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广播电视编辑应强化“三个本领”

2014-08-19鲍可

记者摇篮 2014年9期
关键词:本领广播电视受众

鲍可

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交织发展的年代,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传媒体系中的一个绝对重要的组成部分。身为广播电视编辑,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积累、终身努力的理念,进而做到具有独具慧眼的本领、抵制庸俗的本领、净化语言的本领。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广播电视编辑除了应具有普遍性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外,还应该结合行业实际强化“三个本领”,做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独具慧眼的本领

当今社会各家媒体之间竞争激烈,都抢着报道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各尽其能。这时候编辑就必须学会从大量形形色色的新闻事实中择优录取,这样才能体现媒体的质量和特色。

首先要抓住一个“新”字

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的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在选稿时要紧扣一个“新”字,即新闻内容要新近,新闻报道模式要新鲜,新闻写作文风要新颖。新闻事实越具有新意,对受众就越具有吸引力。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以独特的新闻视角解读新闻却是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法宝。新闻“怎么说”比“说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新闻编辑要非常注意那些贴近生活、服务受众的新闻,把受众满意当作新闻的标准,力求做到生活气息浓一些,人情味多一些。

其次要抓住一个“实”字

新闻选择紧扣一个“实”字,做到去伪存真,突出亮点。

一是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只有通过对新闻源的真实性判断才能有效地杜绝假新闻的出现。

二是所选择的新闻是否对解决社会问题适用,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判断,使新闻报道更加公正、准确。

三是要抓住一个“深”字。一篇报道是否有深度,一般而言,即从深度、高度、广度来考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是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交代清楚这些东西是一般新闻稿的基本要求。深度报道不仅仅要有这些,它还要求围绕这些基本的要素进行充分拓展,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穿插的广泛跟踪,透过现象深入解析本质。

——抵制庸俗的本领

党和人民对广播电视最根本的要求,是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舆论导向的正确、社会效益的良好。但是传媒领域为了赢得收听收视率确实存在着媚俗庸俗现象。因此,广播电视编辑要站稳脚跟,旗帜鲜明地低制媚俗庸俗的宣传报道出现。诚然,广播电视要讲收听收视率,因为收听收视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没有较高的收听收视率,就谈不上有好的宣传效果,也谈不上经济效益。但收听收视率不是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评价的第一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收听收视率要靠提高节目质量和创新节目形式来提高,要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吸引人,而不能靠低俗、庸俗的东西去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更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而使低俗之风蔓延,影响正确导向的把握。如果我们片面地一味追求收听收视率,追求经济收入,就会使广播电视的低俗之风发展蔓延,就会造成广播电视公益性、公信力的丧失,就要犯方向性、政治性的错误,给国家大局造成危害。为此,主流媒体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广播电视编辑要严格执行审片责任制。播出的自办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文艺节目,不论大小、长短,一律都要审查,审查时严禁“快进”、“跳进”,审查时发现问题按规定及时处理,对拿不准的问题及时报告,保证节目质量。坚持节目重播重审制度,基本做到节目制播分离。我们只有分清楚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做到对民心民意敬畏,对职责责任敬畏,对优秀文化敬畏,进而达到自重、自省、自制的境界。同时,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从评判标准、考核办法、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确保广播电视各类节目做到导向正确,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叫好与叫座统一。

——净化语言的本领

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广电媒体的编辑必须充分认识所在岗位的重要性,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正确认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严把“关口”,捍卫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万万不可盲目跟风。新词语是语言充满活力、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但是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在网络世界中的现状多么令人忧虑:一是错别字太多,且非常严重,简直不堪入目;二是英汉混用,造成不必要的阅读障碍;三是符号、数字等夹杂其中,不伦不类。以前,我们对“酷毙了”“克隆”等词语的流行还是能接受的。一门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有所变化,这是正常的,也许还会给中文增添新鲜血液,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现在多得令人应接不暇的外来词汇、符号语言令人担忧。现在网上的“我们”不叫“我们”,叫“偶”。“人”不是“人”,是“淫”。“你”也不叫“你”,叫“已”。还有,“喜欢”叫做“稀饭”,“是”是“悉”,就连“蟑螂”都有昵称,叫“小强”。这些新词汇不仅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本领广播电视受众
小透明,大本领
谁的本领最大
谁的本领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