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朴肃毅耀百年

2014-08-25邓振

江西教育A 2014年5期
关键词:严复二中南昌

邓振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严复从天津避居上海。其间,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不远千里来到上海,专程拜访了严复。后来,严复为这段事写道:“季廉至海上,先以书自通,继而执贽造吾庐,求得籍为弟子……(二人)讲道籀学,相得甚欢。”这个年轻人便是南昌县月池熊氏人熊元锷——被称为“心远之源”的熊育鍚的堂弟。

自沪返赣后,熊元锷便与熊育鍚多番探讨,“憬然知旧学之不可专治,西洋学问之可贵”。1901年,熊育鍚、熊元锷征得族人同意,以家族教育基金为基础,以南昌市东湖北岸的“平远山房家塾”为校址,创建了一个以修研西洋实科和语言为主的新式学校——乐群英文学堂,日后迅速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心远中学,即今南昌二中的前身。

“江西教育,吾校实开风气先”

在维新运动中,严复利用天津《直报》《国闻报》等为阵地,积极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维新摇旗呐喊。这座思想界熠熠耀目的灯塔照亮了当时深处内陆的熊育鍚。十九世纪下半叶,兵燹之后的江西大地上,一个家族正兴旺发达起来了。月池熊氏经熊谏和、熊禧祖两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大兴土木修建熊氏庄园之外,还成立“心远奖金”,以鼓励族人勤学苦读。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熊育鍚,对八股取士之禁锢思想深恶痛绝,他喜于探究“古今中外得失,兴亡治乱之故,礼乐刑政、食货兵戎之迹,与夫古圣贤玮行名言,经纬万汇之道”,通过广读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文章,渐“与戊戌诸党人相应和”,其中,最“服膺侯官严几道先生”“凡所著述罔不窥其堂奥”,成为清朝末年较早跳出江西沉闷气息的人士。

1910年,熊育鍚以江西教育总会副会长的身份赴京参加教育界会议,在那里拜见了仰慕已久的精神导师——严复。他“初见严几道先生执贽为弟子”。此后十数年,与严复交往甚密,并从严复那里吸收了以体、智、德三育体系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救国思想,并加以身体力行。后来,严复在致熊育鍚的书信中写道:“老弟舍身忘家,以教育后起为己任,此真圣贤心,而为国之洪福,不佞浮沉政界,到老无成,每怀高谊,令人增怍。”

“江西教育,吾校实开风气先”。这是熊育鍚任心远中学校长时作为校歌的开篇之语。

心远中学创办之始,便积极延揽新式人才。经严复推荐,学校聘来北洋水师学堂西学高材生李岑、陈持正,分别承担三角、几何及英语课程的教学。校长熊育鍚擢用人才更是不拘一格,以至于他所主持的心远中学、省立二中,容纳了许多思想进步的左派人士甚至共产党人,并聘用他们当教员。一时之间,心远中学集结了吴有训、傅抱石、胡先骕、胡献雅、汪国镇、熊正理、王易等学界名流任教,师资力量之雄厚,令人称羡。

心远中学早年的《课程及教材》这样写道:“本校创办之始,首重西学,然攻西学非熟谙外国语言不可,故初期十年之内,特重英文,兼授数学理化各科。民元以后,课程设施遵照部章,惟偏重英文数学理化而已。”为此,当时心远中学高一年级便采用美国教材《实用物理学》《实用化学》,进入高二后再采用理论性较强的美国大专学校教材。课余时间学生经常聚在一起用英语会话,加强书面与口头的表达能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还能用英文写文章。

1924年于心远中学毕业的熊正玱,升入大学,数学课上常闹笑话——对老师用中文讲授的“三角”“立方”之类的名词不知所云,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英文后才恍然大悟。

校友程天放回忆道:“他(熊育鍚)没有学过外国文字,可是思想非常新,非常进步。他认为要救中国一定要使中国近代化,最需要的就是科学和工业。而要研究西洋科学和工业,那就非用西洋文字做工具不可。所以他办心远中学特别注重英文和科学。”程天放在洪都中学堂读书时:“一个星期才教一课英文,而且学生是否了解,教员从来不问。到期考时,大家要求划定考试范围,只考少数几课,因此学生所得益处,实在太少。”可转到心远中学后:“心远的英文教师每天教完一课,到第二天就要学生背给他听。每星期有临时测验,每月有月考,期终又有期考,学生从来没有要求考试范围的事。这样一来人人被迫非用功不可了。”

