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国门的西瓜王子杨灿喜

2014-08-22小元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老挝农技

小元

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坐落在美丽的榕江万亩车江大坝北端,全村580多户,2200多人。村边一排古榕树把村庄装点得美丽迷人,老人们在凉亭里悠闲下棋,聊天。走进村里,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串起家家户户,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排列在街道两旁,庭院里、阳台上百花争艳,几户人家门前还停着小汽车……一幅富裕的新农村画面展现在眼前。

这是口寨村依靠科技创造的美丽家园。眼下,这里的乡土科技人才已经走出大山,走出国门。

致富带头:

“泥腿子”专家杨灿喜

近日,记者来到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谈及口寨村农技出口,村民王忠武说:“口寨村农业科技能走出国门,离不开我们的科普带头人杨灿喜。”

来到杨灿喜家,书柜上几大沓荣誉证书吸引了记者,受县、州、省表彰的不计其数,国家级表彰的就有3本,“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让记者对眼前这位地道的“泥腿子”敬意倍增。

杨灿喜今年60岁,1980年高中毕业后受聘在车江乡文化站工作。在文化站,丰富的科普资料让本来就热心农业科技的杨灿喜如鱼得水,一有空就钻进书堆里,每天下班都抱着一大堆科普书籍回家学习,还把学到的知识在自家田地里试验。几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技知识。

1986年,针对榕江西瓜因连种多年产量和品质下滑的情况,杨灿喜决定攻关,他啃书本,搞化验,总结出换根、换种、换肥、换向的“四换”技术,嫁接西瓜在车江大坝试种成功,随之在全县推广,使10多年来畅销中国南部并曾经四进中南海的榕江西瓜重振雄风。

1989年,杨灿喜被推选为口寨村村支书。上任后,为探讨脱贫路子,他与支委一班人足足开了两天会。他说:“党的政策鼓励我们致富,可是,全村近半数成年人连汉语都讲不顺当。当务之急,必须先抓扫盲,然后学农业科技。”

说干就干。1990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口寨村办起了科普夜校,一边扫盲一边培训农业科学技术。除了请来农业技术专家为村民讲课,杨灿喜还给村民订阅了《怎样种好西瓜》、《农村百事通》、《贵州科技报》、《湖南科技报》、《广西科技报》等科技报刊。1991年,杨灿喜还自费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南方种植系函授学习。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1996年全村130多人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考核颁发的绿色技术培训员证书,8人获得助理农技师证书,杨灿喜等4人获得农技师职称。2003年,贵州省评审首批11名农民高级农技师职称,口寨村占据两席,杨灿喜、杨兆武榜上有名,口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村”。1992年,口寨村被榕江县农业局挂牌为科技示范村,1994年被黔东南州科协及州农业局列为科技示范点。

王忠武连续参加了1993年、1994年和1995年的农技培训班,1994年获得绿色证书后,1995年获得了助理农技师职称。他告诉记者:“村里人学习农业科技的劲头真是足啊,不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都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因为要求学习的人多,每期培训都得开两三个班。”

“农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不继续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杨灿喜说,直到现在,口寨村每年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让村民不断学习新的农业技术。

杨灿喜因科技培训成绩突出,1998年被中组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嫁接”科技:

农产品更优更特

农业科技培训让口寨村每个农民至少掌握两门以上农业新技术,不仅田地里种上了反季节蔬菜、优质西瓜,原来的荒山也种上了优质果树。

“西瓜结得像河滩上的石头,密密麻麻的,走在西瓜田里,每一脚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西瓜。”村主任石松平对当年推广嫁接西瓜新技术的丰收景象记忆犹新,他家两亩田产出了3万多斤西瓜。

“优质礼品西瓜也是口寨村率先在全县推广的。”杨灿喜告诉记者,口寨村结合现代家庭的消费特点,引进了“红小玉”、“黄小玉”、“黑美人”等优良西瓜品种,采取高密度立体式种植。这些吊在架上的“红小玉”、“黄小玉”被村民们称为“空中小姐”,因为个头小、味道好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比普通西瓜高出一倍。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是口寨村唱响全县乃至全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口号。

