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态度与师生教学关系发展的交互影响初探

2014-08-18张允

关键词: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教师

张允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工作性质必然要求其以端正的教学态度启人心智,开拓创新,由教而化。而身正以教正是施教化人的人格基底,也决定教学态度的优劣,教与学赋予师与生以求知的双向教学关系。本文就师生角色定位探寻师生关系最优化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

【关键词】教师 教学态度 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8-01

一、引言

厚德方可载物,博学方能育人。千百年来,教育的本质追求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岿然不动的,只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才能载起莘莘学子的求知欲望,反之,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更能激发教师积极从教的热情。教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为软环境的浸染施与者,而教学态度就外显于教师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唯有激发求知欲望,洞悉师的真指,教师才能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二、教学态度的厘定内涵

态度,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质量则是这三种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态度决定质量”是一个不可泯灭的真理[1]。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学合作和领导能力,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其自身情感操守和世界观,交际观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并对教师态度形成反馈重组的外驱力,从而制约教学效果[2]。

三、教学相长的内涵,范畴与影响力

教学相长,源于《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它意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促进,共同提高。陶行知先生便是执此智举的典范,在吸收杜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祛除教学分离的流弊。这也正契合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两仪相互转化交融,相辅相成。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师生关系具象地显现,它包括教与学这两个互动的过程,缺一不可[3]。如果纯粹地以二元论的观点看待和操作教学,恐怕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无论是态度还是教学行为,都是围绕“求知”这一本质目的进行的,知识具有具身性,教师将知识呈现,学生需要在教师积极态度的浸染下才能更好地心领神会。知识可言传,但应用却难以道说,学生就需要在无形地良性浸染中不断体会和领悟知识精髓,最终习得掌握。另外,教师的榜样言行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融化学生的不良思想作风,习惯和各种“杂质”[4]。一旦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认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师生就很容易达成特有的教学默契,教师进行学习欲望激发和学习方向指引也更得心应手,从而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有助于教学提升到更完善的境界,即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亲其师而信其道,明其生则善之教。

四、教学态度的影响和重要性

美国作家汤普森在《年轻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对提升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努力程度,决定了他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其一,它是态度的核心。一般情形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其二,教学态度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硬件物质环境以外的精神力软环境,科学表明,人的大脑可以向外界传播和接收信息粒子,形成信息场域和信息链传播路径。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在个人气场中暴露无遗,而学生也最易受之浸染和影响。

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总是用考试来评价教育的好坏,似乎总脱不掉学而优则仕的帽子,如今,历年来公考势头经久不衰,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背后隐藏了何种学习动机和态度,这满天桃李的背后又是持何种教学态度情感的教师群体。

五、如何端正教学态度

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影响和端正态度的必要性。那么,如何提升职业素养,端正教学态度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教师的对新课改的教学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那么,从根源上说,要怎样才能通过彻底优化教师教学态度来达到教学相长的求知共赢呢?

或许,我们还要从古人那里寻求方法。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与子的关系恐怕是世上个人之于外界最亲近的代表性关系了。虽然其中时代为之赋予了子以父为纲的封建传统教义,但这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真心坦诚和互敬互爱的密切关系和极高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这也暗含了师生之间相互的高度期望和期望满足欲望。这种师生期望现象也正是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的表现催化。再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尊师爱生之道,凛然蕴于其中。个中深意,无须赘述。

因此,新课改的有效推行,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师教学态度的端正工作,这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实质性的提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力。最近的全国高考改革先拿英语科目开刀,其用意发人深省。教育部以此为切入点,根据国情,民情,学情,以及民族文化的关注度提升化,逐步将英语教育由大众化全民教育向科学化时代化精英教育阶段。这对于我国文化综合软实力的提升以及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升级都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六、总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教学相长”要求教师也要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思并行,必须以端正的教学态度为前提,态度源于心,发乎情,现于行,从而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情动人——以教达人。互补性的相互需要就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默契的教学流程和情感场域,有效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f125076daf1ffc4ffe47ac26.html

[2]李如密,黄慧丽.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3]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150页

[4]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6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教师
最美教师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