民国年间,心远中学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中外历史、中外地理、英文、尺牍等。据1935年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载:“其时各校科目不甚完备,除心远中学注重英算外,余多注重经学国文,毕业生准用顶戴。”回忆到当时的图书馆情况时,校友王炯尧说:“为增长学生的自学能力,图书馆设施也较完备。藏书分经学、史地、诸子、文学丛书、社会、教育、哲学、国语、西文、美术、体育、自然、政治、经济、革命丛书和杂志等类,其中以自然科学书籍数目最多。”

理论之外,更重实践。如高中化学实验要开三年,每周半天(相当于3~4课时),学生二人一组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备简单化学实验仪器。另外,心远中学的物理实验也较一般省立中学为多,学校的“理化仪器,博物标本,均有相当设备。而尤以理化设备较全,且另有实验室二处,布置均堪实用。实为本省私立学校之冠”。

“旧教育把学生限制在书斋和故纸堆里,新教育则不同,学生活动于教室、校园和体操场上。”在心远中学,这句话尤其得到印证。

1918年12月,熊育鍚从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发表讲话,告诫学生要关心时事,要有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他非常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学会活动,指导并支持学生自办《心远周刊》等刊物,针对国内外一些时事发表评论,从国家民族与大众利益出发,臧否人物。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学会之设,无校无之,于日本学校中尤见发达。盖一国之强弱,视国民之智能为差。愿诸子于课余,牺牲游息时间以办学会为务。苟能群策群力,亦将无事不举也。在校能如此集合成团体,则他日入身社会,亦犹如是也。愿与诸子共勉之。”

心远中学的“体育”课开展得十分活跃。早在民国初年,心远的学生便盛行踢足球。邹韬奋、张国焘在校时很喜欢踢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心远的体育老师均是专职,住在校内,早晚与学生一道锻炼身体。当时心远学生的体育成绩在省城各校名列前茅。篮球、足球等球类活动,在校园盛行,并在竞赛中称雄省城。心远知名校友夏征农回忆道:“我很喜欢体育,在小学时自己买了一个足球踢。到了中学我几乎天天打球,经常参加比赛,主要是打篮球,也打乒乓球、踢足球。本来我的身体很弱,但以后好起来了,这是体育运动的结果。”endprint

心远中学很注意开展学生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如五四运动前后,心远学子曾于1917年12月29日、31日,公演两出文明戏《新华宫》《侠女剑》,并组织成立“学生话剧队”,反响强烈,“剧场秩序甚佳。来宾数百人,肃立无哗,至剧中情节佳处,掌声四起”“公众评议,以私立心远中学演出最博声誉”。

1932年,对于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江西省教育厅督学视察报告中还有全面评价,称“课外作业,如游艺、体育,各种研究会,以及月刊、季刊、特刊,均有佳绩表现”。

正是自由、开放、活跃的学风和熊育鍚对学生的鼓励,使心远中学学子有着十分开明和前卫的思想意识。五四运动风潮波及南昌后,心远中学联合南昌各校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以后在反日斗争中和解放战争期间,心远中学学子一直走在全省最前列)。此后,学校成了袁玉冰、方志敏等“改造社”成员开展党团活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并发起过多次集会游行。学生办的五六种小报《狂飙》《银铃》《细雨》等,附在当时的《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日报》《实业日报》上出版;校内还由学生自办了《心远周刊》,激扬文字,评论时局,并且组织了“南昌学生救亡读书会”,成立“巨浪”剧社,公演抗敌话剧等等。

居高声自远,岂是籍秋风?正是心远中学的优良校风和人才培养的全新理念,使其涌现出杨超、曾天宇、邹韬奋、夏征农、徐采栋、蔡方荫、程孝刚、刘恢先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并与1903年创办的长沙明德中学和1904年创办的天津南开中学并称为国内三大私校。

“名称永居第二位,成绩须达最高峰”

严复在早年写给熊育鍚的信中写道:“教养二字,虽亡国亦不可无。”

1938年8月15日,日寇飞机首次轰炸南昌,省会各机关和学校纷纷开始向赣东南一带疏散,心远中学也不例外,分别迁往南昌县冈上乡月池熊家、吉安陂头和南城上塘,以吉安陂头为本部。不久,本部迁至南城。1942年6月,南城陷落前一天,心远本校损失惨重,学校再次南迁至宁都县田头村。抗战胜利后,始迁回南昌市三道桥校址。

1941年1月,熊育鍚在写给学生的一封信中说道:“今年七十有三,已开始逾月矣。日者,相者谓鍚寿当跻七十有八,果尔,暂竭此五年精力于所办之学校,不复旁骛。”1942年心远危急之时,他在于都致书好友,表示“如敌骑至宁都,誓当一死报国,不再偃蹇作逃生之计”。然而,天不佑斯人,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熊育鍚当年11月中旬染上疟疾,延医诊治无效,临终遗言谓“心远从此公诸社会”。他在南城作诗一首,其尾联即为:“沧桑世已变,吾道自千秋。”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有着近2200年历史的古城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9月10日,心远中学与剑声中学、青年中学三校合并,成立江西省立第二联合中学,1953年正式定名为南昌市第二中学,沿用至今。

