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基會支援社團 關愛社會點亮希望 服務成效顯著

2014-08-25本刊報道

澳门月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協會計劃專業

本刊報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與發展慈善事業的國家。與之相應的是,其慈善思想也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百家與隨後的佛家、道家都對慈善有過精闢的闡述。譬如,儒家講“仁愛”,佛教講“慈悲”,道教講“積德”,墨家講“兼愛”,各流各派雖在表述上不盡相同,然義理相近,都蘊含著救人濟世、福利為民以及人類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準則。

澳門雖小卻是塊蓮花寶地,澳門居民秉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民風淳樸、重教重義。回歸十五週年以來,澳門飛速發展,澳門特首在施政報告總結:“總體發展持續向前、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法制建設逐步推進、民心秩序保持穩定、民生不斷改善……”的確,澳門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和完善的社會福利是很多其他地區的居民所羨慕的,記者長期觀察發現,“澳門基金會”(以下簡稱“澳基會”)這個在澳門社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的公共機構,其秉持特區政府“關顧民生,扶助弱勢社群”的施政方針,與不同社會團體合作,開展相關計劃,關愛社會,為老人、兒童以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相應適切的服務,逐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很好的社會反響,為澳門居民所稱頌。

為了更清楚瞭解澳基會與社團合作,幫助病弱及幼童,記者分別採訪了與澳基會長期合作項目的兩間非牟利社團的負責人和前線工作人員,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一次次被他(她)們所付出的愛心和汗水所感動!請記住他們“澳門明愛”和“澳門聾人協會”的同工們!澳門因為他們而更加美好!

澳基會與明愛服務中心合作

開展“澳門基金會明愛家居

養護服務”計劃

澳門也和世界很多地區一樣面臨著老齡化的問題,特區政府明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方針,制定了總體目標,並統一了評估工具。而“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積極參與,躍動耆年”也是許多關愛老人組織機構的工作原則。

澳門明愛從創辦至今,是本澳現時規模最大的社會慈善服務志願團體之一。澳門明愛成立以來一直服務弱勢社群、關心社會需要,成績有目共睹。爲此,澳基會於2012年投入澳門幣21,000,000元與澳門明愛合作推出“澳門基金會明愛家居護養服務”三年計劃,以“家居病床”到“家居康健”爲理念,爲病患者及其家屬訂制合適的護理方案,提供全天候上門照護服務,使需要高度護理的體弱長者或病患者得到適切的醫療護理及復康服務,舒緩入住院舍及醫院的需要,減輕病患者家屬的照顧壓力。

很感謝“澳門基金會明愛家居護養服務”中心主任鄭月嬋和助理主任黃愛蓮接受記者的採訪,她們代表服務中心感謝澳基會的關心與重視才得以計劃的成功開展。並詳細介紹了該計劃的實施情況:

該中心針對比較體弱的長者、長期病患,提供上門適當的護理服務,幫助家庭平安度過難關。至今已經服務一年半的時間,其服務對象主要有,剛出院的患者佔多數,其次中風、手術後、有傷口未癒、摔傷者、腰痛不能行走、留置胃管、尿管者等。家人面對照顧的壓力,尤其是留置胃管、尿管的病患,不知該如何來照顧;另外,還有一部分服務對像是因為家人或家傭沒有時間照顧病患。

隨著服務人數的逐步增多,中心服務定位也更為清晰,短期服務使用者(90天內)佔65% ;中期的照護角色離院支援佔30%;長期服務(6個月以上)佔17%,例如有傷口需要長期處理的病患;服務結束的原因:有40%目標達到;30%離逝;12%取得其他社區支援服務或入院舍服務。曾經服務過的100多個個案,開展到現在,20%服務對像是通過中心派發的單張宣傳知道本中心的服務、另外本澳三家醫院的推介、和社團互相建立關係、通過不同的途徑和平臺(巴士、的士廣告、網站、信箱、傳媒報導等)的持續宣傳工作,越來越多的市民瞭解到中心的服務內容,有的需要其他幫助,中心也會幫助轉介。

在服務過程中,尤其是長期的服務對象,病患家屬壓力很沉重,對家庭的影響不僅是經濟方面,更多是精神方面,比如家屬還有子女的成長問題、也不能遠行、因為種種原因病人和家屬的關係日益變差,個別個案顯示,家屬和病患情緒緊張,甚至和家傭發生衝突,大家都覺心力交瘁。前線同工不僅幫助家屬照顧病患,也會從心裡輔導幫助家屬,為身邊的照顧者增加正能量。同時,中心還會定期舉辦工作坊,從照顧技巧方面等強化家庭照顧能力。

