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语文的魅力

2014-08-26陆友松

江西教育B 2014年5期
关键词:红杏贾岛韩愈

陆友松

《推敲》一文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整个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苦苦吟咏、专心推敲的诗人形象。就这篇课文而言,要教些什么,怎么去教,特级教师卢谦以他多年追求的“简约语文”教学,给我们做了生动具体的诠释,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务本——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本

师: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它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生读课文2~7自然段)

师:读完了吗?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话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感到贾岛拜访自己的朋友,摸了好久才找到朋友的家,说明李凝家很难找。

生:我从“郊外”看出李凝家很偏僻。

生:李凝住的地方很宁静。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很宁静?

生: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你为什么从这感觉到很宁静呢?

生:不宁静的话敲门声就不可能惊醒沉睡的小鸟。

师:你真会读书!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觉得李凝是一个隐士。

师:书中没有说他是隐士,但有一个词能告诉我们他住的地方。

生:我认为是《题李凝幽居》的“幽”字。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字告诉我们李凝是隐士呢?

生:因为幽居的意思就是隐居。

师:你想说的意思我明白了,但要表达更准确.谁来帮她重说?

生:就是基本上没有邻居,一个人住在外面,所以说他是隐士。

师:大家对这一段理解得很好。我们还能读出些什么,自由读。

生:摸了好久才摸到,我体会到友谊很深。

生:我通过“拜访”这个词,看出贾岛对李凝非常尊重,说不定李凝的才华比他还要高。

师:同意吗?

生:我从留了一首诗来看出两人友谊很深,一般人不会作诗留下来。

师:刚才他说通过“拜访”这个词看出贾岛对李凝的尊重。看来李凝是个隐士,是个有学问的人,是不是?“拜访”改成“访问”行吗?

生:不可以,体现不出来贾岛对李凝的尊重。

师:刚才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生:贾岛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师:是不是告诉我们这个?(板书:即兴写诗。出示《题李凝幽居》。生读)

师: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段。(交流)

生:贾岛骑着毛驴,思考诗中“推”好还是“敲”好。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是思考?

生:我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看出来的。(师板书:斟酌文字)

师: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做做贾岛的动作。

师:谁上讲台来表演表演贾岛的动作,大家评议评议他表演得怎么样。(一生上台表演)

生: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推”和“敲”这两个动作。

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

……

师:那贾岛吟哦什么呢?

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师指名上台,生精彩表演引起同学们的笑声)

师: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

生:大家快瞧那个和尚,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

生:笑这个人是不是痴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

师:你看,贾岛多痴迷啊!

生: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生: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没有感觉到呢?

师:同学们,大街上行人的笑声他听得到吗?

生:听不到!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他看得到吗?

生:看不到!

师:韩愈的仪仗队他看得到吗?

生:看不到!

师:是啊,此时的贾岛“不知不觉”,全身心投入,已经到了一个忘我的境界啊!

什么是务本?这里的“本”有三层含义:一是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二是注重语文学科的本体,三是强调文本本身。在教学中如何凸显“本体”意识,我们从上述教学片段中可以窥见一二。首先,无论是教师的提问、引导,还是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知,或是生生之间的交流、思辨,都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卢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品味文本语言中引导他们去发现,并坚持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既让学生读出所感所悟,又读出所疑所惑;既让学生读懂语句,又品出语句中蕴涵的情意。再次彰显师生间的和谐对话。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既有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无声交流,又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声对话,更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直接有效的智慧交锋。

求实——实在品文析字,感知形象

师: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知道韩愈是什么人吗?他也是唐朝的大诗人,正在京城长安做官。多大的官呢?相当于现在首都北京市市长兼公安局长。当时冲撞了市长兼公安局长的仪仗队那还了得?轻则大刑侍候,重则丢掉性命。(生笑)贾岛是怎么跟韩大人解释的呢?请大家做贾岛,说给你的同桌听。endprint

生:我昨夜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友人,谁知他不在家,我写了一首诗在他家门上。今天回想起,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生:韩大人,贫僧昨夜去拜访友人,可是没有见着。我虽然没有见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美好的情景使我诗兴大发,我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可是我觉得诗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没想到冲撞了您的大驾,求您宽恕。

师:听了贾岛的话,韩愈思索了一会儿,认为用“敲”字好。他有哪几点理由呢?

生: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用“敲”字好,有三点理由。那么,这里的“宁静”能不能换为“安静”呢?

生:不能。

师:你们推敲推敲,为什么不能呢?