南昌二中以熊育鍚所说的“名称永居第二位,成绩须达最高峰”为校魂,在传承心远优良传统的同时发扬创新,一直充当着江西基础教育领域的排头兵,成为新中国江西教育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南昌二中1949届学生游效曾说:“南昌二中有一批很优秀的尽职尽责的高水平老师,更重要的是做学问的传统,‘勤朴肃毅的校训深入人心。”当代哲学家、文学家赵鑫珊1953年考入南昌二中,他说:“(南昌二中)师资力量很强,在江西省名列前茅。”正是二中历史上辈出的名师,撑起了学校永不黯淡的天空。1963年,潘凤湘老师的语文“教读法”开启了第一轮教学改革实践。如今,有着“铁军”之称的教师队伍在教学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不断致力于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习方法科学化,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成果被称为高中新课改的“二中样本”。

20世纪初,心远中学是省内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于省内中学界,南昌二中一直走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最前沿。南昌二中在南昌市中学界最早聘用外籍教师,最早在校园设立“英语角”,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相继与美国俄亥俄州奥伦吉中学(1986)、日本冈山县兴让馆高等学校(1988)、日本高松市中学(1990)结为友好学校。多次接待联邦德国、美国、日本、津巴布韦、澳大利亚、芬兰和非洲国家等代表团,二中历届领导人也多次出访,进行教育以及文化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21世纪初,南昌二中国际教育与合作办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9月,我国与加拿大的教育部门在南昌二中正式成立了“南昌二中国际教育部”,2007年9月,创办了江西省第一个高中双文凭国际教育班——“中加班”。创立以来,中外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勇于探索,让中国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文化观念,与西方的教育文化观念交融合璧,培育出新世纪国际化人才。2010年中加班首届毕业生首战告捷,所有学生都以国际学生身份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其中8人被世界前50名以内的大学录取,80%进入世界前100名以内大学深造。

“在校能如此集合成团体,则他日入身社会,亦犹如是也。”近百年前熊育鍚对学生们的告诫言犹在耳,南昌二中的学校社团组织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已发展成为社团联合会,在学生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而能常规化开展“心远之夏”美育节、合唱比赛、课本剧展演、英语才艺大赛、英语戏剧节、校园歌手大赛、寝室美化设计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曹爱国起求学,德体智育须交修。”1918年,严复将对心远中学学子的勉励编入校歌,心远二中的学生用人生努力践行。1949年前,他们储学救国;1949年后,他们为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而努力奋斗,那一批批的学子中,有动物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祖望,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谷宝南,体操世界冠军童非,羽毛球世界冠军钱萍,嫦娥一号卫星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的副总设计师饶炜……

2006年,百花洲旁弦诵依旧,然而,百余年涛声依旧的赣江另一岸,一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新型校园在红谷滩新区平地而起。纵观二中校史,其在东湖北面草创之时,不过六间教室的简陋设置。即便于1921年迁入的三道桥校址(今苏圃路校区),也不过占地20余亩,伴随着二中的不断发展日见逼促。这280余亩新校园的建成,是南昌二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如今,人们初入新校区大门便可看见一尊巨石立于茵茵青草之上,上面所刻的“勤朴肃毅”四个大字系1914年熊育鍚所定校训,严复在为心远中学所作校歌中再次写道:“守勤朴,厉肃毅,涵养性情奋志气。”原省立二中校长车驹曾说:“校有训,诏学者进修以鹄的也。”

“学者工夫,以次第言,首习勤劳;虑其不正实也,再习朴质;又虑其不戒惧也,三习肃敬;又虑其不坚定也,终习毅果。然后乃成。以内外言,勤朴易见于形,肃毅深蕴于心;见于形者易匡正,蕴于心者难敦促;有诸内而后形诸外,乃成。以精粗言,勤朴可因他动而强合,肃毅必由自动而久存;强合规律者易懈,久存自然者难移;始勉强而终成性,乃成。”当年车驹为“勤朴肃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如今南昌二中全体师生更用实际行动对“勤朴素毅”给予新的诠释。

2011年,南昌二中新校区修建了“院士广场”,15名涌现在二中历史上的杰出校友的面容凝固成了青铜雕像,一长排地伫立在银杏树之下,他们庄严肃穆地凝视着这片崭新的校园、一个个以勤朴肃毅为鹄的的二中后进,正如三贤像基座上的“期许后来”,正等待着百年二中的一个更为辉煌的明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严复二中南昌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庐江二中简介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南昌护桥记
严复修改试卷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