家居護養服務團隊架構由服務主任、助理主任帶領跨專業服務團隊和行政輔助人員(行政助理);又分為,護理組(包括護士、衛生服務助理員、個人護理員)、社工組(社工)、康復組(包括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現時這個專業的團隊由社工、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理人員和名行政人員共41人分為兩隊組成,第一批隊伍有25人,於2012年12月投入服務;第二個團隊有16人,於2013年年底籌備、培訓,以帶教方式實習,今年3月已經走向崗位開始獨立服務。專業人員穩定有助服務穩步發展。

據鄭主任介紹,該中心的每一位前線同工,都必須完成“香港理療管理學會”的“安老服務前線工作人員培訓課程”(針對香港醫護人員的培訓課程)的培訓,掌握工作技巧,服務質量嚴謹,對藥物、康復治療,包括正確使用拐杖、輪椅的學習,經嚴格考試合格,方可上崗做獨立照顧病患的工作。

該中心從2012年12月1日簽約第一位病人至今,至2013年11月已累計104個服務個案;至2014年6月已為229人提供服務,期間共增加125個個案(80%以上為65歲以上長者);期望年底全年總新增個案數可達至200個以上;其中節假日及夜間服務使用量約佔1/6。服務範圍已輻射至全澳門,包括氹仔、路環。由於得到澳基會的資源投入,使其服務收費遠低於一般院舍,並得到使用者一致好評。

據黃愛蓮介紹,服務的內容包括從基本護理照顧到特殊護理照顧、康復訓練、輔具代購、家居環境改造建議、支援照顧者的在家訓練等等,此服務的推行尤其在於強化社區長者及其家屬的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使更多人能在家安老,亦可減輕同住家人的壓力,讓他們安心投入工作。不少服務使用者經護理人員結合營養飲食、悉心專業護理照顧後,褥瘡、手腳皮膚潰爛、手腳協調和活動能力等問題得到改善。最主要的是同工們風雨兼程的辛苦工作,帶給病患們更多的心理安慰,得到了病患及家屬的信任。她希望社區缺乏照顧的病弱者及其家屬,特別是剛出院且有一定護理照護需求的人士,或正在輪候院舍的長者,能安心在社區生活,達至“原居安老”的目標。endprint

鄭主任說展開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家屬在初期的不理解,主要是不認同其專業服務技巧,更喜歡按照他們自己的照顧習慣來照顧病患,其實是不利於病患康復的,經過溝通、示範,家屬才明白用標準的方式方可減低對病患的再次傷害;其次是病患的病情不穩定,這就需要不同專業的同事全力配合,包括床的位置擺設,廁所的扶手怎樣安裝,要做到始終安全有效的護理,也要求前線護理員的應變能力,比如,見到很嚴重的病患,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就會費力去勸家屬送去醫院,同時,因為病情不穩定,隨時有住院、出院的可能,就需要靈活,提早預留,儲備人手,尤其是有胃管、鼻飼的病患,家人不會照顧,一出院馬上就要求護理員到家服務,所以專業知識加上整體的協調很重要。同事之間互相分享經驗和學習應變能力,而一年365天,全年無休的24小時服務,尤其是節假日,對同工們來說是很辛苦。中心也考慮到同工們的夜間服務安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同時,也為同工們設立多個驛站休息。目前,“家居養護服務”中心有兩個工作地點,明愛屬下有三十幾個單位,可以為同工們提供吃飯、休息的場所,讓他們覺得辛苦工作時,遇到困難他們不孤單,團隊會共同面對,大家始終在一起。

鄭主任指出,在澳門,“家居護養”是一個創新的服務,彈性大,以後會收集社會各界意見,更優化、更完整為市民服務。雖然不知道將來會用什麼方式延展服務,但是希望未來規劃出更貼切社區服務的模式,響應社會的需求。明愛有多年“安老院照顧”的服務經驗,照顧長者有很長的歷史,病弱從院舍到社區照顧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很多老人、家屬的心願是在家人的陪同下走完人生,有“家居護養服務”就好像家中有24小時的照顧支援,幫助完成老人和做子女的最後心願。

