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级电视台的“两会”报道

2014-08-19童仕东

记者摇篮 2014年9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丹东两会

童仕东

每年的“两会”,是各地级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各地电视台全年宣传工作重点。电视媒体究竟应如何做好“两会”宣传报道,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电视人一直热议的话题。个人认为,各地方电视台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认真研究解决“两会”报道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一、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1.报道模式单一,自主创新少

“两会”多是会议,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单调的会议新闻报道模式也是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文如山,会如海,领导干部忙剪彩”,这是民间流行的一句谚语,如果从头到尾都采取一贯的会议新闻报道模式进行报道,实效可想而知,这恰恰与“两会”的精神、党和政府的宗旨相违背。

2.程序性报道多,深度挖掘少

每年的“两会”是党和政府向百姓传达声音,让百姓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渠道,也是代表委员依法监督、参政议政的最好舞台。而许多地方电视台的“两会”报道多以程序性新闻为主,缺乏深度挖掘,常常表现在为应付各类程序性新闻报道任务,往返奔波、疲于奔命,却多是“吃力不讨好”,看了让人乏味,不能很好地表达党委和政府的真正意图,不利百姓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认知,不能达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3.报道数量多,节目质量低

增加板块、延长节目时间是所有电视台表示对“两会”报道高度重视的惯用手法。但是,另一个问题——“质”却有待提高。“量”的增加不意味着“质”的提高,最终宣传报道实效还在于是否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对“两会”情况的了解。

4. 明星代表委员多,基层代表委员少

明星代表委员带着某种宣传目的,往往他们在电视中出声、现身的比例比较高。各地方台在“两会”报道中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歌星、体坛明星、企业家等明星代表委员偏多的情况,经常在镜头面前出现“披金戴银”、“口齿不灵”、“思维混乱”等现象,缺少了对与群众关系最密切、最能反映群众呼声的基层代表的采访,严重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广大群众对人大、政协作用的评价。

二、笔者认为,克服“两会”报道中暴露出的问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习,提高意识

新闻记者要求较高的理论功底和政治意识。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贴近”,充分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投入到“两会”报道中,努力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合格记者。

2.加强策划,统筹兼顾

做好计划和统筹是做好“两会”报道的关键。换言之,就是要打“有把握”之仗。“两会”开幕前报道什么、会议期间报道什么、会议闭幕报道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013年两会”召开前,丹东广播电视台《丹东新闻》栏目推出了相应的报道,对我市一年来的各项建设成就进行系统的回顾,对去年两会以来提案议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报道,围绕本届市人大、市政协的工作亮点,介绍其工作成效,营造了浓烈的氛围。会议期间,《丹东新闻》中开设“聚焦两会”、“代表委员建议议案选登”、“两会访民生”、“两会花絮”、“代表委员解民忧”等专栏。会议闭幕后,又相继推出了“代表委员闭幕说感受”、“解读报告摘要”及“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系列评论”专栏,从而使每组新闻节目做到了有重点、有亮点。

3.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两会”多是会议,要想在以会议为主的“两会”报道中出彩,就必须抓住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改进文风、会风的规定,创新报道新形势和新载体,进一步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方式,勇于探索、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新思路。会议新闻的报道,可以把会场内外结合,接受社会新闻的灵活报道方式,取长补短,不让观众视觉疲劳。

2013年“两会”期间,《丹东新闻》栏目设置了两个现场报道,一个是立足会场,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新闻点,另一个是在新闻发生地采访调查。每天的新闻节目除了播发大会消息外,还组织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内容涉及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在会议期间的活动、关注的热点等,注重多运用现场实况声来反映普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过程,体现两会服务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内涵。

4.深度挖掘,贴近群众

“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两会”报道中,丹东广播电视台会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民生和贴近群众上来,深度挖掘新闻线索,榨干新闻题材,抓住两会“汇集民声、表达民意、为民服务、推动发展”内涵与“走转改”活动精神的一致性,使 “两会”走进群众,群众走进“两会”。

2013年,《丹东新闻》栏目开设《两会访民生》专栏,注重通过“走基层”的形式深入普通百姓、深入城镇乡村,针对两会热点问题进行基层调研,重点关注了文化惠民、村镇卫生体系建设、体育场馆建设、道路施工改造、交通管理等方面内容,一方面引起代表委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建言,为破解各地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同时,在《第一传媒》的《记者观察》栏目中,播出了《八大工程惠民生》这篇深度报道,着重关注了市政府部门全力落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菜篮子、城乡饮水安全、百姓健康等八项民生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对2013年六大民生工程的新期待,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报道,使会议精神得以传达,民众意愿能够及时表达。

5.台网联动,创新载体

丹东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采用网络平台、电台直播等手段与广大群众进行互动,进一步提升两会新闻传播的效率。

每年的市“两会”,丹东广播电视台都会在其门户网站上开通报道专栏,及时更新报道内容,并邀请代表委员走进电台新闻直播间,打造沟通普通百姓和代表委员的互动热线,立体式地报道了两会盛况。今年还将利用手机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两会新闻传播的效率,继续扩大报道规模,提高宣传声势,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政策解读和评论力度,力争形成台网互动、互补、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丹东两会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