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故乡”的藤蔓忧郁而悠长

2014-08-28薛晴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闰土藤蔓鲁迅

薛晴

《故乡》是经典文本,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种情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学生初读或许并不喜欢,可是在将来,也许他们以后离开故乡或者回归故乡时会想起《故乡》和他们心中的“闰土”,或者在他们将来的某种情境中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鲁迅的《故乡》在他们心底留下的痕迹。

一、一“句”一世界

用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句子带动全篇情感的脉络,暗合“故乡”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影响之深。纲举目张,一气呵成。佛偈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对鲁迅这样一篇文学经典而言,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深意的,我们不能匆匆赶路,只是用一个老套的“变”就简单拍板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读读“故乡”这个词吧。

师:你能体会故乡一词的意义吗?我和故乡的距离有多远?

生:2000余里。

师:这是空间距离。还有时间距离?

生:分别了20余年。

师:这是时间距离。除了空间和时间距离,还有什么距离吗?

生:(有一学生轻轻地不确定地说——)心理距离吗?

师:是啊,还有心理距离。就像泰戈尔诗中所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我”和故乡之间也有心理距离,是远还是近呢?

“故乡”是一个颇具味道的词语,在鲁迅的心目中分量极重,而20年后初见面的故乡让“我”心头灰暗不已。这样一句便传达出无限的感慨和讶然。而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表达情感的时候是有所克制的,但克制下更有着深情。“我”给自己找了两个想要说服自己的理由,告诉自己也许故乡并不像自己看到的这么悲凉,只不过因为“我”此行是永别老屋和远离故乡的,故而心情不佳。再者“我”心目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此处,对于全文教学已经埋下一个伏笔,创设心境氛围,鲁迅的“精神故乡”的藤蔓,忧郁、悠长。

二、细说心中的故乡

《故乡》这篇文章有个重心,那就是将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进行对比。比较法固然是语文架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但如果这篇经典文本只能就此一招,会显得很呆板。尤其是对于闰土与少时“我”的故事情节,是个老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过捕鸟的场景。因此文中切换插叙进来的回忆,儿时的“我”和闰土的生活交往,实在是则老故事。老故事,多数人不愿意花费力气去细读了。这里的“故乡”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故乡,为什么美丽,是因为闰土,是因为“我”和闰土的友情。也因此,它成为“我”内心的“精神故乡”,对于全文而言,它情感浓郁悠长,若不在此处细细徜徉,难以铺垫下文对于故乡之变的痛感与悲凉。于是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寻检12~31段落词句,用以下两个句式说话:

(1)说起闰土,“我”就想起了______。

(2)说起“我”和闰土的感情,我就想到了

为什么说起闰土,“我”的脑海里立马有这么多无法磨灭的印象。心中美丽的故乡立刻有了依托。说起闰土,原来有这么多鲜活的记忆,直至自己成年都无法忘怀。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我和闰土之间有着有趣的对话、快乐的时光、自由的玩耍、深厚的友情。

这个问题既为弥补学生观察点的缺漏,也在挖掘两个平面句式的深度,就此打开一个截面,让学生再往里探一点。学生起初茫然,再人文中,觅得几个词语,惊喜不已,忙不迭要插嘴发言。一生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由此可见闰土是自由的,而我们只能生活在高墙之内。闰土的生活多令我向往啊。”

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在中国,身份制作为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它对中国人的作用是持续的,这种持续作用在他们心理层面的深处也凝成一种情结。(米兰·昆德拉的著作《身份》)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甚至我们根本就是无意识地知觉到人和人之间身份地位的不同。

而“我”和闰土在一起的时光,不仅有有趣的对话、自由的生活、快乐的时光,更加因为有平等的地位,有精神上的依恋和共通。这个故乡才是“我”心里美丽的故乡,才是“我”理想的“精神故乡。细说“精神故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细节,说不完的故事。老时光,像一杯茶,回味无穷;老故事,像一根藤,缠缠绕绕,悠久绵长。

三、“概说”现实故乡的闰土

在中国文学经典中,中年闰土与中年“我”在20多年后的重逢见面,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它给人的震撼和冲击,穿越时空的距离,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生生的疼,却无可奈何的那种感觉。我们都能看出闰土变了,我们不可避免要说起这个话题。可是,20多年的时光岁月,伴以这个社会变迁、时代更迭,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不堪,是我们内心里都有的一种真诚的期盼,如同这场重逢后的相遇。因此笔者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角度概说来涵盖文本,对课文、情节、人物、事件进行反复的“一句话概说”,以达到对课文情节人物事件的多角度理解。

中年闰土是一个____的人(闰土)。

明确总结提炼:这是一个外形劳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生活劳苦、精神困苦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他是一个缩影。因为还有千千万万的这样的闰土。

基于对文本的整合,步步推进,层层构建,直至一个完整的“中年闰土”人物形象突显在我们的面前。至此,鲁迅的“心灵故乡”沦陷,“精神故乡”失落。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无限伤感和悲凉的人物形象。学生不忍罢手,他们总觉得还有更多想追问的。有的问,闰土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后闰土将怎么办呢?闰土的下一代呢?水生他们的生活会如何呢?还有学生问,中国会像鲁迅所期望的那么好吗?

是的,当我们将目光都聚焦中年闰土的时候,我们或许还忽视了目击者“我”的内心变化和所遭受的打击。鲁迅能在小说中承认“我”的悲哀并不鲜见,同样中年男子在历经生活磨难,看过社会沧桑后,还保留一份内心的期盼,是因为20多年前一个短短个把月和一个帮工孩子的友情,建立了他内心纯真、美丽的故乡形象。“精神故乡”的藤蔓,一直在他心灵深处,乃至精神深处,都一直坚韧地支撑着、缠绕着。

想必,中年鲁迅的“精神故乡”仍然是他的内心支柱,这“精神故乡”的藤蔓,忧郁而悠长。而这次,不仅是故乡,且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都一直让他心系!但愿孩子们在这么年少的时候读懂鲁迅的一点心意,也会在他们将来的岁月里知道“希望”,明白“出路”,也有自己的“精神故乡”。

猜你喜欢

闰土藤蔓鲁迅
藤蔓秋千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