生:我觉得“安静”和“宁静”都表示静,但“宁静”静的程度深。

生:我觉得“宁静”还表示一种很幽美的静。

师:贾岛听了韩愈的话,连连点头。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板书:韩愈解疑)

师:家境贫寒的诗人贾岛和大诗人韩愈,尽管地位悬殊,但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好朋友,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历史上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贾岛的生平介绍)

师:看了贾岛的生平介绍,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生:贾岛是晚唐“五律”的领袖。

生:贾岛是个一生为写诗洒尽心血的人。

生:贾岛虽然早年出家为僧,但他有雄心,有志向。

师:你是从哪儿发现的?

生:从“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可以看出。

师: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读出了诗句的内涵。同学们,你们看贾岛有一个雅号,叫——

生:(齐)“苦吟诗人”。

师:是的,贾岛以他对诗的不懈追求,以严谨的创作精神,以苦思苦吟的实践,锤炼出许多精品,从而在诗人辈出的唐朝有了一席之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投影出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师:这首“五绝”意思是说,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后不禁双泪长流。你们说,他流出的是什么泪啊?

生:是高兴的泪。

生:是自豪的泪。

生:是激动的泪。

生:是辛酸的泪。

……

师: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下一番苦功怎么行呢?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朱作仁教授在多年前提出语文课应当“真实、朴实、扎实”。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很多高耗低效的场面课、虚假过剩的煽情课、形式主义的作秀课。语文课堂教学应“实”在何处,卢老师的教学策略值得学习:其一,“实”在品文析字。在教学“贾岛是怎么跟韩大人解释的”时,卢老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推想解释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人物,而且利用文中空白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理解“宁静”时卢老师提出能不能换为“安静”。学生咬文嚼字,体会到“宁静”还表示一种很幽美的静,既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又在学《推敲》中学习推敲。其二,“实”在形象感知。贾岛是什么人?是一个门第寒微的穷苦人,是一个数次应举不得志的失意人,是一个迫于生计栖身佛门的苦命人。为了让学生了解贾岛,卢老师引领学生在反复体味诗人“苦思苦吟”的创作背景中读懂人物,读懂他“一吟双泪流”背后的艰辛。如此,一个真实的贾岛形象刻印在了所有学生的心中

有度——把握好文本生长与拓展的度

师: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不要一味相信书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怀疑的态度。贾岛反复推敲,拿不定主意,说明用“推”也有一定的妙处。你觉得“推”好在哪里?

生:“推”让人感觉到诗人没有考虑太多。

生:我觉得用“推”反而可以看出诗人与李凝关系不一般,不需要太多的礼节。

师:“推”好还是“敲”好,这是一个千古难题,也是一个文坛公案,至今仍争论不休。请默读下面两段话,说说自己的想法。(出示:有专家说,韩愈认为“敲”字佳,与他官员的身份有关。“敲”较之“推”,更谨慎,更周全,更合乎常理。但贾岛是个僧人,僧与官不同,讲究逍遥自在,随缘放旷,随手“推”开月下门,了无挂碍。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无声,只着笔于推的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与‘宿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师:读完这两段话有什么想法?

生:韩愈认为“敲”字好,与他的身份有关,不同身份的人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生:吴冠中从绘画的角度认为“推”比“敲”更和谐。

生:看样子,“推”好还是“敲”好,还没有定论。

师: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结果也会不一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请看——(投影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生:绿。

师:王安石在用“绿”字之前,曾用过哪些字呢?

生:春风又入江南岸。

生:春风又满江南岸。

……

师:诗人为什么不用“入、满、到”这些字,而用“绿”呢?

生:因为“绿”字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了。

生:“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让人联想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

师:大家品评得有滋有味。让我们齐声读——

生(齐):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请大家再看一句宋词,横线上可以填哪些字呢?(投影出示:红杏枝头春意_____)

生:红杏枝头春意浓。

生:红杏枝头春意美。

师:那么词人究竟用的是什么字呢?,请看——(出示:闹)词人为什么用“闹”呢?推敲推敲,用“闹”好在哪里?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闹”字写出了红杏很多。

生:一个“闹”字,我仿佛看到枝头上红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仿佛在比美。

生:“闹”字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红杏在迎着春风呵呵地笑呢!

师:看,“闹”字将枝头红杏的特点写活了。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度”是哲学层面的一个概念。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必须把握好“度”,不能超越或不足其“度”。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究竟用“推”好还是“敲”好,卢老师让学生默读有关资料,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学生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在创造性的思辨与交流中,使静态的文本焕发出活泼、新鲜的生命力,进而享受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本拓展适度,既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又让他们在揣摩文字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让课堂教学有了“思想的魅力”。有关“绿”和“闹”这两个字的推敲,拓宽了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效度,而且使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得意”而不“忘言”,真正品尝到语文学习的芳香与魅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杏贾岛韩愈
晚春
贾岛寻医记
丰园红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忆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贾岛推敲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