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制定方法研究与实践

2014-08-22李宝鑫

中华建设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态规划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生态成为不容避开的课题,为了推进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城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并实施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并提出了基于碳足迹和城区幸福基础设施的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并在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规划项目中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生态规划;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碳足迹

【Abstract】The rapid speed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put the topic of urban ecology in front of peop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nd carry out eco-c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y of eco-c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based on carbon footprint and eco-city happiness infra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ianjin Jiefang South Road Eco-c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Eco-planning;Eco-City Subdivision;Index System;Carbon Footprint

1. 前言

1.1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英国伦敦BedZED生态村、瑞典斯德哥尔摩HammarbySjostad生态住区、阿联酋阿布扎比Masdar零碳城市等。目前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230个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等。

1.2 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相应的指标体系制定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重要内容。已制定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体系有联合国人居署人居议程指标、联合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全球城市指数、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人居环境奖基本指标体系、国家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科学技术部《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中生态类指标、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低碳城市标准体系、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HammarbySjostad生态住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制定的生态城区指标体系[1]。

1.3 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实践案例,得出如下结论:

(1)生态指标体系的制定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起到引导和评价作用;

(2)国外指标体系较重视自然生态、资源循环、碳排放等微观指标的研究和确定;

(3)国内指标体系强调环保与开发相协调,注重环境、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宏观指标的制定;

(4)智慧城市成为生态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现有案例中信息化技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中缺少智慧类指标。

1.4 生态城区在范围上一般小于生态城市或者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生态城区是以生态健康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和运行,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便捷性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城区。城区不是孤立的,是与城市其它部分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本文中所指城区在面积上一般不超过20平方公里。生态城区根据城区功能的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指标体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研究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并结合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制定进行方法论的相关实践。

图1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2. 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城区建设中包含生态、社会、经济、人文等各个层面,各层面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紧密联系才能形成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区生态系统[2]。根据集约式开发、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在减少生态足迹中的作用[3]以及城区的社会功能,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生活的舒适性与便捷性以及文化历史的传承成为城区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制定的指标体系不仅体现生态城区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开发的要求而且应归结于民生保障与便捷生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目的。

3. 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围绕生态、资源、民生进行,注重环境、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指标的代表性与针对性。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通过指标的分级实现指标体系对城区建设宏观与微观、总体与细节的全方位指导。由于城区指标的复杂性,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应该考虑采取定性指导的方法进行确定。指标体系的意义体现在指标的落实上,具有可操作性是指标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1 指标的代表性。

选取的指标应因地制宜,有明确的针对性,突出项目的具体特点,反映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关注当地的人文历史。在选择指标之前需要对项目所在地进行气候条件与场地条件的分析,结合区域功能提出指标细项。

3.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城区在空间上上可分为城区、街坊、建筑三个层面,不同层面需要不同的指标对其进行控制。建筑、交通、产业结构、生活便捷度等影响碳足迹的几大因素决定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需要控制的不同层次。为了便于指标的分层控制,指标体系进行分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生态保护、绿色开发、民生保障与智慧生活等方面;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进行分解;三级指标是将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通过指标分级实现指标的传递,同时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紧紧围绕一级指标提出的范畴进行细化,确保一级指标的最终实现(图1)。endprint

3.3 定量与定性结合。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许多因子组成,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易定量,而有些因子难以定量或者难以取得定量数据[2],因此在尽量将指标进行量化的前提下对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指导。

3.4 指标的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城区的建设,能否操作是衡量指标价值的根本依据。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形而上学,不宜追求理论的高深与模型的复杂,这将与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相违背。可操作性分析是指标提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分析指标的可实施性,避免提出没有操作性的指标。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问题,明确指标实施的相关责任方、实施步骤与评价方法。在确保指标科学性的同时指标应简单明了,便于理解。

3.5 指标的科学性。

指标的科学性是指指标的提出具有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不能与国家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相违背。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或行业专业要求,在此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与改进。

3.6 指标的可评价性。

指标的可评价性是指标实施效果的评判前提,指标的具体定义应该明确并可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实施的效果可以通过明确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判,以此确保每一项指标的落地。

