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2014-09-01王莹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一堂课分段规律

王莹莹

(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王莹莹

(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本文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结尾的意义和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技艺,详细地论述了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常说要向课堂要质量,做事要“善始善终”,即开头开的好,中间做的好,结尾结的好。教师讲课也是如此,必须“有头有尾”,整个过程都好,才能算的上一堂好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尾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败笔”流露甚多。常见的有:(1)草草收场。这种情况多是讲课时间控制不当,前松后紧,临近下课,已无时间用于“结尾”,只好讲到哪里算到哪里,说声“下课”就草草收场。(2)简单重复。一堂课讲完,教师在把讲过的几个问题重复一遍,或把板书上的章、节、条目念一遍,就算“结尾”了。(3)作业代替。需留作业的课,教师说说写写,勾勾划划,或简单提点要求,就算完毕。那么,课堂教学结尾工作到底应怎样做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结尾的意义

1.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美。写文章讲究“凤头”、“象身”、“豹尾”,好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像好的文章一样,开头要开的美、妙,如“凤头”一样引人注目;中间讲述内容要坚实、丰富,如“象身”一样牢固可靠;而结尾则要像“豹尾”一样强劲有力,这样的课才能算得上一堂好课,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美学角度看,人们都喜爱完整、圆满,而不喜爱残缺,这是普遍的审美心理。月缺花残,虽然“此事古难全”,然而总会引起诗人们的悲愁之情。一个完美无损的器皿,不仅使用起来方便,而且看起来也顺眼,可一旦有了残缺,再管用的器皿,也让人感到不舒服。上课也是如此,尽管有的课开头开得很好,中间讲述也好,而缺乏有力的结尾或没有个正经的结尾,总会使人感到缺憾,因为它有损于教学过程的完整美

2.保持兴趣永不衰竭。一般来说,课程讲述完了,一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常常是学生的注意力涣散,精力不集中的时候。这时有的学生开始祈盼下课的铃声,想早点离开教室,个别性急的学生甚至忍耐不住,开始在下面搞小动作。但教师如果结束语设计巧妙,则能有效地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马上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例如讲完“相似三角形”后我们可以说:“今天咱们学的这节内容很重要,在生产、生活中常常用得到。比如我们不上树就可以测出树高,不过河就可以量出河宽,咱们校门前的那棵老槐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可究竟有多高呢?至今仍是个迷。下课后,大家不妨测测看,它究竟有多高?”寥寥数语,重新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尽快揭开教师说的“谜底”。

3.梳理归纳,提炼升华。课堂教学结尾不应该像上面所说的,简单重复以讲的主要内容,但又不能脱离已讲的内容,而应该是原有内容的提炼与升华。简单的重复与提烁升华是处于不同层次的做法。前者层次低,后者层次高;前者是原封不动重复,后者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提炼升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梳理归纳,使之关系更清楚,联系更紧密,脉络更明晰,目的更明确。二是把本节课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揭示出来,这类似揭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一样。

二、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好的结尾,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设计结尾之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实质,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又能体现教材特点的教学结尾。

2.启发性原则。结尾不能常由教师包办,要立足于引导启发,多让学生参与,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结尾时教师可出思考题让大家思考:(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白了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针对性原则。结尾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针对性强的教学结尾,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抓住主要矛盾结果。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教学结尾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2)抓住规律结果。在结课时,要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突出出来,并告诉学生寻找规律的方法。(3)抓住易错地方结课。对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以通过结果加以强调,以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4.趣味性原则。充满情趣的结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历久不衰。

5.激励性原则。课堂教学结束时,如果教师善于用饱满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启发和鼓舞,这种结语将会变成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持久动力。

三、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技巧

1.归纳式结尾法。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解题规律和方法等。这种归纳可以是当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几堂课的内容。如讲完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后,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其具体方式可通过语言描述、也可用提纲、表格或图示方式加以归纳概括,以使学生对整堂课或学过的有关联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2.呼应式结尾。呼应,就是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在学习利用不等式求极值这课时,课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一块正方形的白铁四角上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后,再弯折成一只盒子,要使盒子的容积最大,应当剪出多大的正方形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去探讨与极值有关的几个定理,并解几个简单的题,末了再回过头来解决课前所提出的问题,终于把开始的问号转化成了句号,并加以强调,回应一下开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感觉。

3.练习式结尾。有的老师在课尾安排练习,以此结束课程。但这种练习并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本课情况的检查,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或与以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指明规律式结尾。课堂上分层分步讲完知识后,结束时指明知识的联系规律或解题的规律,如讲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给学生归纳了四步解题规律:(1)分解图形;(2)分别求出;(3)求和或差;(4)验算并写答案。一般来说,理科常用此法,但文科有时也用。如语文教师讲完怎样分段后,告诉大家:常用的分段方法有四种:(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2)按地点的变化分段;(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4)按事情的几个方面分段。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掌握规律,便于知识迁移,能够举一反三。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课堂结尾形式。其实,教学结尾的艺术是丰姿多彩的,怎能堂堂用布置作业?若堂堂如此,还有什么艺术可言?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向课堂要质量,因此一堂课必须重视教学结尾工作,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要其进行深入研究。

G632.0

A

1674-9324(2014)17-0194-02

猜你喜欢

一堂课分段规律
一类连续和不连续分段线性系统的周期解研究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分段计算时间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3米2分段大力士“大”在哪儿?
巧解规律
溜走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