杨灿喜说,近几年,口寨村还引进了西瓜连生种植技术,能控制一株西瓜每支藤蔓的挂果时间,收了西瓜后,新长出来的藤蔓又能结瓜,所以一茬西瓜从5月到10月可以连续上市,亩产值达1.5万元,比普通种植高出一倍多。

目前,全村还有脐橙、杨梅、梨、枇杷等优质果树1000多亩,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等优质蔬菜400多亩,种植优质西瓜600多亩。

村里还培养了4名农村经纪人,专门做农产品市场营销。“我每年组织销售的早熟蔬菜有30多万斤。”从事农村经纪人多年的口寨村村民刘忠义说,全村家家户户都种早熟蔬菜,户均收入至少两万元。

获得了助理农技师职称的王忠武,1997年到云南西双版纳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几年后,2006年回村成立了村果蔬协会,2010年注册成立口寨村绿色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20人,目前已建成联户葛根示范基地100亩,带动农户种植900亩,建成联户蔬菜基地320亩、默科特优质果品基地1000亩。

科技“候鸟”:

首飞西双版纳

口寨村依靠科技致富不仅闻名全省,消息还传到了邻省云南。1994年,云南西双版纳州农科所技术人员慕名来到口寨村考察,对口寨村学科技用科技的成果赞不绝口,并邀请口寨村农技人员到西双版纳传技。口寨村党支部委派团支部书记杨胜余带领村里几名年轻人前往西双版纳考察,并在当地农科所的安排下,开展了试探性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西双版纳土地、气候条件好,适宜种植西瓜和蔬菜,但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到那里开展技术输出大有可为。”从西双版纳考察回来的杨胜余对村支书杨灿喜说。口寨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技术输出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村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而且秋收后有几个月农闲时间,这段时间又恰好是西双版纳最好的西瓜蔬菜种植季节,应该能行!

1995年秋收后,杨胜余带上近100名青年技术人员来到西双版纳,农技出村走出第一步。

在西双版纳,口寨村年轻人的技术得到傣乡人民的称赞。他们除了每月领取300元基本工资,到收获时再按一定比例分红。仅仅5个月,每人都收入5000元左右,年轻人乐开了。在当时,一个科级公务员的月工资才300元左右。

口寨村在西双版纳吃到了甜头,站稳了脚跟。1995年,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口寨村300多人组成的农技队伍踏上西双版纳,来自贵州侗寨的技术人员遍及傣乡各个西瓜、蔬菜基地,成为傣乡农业产业的生力军。

从那以后,口寨村的农业技术人员就像候鸟一样,每年秋收后就“飞”到西双版纳,第二年春卖完了西瓜蔬菜,家乡开始农忙,他们又“飞”回来。

随着基地规模的扩大、收入的提高,几年后,口寨村技术员在西双版纳干的几个月的收入增加到1万元,近几年增加到了4至5万元。农业技术输出成为口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走出国门:

侗寨农技声名扬

身怀绝技的口寨农业技术员为傣乡人民创造了财富,国界那边的缅甸和老挝,得知口寨人能帮助农民赚大把票子的消息后,心急火燎来求助。

1997年,缅甸南板市市长和一位集团军司令分别找到杨灿喜合作。杨灿喜到缅甸考察后,安排杨胜余从西双版纳两个服务点带去20名技术骨干,到缅甸南板市开展西瓜种植技术服务。

当时缅甸农业十分落后,除了种水稻外,大量荒山荒地没有开发利用,直到口寨村人到那里种西瓜后,当地人才看到了西瓜是怎么种出来的,个个竖起大拇指:“中国贵州西瓜王子,行!”

