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隐性采访的利弊与合理利用

2014-08-19卢文一

记者摇篮 2014年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真实性隐性

卢文一

隐性采访,是黑夜里潜伏的猎手,能够给那些想要通过黑夜的掩护攫取利益的不法之徒以沉痛一击。这样的监督措施现在更多地被使用在纪检部门对下级机关的监督之中,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再好的猎人也可能成为猎物。下面结合本溪广播电视台《舆情聚焦》栏目,对隐性采访的利弊进行分析,探讨这种采访方式怎样才能被合理利用到纪检监督工作中。

一、隐性采访的利

新闻记者通过一些隐性采访可以获得正常采访所不能获取的新闻信息,对于社会舆论监督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也使纪检部门的监督工作更加有效率。

1.呈现事件真相

真实性原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这是新闻真实性的保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正常的采访方式并不能使我们获得有效的新闻信息,群众就无法对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时候就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例如隐性采访撬开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人们通常对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好奇,他们到底是做什么工作呢?所以记者配合本溪市纪委部门开展了一次暗访活动,暗访的结果是某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浏览淘宝网、玩游戏。

某单位一名工作人员上网私人聊天,暗访组在其身后站了10多分钟,这名公务员聊天太投入,一直没有发觉,直到旁边的同事提醒才意识到暗访组的存在。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没有到下班的时间就离开了工作岗位,脱岗现象严重。

在这样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了在普通采访下无法触及的东西,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了群众,让群众更加贴近事实本身。

2.有利于舆论监督

隐性采访揭露那些违法现象,曝光一些丑恶的现象,是重要的舆论监督工具。隐性采访获得的信息更加周全详细,对于那些丑恶现象的抨击力度更加大,这样的暗访同时也使监督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二、隐性采访的弊端

过犹不及,中庸最好,做任何事都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让事情的效益最大化。目前对于隐性采访的使用颇具争议,当然这种采访形式的过度使用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监督效果,同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1.形成误导

隐性采访首先是为了获得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了民众的利益进行的采访形式。但是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忽略了其获得新闻的方式,说得直白点暗访是靠欺骗在获取新闻信息,这不应该成为新闻信息的主流。

记者在暗访过程中对被采访者的采访实则上也是一种“诱导”,甚至可以被认为在“诱导犯罪”,会给一些群众错误的信息,让群众对国家公职部门内的工作人员产生错误的看法,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所有的公职人员,所以记者采访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方式,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

2.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隐性采访被用来进行监督,让群众获得真实的信息,但是目前的隐性采访很多的都是打着监督的旗号招摇撞骗,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长此以往群众会觉得隐性采访的信息是“欺骗”,是“不真实”,人们会从心理上抵制媒体,这样一来媒体的公信力将大幅下降,而且起不到真正的监督效果,同时会给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带来阻力,当所有人都开始不信任你、质疑你的工作方式的时候纪检部门的工作将无法开展,也就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3.暗访流于形式,功效不足

现在在很多地方这样的暗访还是不用来作为下级对上级暗访部门展示工作的方式,作为政治展示的舞台却无视这项工作发现问题暴露问题的作用。现在纪检、监察部门仅仅还是将暗访使用在监督基层人员是否在上班的时候打游戏、下班是否公款消费这些事上,而且有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避重就轻”之嫌。

三、对隐性采访要合理利用

只有将隐性采访正确使用才能将这种特殊的监督方式的作用发挥出来。

1.坚持真实性的第一原则

不管是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还是对于纪检的监督来说,首要的都是想获得更加真实更加客观的信息,因此在使用隐性采访时要坚守好新闻真实性的“大门”。采访时要尽量利用客观的视角去报道。

2.注意“明察”与“暗访”相结合

隐性采访并不是百试百灵的神药,在很大程度上长时间的使用会造成这种手段的作用的降低,当被采访者有了相应的意识之后就会形成相应的自我回避意识,这样就无法获得更加真实客观的信息。所以适时地进行正常的报道,将两者有机结合更加有利于进行监督。

3.要将监督常态化,苍蝇老虎一起打

当监督的制度流于形式,监督也就不能称之为监督。因此暗访的文章要做而且要将这种监督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不能总是抓着上班打游戏这些“小事”不放,而应做到“苍蝇老虎一起打”。

隐性采访的本质是将事件虚伪的外衣撕开让群众更加了解事件真相,对于纪检部门来讲这仅是一种监督形式,如何解决基层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改善基层的作风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真实性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广告的真实性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