4. 指标体系制定方法

(1)生态足迹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表示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处理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将一个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与区域内消费需求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可判断一个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4]。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越小越好;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生态足迹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生态足迹的降低应是生态保护与生活保障之间的一个平衡。生态足迹中碳足迹所占比重较大,本文提出指标体系的制定应主要基于降低碳足迹来控制生态足迹。城区内居民碳足迹的降低可通过降低以下几方面的碳足迹来实现,包括建筑、基础设施、交通、社区混合度、生活行为等。本文提出的生态城市指标制定方法为碳足迹分解法,即为了降低碳足迹首先将影响碳足迹的因素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来实现碳足迹的减少,其中通过各项指标来实现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

(2)建设城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客观指标。为了客观反映一个区域内居民是否具有享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城区幸福基础设施的概念。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为区域内居民享受健康环境、舒适生活、教育、便捷出行等提供基础条件,涉及区域的规划、生活设施配套、交通设施、人均绿地面积、室外环境、安全保障设施等。

(3)碳足迹分解主要适合于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的制定;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主要适合于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的制定。两者抓住了生态城区的根本点:生态绿色、便捷幸福。

5. 指标体系的实践案例

(1)解放南路地区是天津城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是继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又一个生态城区,规划总体定位为:生态型的生活社区;园林型的迎宾大道;创意型的办公街区;专业型的商贸园区。与国内外其它生态城市案例相比,解放南路地区以居住和商业用地为主,是城市中心的一个区域,属于旧城区再开发与提升改造型案例,是我国当前最应该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生态城区类型。此类生态城市实践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不多,由于本区域生态本底条件并不优越,加之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特点,生态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挑战性。

(2)为确保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解放南路地区的独特条件,融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碳足迹分解法和城区幸福基础设施制定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在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面对城区开发与运行进行综合指导与规划(表1)。其中,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是通过碳足迹分解法提出,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是通过城区幸福基础设施方法提出。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Vol 12, No. 5, 1999.10.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4]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理论,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1.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7-08-750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男,满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工程师(LEED AP(BD+C)),工作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职务:可持续设计总监,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绿色建筑评估等。endprint

3.3 定量与定性结合。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许多因子组成,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易定量,而有些因子难以定量或者难以取得定量数据[2],因此在尽量将指标进行量化的前提下对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指导。

3.4 指标的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城区的建设,能否操作是衡量指标价值的根本依据。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形而上学,不宜追求理论的高深与模型的复杂,这将与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相违背。可操作性分析是指标提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分析指标的可实施性,避免提出没有操作性的指标。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问题,明确指标实施的相关责任方、实施步骤与评价方法。在确保指标科学性的同时指标应简单明了,便于理解。

3.5 指标的科学性。

指标的科学性是指指标的提出具有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不能与国家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相违背。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或行业专业要求,在此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与改进。

3.6 指标的可评价性。

指标的可评价性是指标实施效果的评判前提,指标的具体定义应该明确并可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实施的效果可以通过明确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判,以此确保每一项指标的落地。

4. 指标体系制定方法

(1)生态足迹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表示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处理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将一个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与区域内消费需求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可判断一个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4]。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越小越好;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生态足迹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生态足迹的降低应是生态保护与生活保障之间的一个平衡。生态足迹中碳足迹所占比重较大,本文提出指标体系的制定应主要基于降低碳足迹来控制生态足迹。城区内居民碳足迹的降低可通过降低以下几方面的碳足迹来实现,包括建筑、基础设施、交通、社区混合度、生活行为等。本文提出的生态城市指标制定方法为碳足迹分解法,即为了降低碳足迹首先将影响碳足迹的因素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来实现碳足迹的减少,其中通过各项指标来实现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

(2)建设城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客观指标。为了客观反映一个区域内居民是否具有享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城区幸福基础设施的概念。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为区域内居民享受健康环境、舒适生活、教育、便捷出行等提供基础条件,涉及区域的规划、生活设施配套、交通设施、人均绿地面积、室外环境、安全保障设施等。

(3)碳足迹分解主要适合于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的制定;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主要适合于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的制定。两者抓住了生态城区的根本点:生态绿色、便捷幸福。