2036年,澳門每三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鄭主任和黃主任殷切盼望,“原居安樂”成為一種模式,透過這個模式,令將來的老齡社會,老人能安享晚年,家居終老,配合政府政策,實實在在落地,可以減少出入安老院、醫院,減少醫療資源、也推動家庭和睦,病患不再孤單和淒涼,因為有護理人員的幫助,家人可時常陪伴左右,共享天倫之樂!這也是“家居護養服務”的價值所在。

採訪前線同工 盧先生

盧先生是一個帥小夥子,他是2012年12月來到服務中心工作,至今已工作一年半時間,主要為公公婆婆做清潔的服務,也會陪診。“看到公公婆婆沒人說話,我會主動和他們聊天,解悶,看到他們笑,我也很開心!”他很平淡地對記者說起自己的工作感受,覺得年輕人做多一點事,沒什麼,能幫到老人家最開心。他認為,自己在明愛服務中心工作,看到社會上很多同齡人投入義務工作,每個人都很有愛心,自己也時常受到心靈的衝擊,會一如既往地做好護養的工作。

同時,他很滿意該中心為前線同工們的安排細緻,包括安排多個休息點,還有夜間外出工作的安全考量,尤其是女孩子,中心還給她們配備了“防狼警報器”等安全設備,讓她們不用擔心人身安全等問題。

採訪吳志強老人、吳貴嬋女士

記者能採訪到老人吳志強和女兒吳貴嬋,要感謝“澳門基金會明愛家居護養服務”社工陳翠儀姑娘,她是利用晚上工餘時間陪記者去探望吳氏父女。儘管,她在路上給記者再三打了“預防針”,但是到了吳伯伯家,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家裡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各種陳舊物品堆滿了小小的房間,空氣混濁,真難以想像,平時老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怎樣生活的?而明愛的社工和護理員他們在這種環境下怎樣工作?是該有多大的愛心,才可以堅持?

吳伯伯已經90多歲的高齡了,他躺在淩亂的雙層床上,四肢浮腫,但精神狀態還不錯,看到陳小姐,還很親熱打招呼。因為年紀大了,他的聽力已經逐漸減退,所以,以下的訪問是女兒來完成的。

吳小姐告訴記者,其父是因為心肺功能不好,整個人都水腫,由於本身比較胖,當時的狀態真嚇人,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回家後,不吃不喝,讓人著急。在鏡湖醫院住院時她看到“家居護養服務”的傳單,就打了電話諮詢。沒想到,真的找到了真正的幫手!“爸爸當時不吃飯,我也只會煮粥,護理員哄著爸爸吃飯,堅持餵完飯才走;爸爸排不下大便,中心安排護士來幫他放大便;還有物理治療師到家裡來教我怎樣幫爸爸翻身,照顧他。”

現在吳父使用的服務是“餵食、熱水抹身、換衫”,已經服務三個月了。因為有澳基會的資助,中心照顧家裡的困難,在費用上給予40%的減免。有了這項服務,吳小姐說其父最大的改變是:精神好了,願意和她說話了,最主要的是社工幫吳父轉介送膳服務機構,每天送兩餐。“陳姑娘、朱姑娘好好人!好感激她們!”吳小姐感慨地說,“在服務期間,姑娘們好有耐心,每天準時到家來想盡辦法給爸爸餵飯,就算爸爸發脾氣,她們也不會生氣"吳小姐從最初的無計可施到現在放下心來,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最後,吳小姐想對家中有病患老人的家屬說:“有困難,到明愛搵幫手啦!好似我一樣,真的能幫到你!”

澳基會與澳門聾人協會合作

開展“聽·語·愛關懷”計劃

澳基會在養老育孤、疾病救助、社區服務等多個領域,為傳播健康的理念和文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福祉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了關懷老人和長期病患,聽障人士尤其是聽障兒童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他們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語,只能活在無聲的世界裏,聽力和語言的障礙,像一道無形的門檻擋住了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他們是最需要社會關心、幫助的特殊群體。……為此,記者走訪了聾人協會,去瞭解聽障人士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諸多不便和尷尬,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如何?澳門聾人協會總幹事劉雪雯接受訪問時表示,非常感謝澳基會提供拓展扶助弱勢社群的空間,為弱勢社群提供實質支援,為聽障人士帶來了福音。她指出,自己做社服近二十年,瞭解澳基會一直以來履行著支持澳門社會及慈善事業發展的宗旨,長期在資源提供上緊密配合社會需要,與基層服務性社團合作,通過社團廣泛的服務網絡,致力提升居民生活質素,擴大居民福祉。為了加強對本澳聽障人士的支援,以及為可能存在聽力障礙的幼兒提供更多元化和及時的服務,協會為此提出計劃申請,沒想到很快就獲得了澳基會的支持。在2013年6月澳基會投入五百三十萬澳門元與該會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聽·語·愛關懷”計劃。預計約二千名幼兒及聽障學童受惠。endprint