到缅甸后,杨胜余带去的20名技术骨干分在两个点,每个点200亩,每人负责20亩,一茬西瓜下来,按照除本对半分红,每人收入1万多元。第二年,扩大规模后,每人负责管理50亩,人均收入达4万元。

1998年,投资商把西瓜基地延伸到缅甸邻近的老挝孟龙县,口寨村又组织20名技术骨干来到孟龙。近年,由于缅甸发生战争,口寨村把在缅甸的所有技术员全部调到老挝,共设8个服务点。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口寨村技术员收入也不断增加。去年,口寨村在老挝提供技术服务的30多名技术员每人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杨光跃、杨兴得等7人每人收入15万元。

投资老挝:

村民转型当老板

去年春节,回到村里的杨光跃、王永正等人高高兴兴到村支部报喜,并提出自己投资建基地的想法:打工毕竟还是打工,命运始终掌握在老板的手上,不如大伙集资自己建一个基地。

“这个想法很好,我赞成,投资算我一个。”村支书杨灿喜说。

有了村支书的支持和带头投资,杨光跃等人毫不犹豫:干!

资金不够怎么办?村支部、村委会出面与当地信用社联系,得到信用社的大力支持,给杨光跃等8个人每人贷款10万元。由8个股东组成的投资小组宣告成立。

去年10月,杨光跃、王永正、覃德伟等人带着80万元来到老挝,承包200亩土地种西瓜。昔日的打工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11月23日,在村支部办公室,杨灿喜现场联系老挝基地的管理人员,得知目前西瓜苗已全部嫁接完毕,进入了中期管理阶段,瓜苗长势喜人。

杨灿喜介绍,老挝气候条件好,土地是新开垦的,西瓜产量高,亩产3000公斤,产值达1.5万元。

“那里土地租金、劳工都比国内低,这200亩西瓜纯收入至少200万元。”他还告诉记者,老挝有国内客商创建的西瓜营销物流园,西瓜不愁销,现在西瓜都还没结,就有老板下订单呢。

这只是口寨村人在国外当老板的第一步。杨灿喜计划今年把西瓜基地规模扩大到400亩,发动更多村民到老挝投资当老板。

“住的是洋房,吃的是绿色食品,出门坐小车……”这是杨灿喜谋划的口寨村小康梦,他信心十足地说,几年内,口寨村一定能在老挝闯出一片天地,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将达到1万元,提前实现同步小康。

花絮:傣乡“孔雀”嫁侗寨

口寨村农业技术员给傣乡传送了农业生产技术,侗寨与傣乡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能干的侗家小伙还赢得了傣乡姑娘的芳心,先后有9个西双版纳傣族姑娘与口寨村的侗家小伙喜结良缘。

在口寨村,记者见到了已是4岁孩子母亲的傣族媳妇玉儿怀。有趣的是,她与陪同记者前去采访的口寨村民王忠武完全用侗语交流,而且口音地道,感觉亲切了许多。

玉儿怀今年34岁,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满镇曼彩村人。1997年,25岁的口寨村侗家小伙覃德伟随村里的农技输出团队来到西双版纳,被安排在勐满镇技术服务点,玉儿怀恰好在覃德伟所在的西瓜基地打工。

“一开始就对口寨村去的技术员很敬佩。”玉儿怀告诉记者,在基地打工过程中,覃德伟经常教她们西瓜种植管理技术,热情大方,受到当地傣家姑娘的钦佩,玉儿怀更是对他倾慕有加。在平常交流中,他们感觉到傣语和侗语有许多相近之处,于是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民族的界线在亲密的交往中慢慢消失,不久双方就相互表白了爱慕之情,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与玉儿怀结婚后,覃德伟便长期在西双版纳发展,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乡住几天。直到2010年父亲病重,覃德伟带着妻子回家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覃德伟跟随村里人到老挝发展,今年春从老挝挣了15万元回来。玉儿怀也爱上这个科技村,留在了口寨,建起了新房。

“建这房子到现在已花去了16万元,等他(覃德伟)去老挝再挣点钱回来,我们计划花10万元来装修。”玉儿怀说,新房装修好后,她还要请娘家亲戚来看看她们的新房,看看口寨村。

玉儿怀告诉记者,口寨村有和她一样的9个傣族媳妇。4岁的儿子很聪明,她说,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老挝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