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01姚莉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端点线段观念

姚莉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江苏 张家港 201600)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姚莉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江苏 张家港 201600)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应注重生活性、操作性、探究性、估测性,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图形与几何;生活性;操作性;探究性;估测性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围绕“图形与几何”这一专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思考,对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体会。

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已知“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问题:“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型?为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同学们应站成半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老师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的结论。老师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操作性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拉一拉、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动手操作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探索问题的平台,带来了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认识线段》一课时,由于线段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再加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因此教学时要把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线段的直观形象: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学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观察一根放在桌上的弯曲的毛线,想一想怎样把这根毛线变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从一根弯曲的毛线,通过拉的动作,变直了,由此进行曲直对比,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接着让学生摸一摸两手间的线段,找一找、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学生通过操作,牢固的建立了概念,只要是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就是一条线段。而且就在拉、拿的过程中学生同时发现,不管老师怎么拿,只要拉直了就是一条线段;最后又让学生折一折长方形纸,认识到折痕也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折法,折出了长短不一的线段,由此体会线段有长有短的这一特征。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这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积过程。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探究性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感悟过程丰富多彩。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要善于利用探索的具体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识线段》画线段这一环节,老师没有先给学生示范画线段,而是让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独立画线段,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不同的画线段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创造。学生根据对线段的认识,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有的先画一个端点,再从这一点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画一个端点。当然也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有的只画了一条直直的线,没有画端点,有的在画的过程中尺子出现了移动,导致画的线不直。这时让这些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一些原来画错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掌握了正确的画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了正确画线段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错画线段的辨析,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学生这种探索的热情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注重估测性

估测活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思维的途径。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估测能力。学生的估测不是凭空想象,应该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判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估算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要引导学生对估计进行反思,并结合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适时调整,在交流和讨论中总结出科学、合理、可行的估计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估计方法,提高自己估计的精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后,让学生分别估计自己中指的长度、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度、文具盒的长度等,再分别量一量,检验自己估计得是否合理。在认识米后,又让学生估计教室门的高度,再量一量。通过像这些的估计和测量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自觉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同时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估测的实际价值,并逐步积累估测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估计反思的过程中学习认识空间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G622.0

A

1674-9324(2014)17-0213-02

猜你喜欢

端点线段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非特征端点条件下PM函数的迭代根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健康观念治疗
参数型Marcinkiewicz积分算子及其交换子的加权端点估计
基丁能虽匹配延拓法LMD端点效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