據介紹,“聽·語·愛關懷”計劃分為“早期療育先導計劃”和“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兩部份。“早期療育先導計劃”免費為二千名幼兒進行聽力及語言篩查,並對有需要的兒童進行後續評估及跟進,讓家長及早發現幼兒可能存在的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問題,爭取復健“黃金時間”,讓兒童取得及時治療。

劉雪雯指,聽力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而言,是很重要的關鍵能力。兩歲時孩子的大腦發展到80%,往後變緩慢。而0至3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如果能在3個月大內確診聽力損失,並於6個月大內開始配戴合適的輔具(例如:助聽器)介入療育,在聽能、說話、語言、認知及溝通等五大領域上發展上,可以使聽障兒童的發展與正常兒童相當。國外研究也證明,在3歲以前接受早期療育1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接受療育10年的功效,因此“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聽覺輔具支援服務計劃”提供不同的輔聽系統供有需要的聽障學童借用,現時一套無線調頻系統價值三萬元左右,協會現在所作的篩選和評估包括輔具都是免費的,藉此減輕患兒家庭經濟負擔,維護學童平等學習的權利,但是總體上大家的反應是冷淡的。現時,線圈系統、聲場系統等設備,其中15套“無線調頻系統”已全部借出。另外,為了讓學生更認識聽覺輔具,工作人員已到本澳14所學校進行介紹聽覺輔具介紹及普通支援服務。劉雪雯希望教育部門多關懷正在讀書的學生,聽障學生上課如有輔具的幫忙可以聽到更清楚,而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輔具,在公眾場所建設方面,應當多為聽障人士著想,比如香港地鐵、海關等都有為聽障人士設置的頻道。

她續指,澳門聾人協會是一個非牟利機構,“聽.語.愛關懷”計劃”是一個新的嘗試,有些冒險,以前在澳門,沒有資源和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協會一直在持續做宣教的部分,除了廣發該計劃的單張宣傳,提示:“您要重視和關心聽障兒童!”還聯繫不同的托兒所做聽力檢查,很多托兒所很支持並積極配合,我們也會做一份回饋單帶給幼兒家長,想進一步鼓勵有疑似聽障的兒童家長及早篩查,但是最大的困難是很多家長反應冷淡,有的拒絕來評估,怕被帶上“標籤”,至今有過一半的個案沒有做評估,許多家長願意賭一把,也不願意早期幹預,這就耽誤了孩子的“黃金時間”。而該會出於私隱保護,也不好再追查。如果將來能學習台灣“誘因”宣傳,家長來參加評估,機構補貼交通費,全民意識加強了,該會也多一些機會宣導。

另外,協會的同事們發揮集體的智慧,根據本澳的小朋友的語言文化特徵,研發了一種本地化的語言篩查工具來使用,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穫。“我們的團隊付出很多工餘時間,因為‘專業使命感,他們不單單是做好份內工作,為把計劃做得更好,會想很多辦法,有困難大家共同克服。”劉總幹事如是說。

“早期療育計劃”需要涉及到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才,本澳專業人才的缺乏阻礙了項目的發展,劉雪雯希望讓多一些人參與“早期療育計劃”,鼓勵不同專業人員勇敢嘗試新的東西。雖然無經驗可循,但是澳門是一個福地,香港中文大學、臺北的專家學者團隊都為她們伸出援手,義務幫助她們做數據分析,解決問題。

劉總幹事認為,“早期療育先導計劃”推出至今,反應不俗,很多托兒所的回饋希望繼續這樣的篩查,包括一些幼稚園也主動聯繫;海報和網站的宣傳也未曾間斷。目前,聽障和語言障礙的直接服務對象逾1300人左右,參加推廣、講座的逾1500人,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時對未來的工作方向得到很大的啟發,對研發項目有了一個基礎。她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關心聽障兒,從早期療育到醫療再到社會福利最後到教育部分,政府和民間聯合做更多的事,來幫助有需要的孩子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乎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主動瞭解聽障人士的溝通需要,讓我們攜手創造無障礙的生活,共同建構更和諧、共融、友愛的社會。”

