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明于上,俗美天下”的教育追求

2014-08-25汪立夏

江西教育A 2014年5期
关键词:精思修己天理

汪立夏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著述影响了中国近千年历史,且被元明清统治者视为正统思想和封建科举的钦定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讲学,“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可谓是阐明义理、躬行实践,不仅在教育的理念思想上,还是教育的方法实践上,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足为后人敬仰。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家,朱熹继承发展了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使程朱理学为后人赞赏和采纳。基于天命之理,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对不同禀赋特点的人施以正确的教育。他认为,一般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达到其“明人伦”的要求。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无人欲之私,故圣人与天地同体,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抛开其把封建道德神圣化、永恒化的局限,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体认天理、穷尽天理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对于道德建设的养成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根据这样一个总的目标和要求,他对教育的阶段、目的、原则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和系统的方法与措施,不仅在理论上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实践中有可操作性。他把学习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主要是以学事为主,“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仪节,礼、乐、射、御、书、数之艺文”;大学以明理为主,“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学习达到学者修己治人的境界。结合当时的教育流弊和不足,他立志改革流弊,复归教育之本义,希望“乘时改制,以渐复先王之旧,而善今日之俗,则必如明道先生熙宁之议,然后可以大正其本,而尽革其末流之弊”。进而从均诸州之解额、立德行之科、罢去词赋、治经命题答义要求、遴选有德之人专以教导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是以教明于上,俗美天下”。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胸怀宽大,眼睛看得远,而且要求知行合一,有一套系统适应的方法措施,不愧为集大成者。他主持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教条,提出教之目的是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学之序是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是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于读书尤为重视,强调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并以《论语》《孟子》为例,指出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要反复玩味,反复论辩,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不仅仅是读书之法,更是操心之要。朱熹去世后,其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在教育史上很有影响。上述方法和体会,至今读来,仍不过时,特别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海量碎片化的今天,对于如何读好书,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思修己天理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存天理和灭人欲
精思巧构创新意 水到渠成探新高——“Fe3+、Fe2+间的转化与检验”教学设计及意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