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

2014-09-01李翠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分层数学知识解题

李翠兰

(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心学区,河北 行唐 050600)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

李翠兰

(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心学区,河北 行唐 050600)

多年来,我不断进行探索积累,并结合在外地参观所学的先进经验,逐渐探索了一条“分层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实行综合分层次;其次,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分出不同的层次;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模式

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年来,我不断进行探索积累,并结合在外地参观所学的先进经验,逐渐探索了一条“分层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所谓“分层次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打乱教师所教的班级,而是通过对班内学生进行层次分类、对所教的课堂学习内容实行分层次,进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因材递进施教”。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实行综合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综合分层次是教师实行“因材递进施教”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提前做大量的调查汇总工作,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以及每次的考试成绩,把本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小组。

其次,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分出不同的层次。初中数学知识是由一个个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或“心脏”,而解题,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和最终目的。无论是讲新课、习题课、讲评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也就是把“问题”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分层次课堂教学”除把学生进行分层次外,还要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一方面,教师要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根据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设计出几组题,使知识点能够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再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各组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出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小题,各个小题之间要分出不同层次、拉开档次,又要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递增层次。从而使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紧密紧扣、步步环升,形成一个有机相连的知识链。这样,教师用题或题组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在具体解每组题时,教师安排a组学生来解低档题,进军目标是争取能解中档题;安排b组学生来解中档题,进军目标是争取能解高档题;安排c组学生可直接来解高档题。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认识规律与知识产生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对学生实行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分层次课堂教学”利用“题组”来组织课堂教学,整个课堂以“解题”为中心,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动情况是“受阻”还是“活跃”来随时调控。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是主要靠“听”,而主要靠“解题”。一方面,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已经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探索掌握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并掌握这种教学方法。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次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和长处可利用。

首先,“分层次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次课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掌握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我们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很显然,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探索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掌握了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分层次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分层次课堂教学”就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从而弥补了“学困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弊端。在教学中,由于我们对学困生实行了“低起点”教学,就自然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变他们“自卑”的心理,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了条件;由于每节课教师都安排了高层次的问题,这对发挥优等生的才智也很有好处。

第三,“分层次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分层次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进而达到“因材施教”。其中的关键点是教师的“调控”,也就是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学生与各层题目之间的关系。在解低档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迅速决策,做出正确答案。这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也能回答上问题,从而坚定了他的学习信心,为他们敢于解中档题打下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此时,c组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这中档题也不是件十分轻松的事。我们设计的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因为这是要求大多数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状况和教学的内容做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能够从中“受启发”,又能使c组学生有所获,进而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总之,“分层次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这就给该法的广泛推广增加了较大难度,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辛勤努力地工作,不断地探索积累,努力取得满意的效果。

G632.0

A

1674-9324(2014)17-0078-01

猜你喜欢

分层数学知识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用“同样多”解题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雨林的分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