採訪對象一:曾昭浩 9歲

就讀小學二年級

曾昭浩的媽媽是位家庭主婦,一見到記者,便開心地拿出兒子的學習成績單來分享,她告訴記者,昭浩是一個可愛、頑皮又帶著點羞澀的小男孩,以前孩子在學校總是很安靜,四歲才說話,上課也不發言,後來才知道他是聽障患兒,其實孩子一直聽不清楚老師講課,自然也就不會發言了,剛開始資訊不多,曾媽媽通過協會瞭解到這個服務,現正在使用輔具服務的“無線調頻系統”,解決了以前老師一轉身在黑板上寫字,他便聽不到聲音的困難。昭浩變了,變得開朗了,活潑了,上課也積極發言了!更重要的是,媽媽手中的成績單,說明孩子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有的科目還達到99分的高分,總成績達到82.64分。媽媽的眼裡滿是激動的淚花,“當我知道孩子是聽障兒時,只知道哭,家裡的矛盾也隨之增加,那種心情真是難以形容。現在孩子各方面都有了進步,我的心裡也釋懷了,真心感謝澳門基金會的資助和協會的專家和工作人員……”

採訪對象二:黃芝蘭女士

曾從事特殊教育的黃女士一家人從香港來到澳門工作,她有一個兩歲五個月大的兒子,因為兩歲一個月還不會說話,孩子爸爸是中期聽障,所以很擔心孩子被遺傳,便帶去鏡湖醫院做聽力檢查。“醫生說是中期聽障,於是香港澳門兩地頻繁奔波給孩子看病,香港的醫生只是說三歲之前不說話也沒問題,而且相關服務也要最少等待9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就錯過好的時機了。還好,孩子爸爸知道聾人協會這個計劃,帶孩子做評估。聽力師梁永恆先生非常熱心,也很專業,僅僅一個月評估就出來了,而且評估很詳細。他建議我們先去配一個耳機,再經過一些行為檢查,後來,在山頂醫院做檢查,結果發現孩子說話是慢一些,發展遲緩,也存在語言問題,專心度不夠,但是聽力根本沒問題!”

知道這樣,黃女士便沒那麼擔心了,“我們從香港來到澳門,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不知該怎麼辦?多虧有協會幫助,尤其是梁先生,在我最徬徨的時候給我專業的意見,並給我介紹專業的語言治療師,還告訴我很多資訊,最實用的是舉辦各種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如果我沒接觸到這個計劃,我可能惶惶不可終日,不知要擔心多久。他的意見已經幫助我建立了信心。因為醫生只是看診斷報告看病,按步驟去跟進,協會有很多綜合經驗,我覺得專業間的合作很重要!”黃女士滿懷感激地說道。

採訪對象三:顏先生

顏先生的情況比較特殊,他現在並沒有在聾人協會使用任何一個計劃,但是當他知道記者想瞭解這個計劃的實施情況時,說一定要來和記者聊聊。

顏先生的兒子兩歲七個月了,剛開始,是太太發現兒子的異常,媽媽怎麼叫他,他都是不理,不知他是語言發展緩慢,還是不會說話?後來同事在網站搜尋到聾人協會這個服務計劃,就打電話諮詢,做了評估,但是因為孩子怕陌生的地方,聽力測試未能做成,後來也跟社工交流,鄭姑娘和語言治療師建議他們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醫院檢查聽力是沒問題的,最後才發現孩子是自閉症!他非常感謝協會的專業意見,否則,自己都不知如何面對。他說,協會是幫助聽障患兒,雖然不適合他的孩子,但是他感激社工鄭姑娘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建議和幫助。現在孩子已經是中度自閉症,正在等待教青局的評估結果。目前,澳門還沒有一個專門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立的專業的機構。顏先生期望,澳門將來能有障礙兒童專業的學校,多關注自閉症的兒童。endprint

猜你喜欢

協會計劃專業
新文科背景下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建設實踐
三點建議 助澳人就業
政府“三駕馬車”計劃切莫淪為跛腳計劃
專業人員同樣需要支援
首八月賭稅764億增1.5%
政策朝令夕改為哪般?
博彩業反洗錢培訓 提升專業
名氣可用用在哪裡?
22年彈指一揮間
和睦一家親深圳台商協會舉行26周年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