动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就是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情境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突出情境趣味性的同时,凸显主题图中的数学味,既强调“四基”的落实,又注重数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教学《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呈现了张开的剪刀、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红领巾这三样物体。然后,运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它们所组成的图形,以此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样子,他们自然会喜欢和接受这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那么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也得到了落实。

教师在动态呈现主题图时,要注意有效凸显数学味。比如,低年级教材中的主题图很多,不少教师以此为情境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往往会漫无边际地说一通,结果课堂很热闹,时间过了大半,还没有涉及到数学问题,更不用说切入知识点了。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子以后,一节课已失去了四分之一,若学生还没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只好尴尬地出面提出问题,这样做不仅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必须巧妙地呈现主题图,方便学生快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充分发挥主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巧运用,落实探究

主题图作为一种文本资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幅主题图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再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领会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巧妙地加以运用。

如在教学《东南西北》(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时,我发现,教材中选用的主题图“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相对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所学的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我将学生带到操场,和他们一起认真观察操场周围的建筑物,然后让他们用已学的知识来介绍这些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学生站在操场上,边看边向组内其他人介绍这些建筑物:“操场的前面是山水龙城小区,操场的后面是郑家花园小区……”这时,有学生发现,操场前后是不确定的,人站立时面对的方向不同,操场的前后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主题图“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于是大胆地提出“操场上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面”,准备以此来确定方位,介绍这些建筑物。这时,我再适时引入“东南西北”的概念,请学生重新介绍方位。学生根据主题图“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和“东南西北”的知识,马上就可确定操场的东面是山水龙城小区,与东相对的是西,那操场的西面就是郑家花园小区,操场的北面就是金苹果幼儿园,操场的南面就是教学楼。这样,通过巧妙运用主题图,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训练,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更牢固。

可见,对教材中的主题图,我们若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际经验,还能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巧引申,丰富内涵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思考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引申,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材的主题图主要是揭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得出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就应该抛开主题图,进行下一环节(怎样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但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探究的结果(如下表),请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正方形的边长\&与每块墙砖长的关系\&与每块墙砖宽的关系\&6\&3×2\&2×3\&12\&3×4\&2×6\&18\&3×6\&2×9\&24\&3×8\&2×12\&……\&……\&……\&]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很多问题:所得正方形的边长6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是有一定规律的,所有正方形的边长都是最小正方形边长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换句话说,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倍数关系,2和3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发现里面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主题图更大的价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巧改编,深化理解

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应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同时,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主题图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或者学生并不熟悉,直接应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教师进行适当改编,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主题图,稍稍进行改编,就能成为很好的巩固新知的素材。作为老师,要有创新精神,大胆地对主题图进行改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教材中借书这一主题图情境不熟悉,部分学生虽然参与过借书活动,但对这一情境不感兴趣。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题图中要加入他们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中,“计算”本是很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我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改动,选用了《熊出没》中熊大和熊二吃苹果的素材,通过改编,我设计了“一筐有35个苹果,熊大吃了2个”与“另一筐也有35个苹果,熊二吃了20个”这一问题情境。这样设计让热播动画片《熊出没》的场景走进课堂,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就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材主题图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数学生活化”提供了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合理地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使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才能真正爱上数学这门艺术。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倍数操场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的操场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下课了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