5. 指标体系的实践案例

(1)解放南路地区是天津城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是继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又一个生态城区,规划总体定位为:生态型的生活社区;园林型的迎宾大道;创意型的办公街区;专业型的商贸园区。与国内外其它生态城市案例相比,解放南路地区以居住和商业用地为主,是城市中心的一个区域,属于旧城区再开发与提升改造型案例,是我国当前最应该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生态城区类型。此类生态城市实践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不多,由于本区域生态本底条件并不优越,加之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特点,生态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挑战性。

(2)为确保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解放南路地区的独特条件,融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碳足迹分解法和城区幸福基础设施制定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在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面对城区开发与运行进行综合指导与规划(表1)。其中,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是通过碳足迹分解法提出,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是通过城区幸福基础设施方法提出。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Vol 12, No. 5, 1999.10.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4]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理论,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1.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7-08-750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男,满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工程师(LEED AP(BD+C)),工作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职务:可持续设计总监,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绿色建筑评估等。endprint

3.3 定量与定性结合。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许多因子组成,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易定量,而有些因子难以定量或者难以取得定量数据[2],因此在尽量将指标进行量化的前提下对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指导。

3.4 指标的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城区的建设,能否操作是衡量指标价值的根本依据。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形而上学,不宜追求理论的高深与模型的复杂,这将与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相违背。可操作性分析是指标提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分析指标的可实施性,避免提出没有操作性的指标。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问题,明确指标实施的相关责任方、实施步骤与评价方法。在确保指标科学性的同时指标应简单明了,便于理解。

3.5 指标的科学性。

指标的科学性是指指标的提出具有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不能与国家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相违背。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或行业专业要求,在此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与改进。

3.6 指标的可评价性。

指标的可评价性是指标实施效果的评判前提,指标的具体定义应该明确并可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实施的效果可以通过明确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判,以此确保每一项指标的落地。

4. 指标体系制定方法

(1)生态足迹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表示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处理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将一个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与区域内消费需求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可判断一个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4]。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越小越好;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生态足迹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生态足迹的降低应是生态保护与生活保障之间的一个平衡。生态足迹中碳足迹所占比重较大,本文提出指标体系的制定应主要基于降低碳足迹来控制生态足迹。城区内居民碳足迹的降低可通过降低以下几方面的碳足迹来实现,包括建筑、基础设施、交通、社区混合度、生活行为等。本文提出的生态城市指标制定方法为碳足迹分解法,即为了降低碳足迹首先将影响碳足迹的因素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来实现碳足迹的减少,其中通过各项指标来实现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

(2)建设城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客观指标。为了客观反映一个区域内居民是否具有享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城区幸福基础设施的概念。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为区域内居民享受健康环境、舒适生活、教育、便捷出行等提供基础条件,涉及区域的规划、生活设施配套、交通设施、人均绿地面积、室外环境、安全保障设施等。

(3)碳足迹分解主要适合于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的制定;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主要适合于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的制定。两者抓住了生态城区的根本点:生态绿色、便捷幸福。

5. 指标体系的实践案例

(1)解放南路地区是天津城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是继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又一个生态城区,规划总体定位为:生态型的生活社区;园林型的迎宾大道;创意型的办公街区;专业型的商贸园区。与国内外其它生态城市案例相比,解放南路地区以居住和商业用地为主,是城市中心的一个区域,属于旧城区再开发与提升改造型案例,是我国当前最应该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生态城区类型。此类生态城市实践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不多,由于本区域生态本底条件并不优越,加之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特点,生态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挑战性。

(2)为确保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解放南路地区的独特条件,融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碳足迹分解法和城区幸福基础设施制定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在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面对城区开发与运行进行综合指导与规划(表1)。其中,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是通过碳足迹分解法提出,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是通过城区幸福基础设施方法提出。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Vol 12, No. 5, 1999.10.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4]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理论,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1.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7-08-750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男,满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工程师(LEED AP(BD+C)),工作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职务:可持续设计总监,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绿色建筑评估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规划
广西桉树人工林经营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初探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让自然做功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措施
徐州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分析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策略探究
云龙示范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规划理念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