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几部欧美纪录片浅析纪录片画面语言的运用

2014-08-19王怀宇

记者摇篮 2014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生命生态

王怀宇

近些年,欧美地区推出多部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纪录片作品。笔者作为纪录片从业者,收集、观摩了包括琥珀、一根绳子有多长、海洋奥德赛、太阳系的奇迹、地球脉动、与龙同行三部曲、艾登堡的所有大传、植物私生活、迁徙的鸟、BBC的自然科学系列等多部纪录片。笔者从这些纪录片中选择了几部,尝试分析欧美高水平纪录片在画面语言上的运用特点。

一、《南太平洋》中的如画美画面

大型纪录片《南太平洋》以美轮美奂的画面、清晰流畅的镜头、优美动听的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南太平洋这个躁动的世界里奇异的生态,显示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生命顽强执着。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在场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拍摄内容的真实性。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对南太平洋的拍摄,在这样一个暗礁丛生、水域辽阔的海洋上拍摄,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量航拍和大型轮船的跟拍,以及潜入水下实地拍摄,让此片的制作成本大幅度提高。但为了符合纪录片的真实性,多实地拍摄,所以才有那惊心动魄的海底火山爆发时的真实记录。而为了探寻岛上生命的存在,深入十几公里的洞穴搜寻蜘蛛、蟋蟀生活状况。大洋中大型水生动物零距离接触,珊瑚礁中各类生命的展现,无不精彩逼真。酷热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都没有阻碍拍摄者对真实内容的记录。

作为以主要展示自然风貌为主的人文地理片,对画面进行艺术的加工非常重要。为了展现海洋的辽阔与雄壮,画面多采用横向构图,以展示更广阔的空间。而航拍的妙处在于大量俯拍使画面多以全景出现,这样对海岛形状、周围自然景观、植被情况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画面富有节奏感和流动性。时而是炽热的岩浆喷涌的激烈场面,时而是平静详和的海面、鱼群,时而是动物闲适的休息,时而是你死我活的争斗,这种画面起伏让我们感受到海洋生命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的规律。移动的画面,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全方位了解地理风貌,也让我们明白岛屿之间的遥远距离和大洋的辽阔无边。推拉镜头,使画面从近景到中景到远景有层次地展现,特写镜头更是把事物细微之处展露无疑。通体透明的蟋蟀,珊瑚礁中游动的小鱼,大型海蛤、鲸鱼等等,在清晰的画面里一一呈现,让我们在惊奇惊喜里感叹生命的奇谲瑰丽。

二、《马达加斯加》中画面语言的逻辑节奏

作为人文地理的鸿篇巨制——《马达加斯加》,以浓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品质的缤纷影像,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一部好的纪录片,画面语言对内容的表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画面语言总能把庞杂的内容用娴熟的影像技法梳理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马达加斯加》的高明之处在于能站在内容之外的高处,俯视整部内容,总分的叙述方式,主次分明的思路,详略得当的安排,让一部纪录片如锦上添花,焕发出特有的生机。

作为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需要有一个概括叙述来统领内容。所以节目一开始便以对地球俯瞰的画面向我们展示地球全貌,从而聚焦马达加斯加的地理方位。配以解说词:“6000万年前,在这片热带岛屿上,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揭开了序幕……”这样的语言解说方式,既充满沧桑感,又引人入胜,还充满悬疑,起到了吊人胃口的作用。

随着主标题《马达加斯加》展示后,作为本期标题《神奇之岛》的副标题也在海浪里呈现,既自然流畅又生动形象。

《神奇之岛》画面语言内在逻辑严谨,节奏鲜明。按照先介绍地理成因和地质地形,再说气候特点,然后引出这里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状态、习性等顺序,画面徐徐铺开,娓娓道来。既符合事物的自然成因,也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更让我们明白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在生物界适者生存已成为一个普适性的永恒话题。这样的画面语言,思路清晰、张弛有度,让人一目了然,也切合了观众观赏的心理需求。

三、《生命的速度》中慢镜头的运用

纪录片《生命的速度》用摄影机捕捉下一个个令人惊奇的生死对决。中美洲丛林中的生存法则让生物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能化险为夷,体现了生物高超的生存技能和大自然适者生存的永恒主题。

影片以一个个慢镜头向我们展现目力所不及处的生物间生死的较量,再现惊险时刻最细微的变化,不仅使内容更清晰,更把一个真实的杀戮还原。

蛇与蛙的较量,蛇的快速进攻使我们肉眼很难看清蛇是如何捕杀到猎物的。当把摄像机以每秒2000帧放大时,我们看到了蛇从准备状态到咬到猎物再到撕咬猎物、注射毒液的全过程。这种把时间放大后的影像展现,如此清晰地展现整个过程的细节,如果没有高速摄像机的帮助是根本不可能的。

高速摄像机可能把时间放大,让时间停留。用回放让迅疾的动作慢慢闪现,让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呈现眼前,既满足观众对蛇捕猎时如何以速度取胜,让生存变得易如反掌,也明白生物间生死存亡以速度快慢决定的道理。

四、《不可忽视的真相》中的反传统画面语言

由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根据环保事迹改编并担任线索人物,参与制作宣传全球变暖危害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以下简称《真相》),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寓意。

纪录片《真相》用生态景物画面有力地批判了人为改造自然之美。《真相》在开始和结束部分都呈现了一幅生态美的画面,从而确定了该片的审美标准。这种画面美是按照自然的内部规律进化的有机体,它具有不依赖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是以生态自身规律为中心,人是其中不能超越其规律的普通一员,这就是生态美。接下来画面开始转变: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城市里密密麻麻的人流,高耸入云的工业烟囱……片中穿插着大量这样的画面,然而很难用传统的画面标准来进行评判。这些传统纪录片中想要表现自然的伟大或壮观的画面,在《真相》中,却被自然用生态画面语言予以否定。

纪录片《真相》以历史生态画面否定了生态景物唯美画面的正面性,解释了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纪录片里大量使用画面对比语言:36年前的乞力马扎罗山到处冰雪覆盖,今日只剩下山顶上一缕白雪;冰河国家公园96年前冰封雪飘,目前只能看到裸露的灰色山脉;28年前,哥伦比亚美丽的大冰河的白色积雪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目前雪线已经升至山腰……这些画面依然精致大气,但却无法给观众带来正面印象,而是引发了观众对于环境问题的思索和行动。

唯美大气、逻辑节奏、高速摄影或微观拍摄等高科技手段,契合理念的反传统画面,这些是时下纪录片画面语言的潮流特色,把握好这些画面语言的运用,我们会制作出更好的纪录片精品。■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纪录片生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