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4-08-15王家健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王家健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校本身的体制、结构性问题等导致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与去年相比总量增加19万,创历史新高。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所增长,预计将突破700万,“僧多粥少”的严峻形势对当前社会、各大高校和“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都是一个新的挑战[1]。从2012年7月份起,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全面走向社会,但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毕业生群体的变化使当前的就业工作不同以往,给“90后”大学生顺利就业带来了不少困扰。笔者充分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深入挖掘“90后”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给出对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90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主观因素

1、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

“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完善的时代,许多大学生还是独生子女,有些许任性,自尊心较强。他们中有较大一部分人认为只有到“体制内”就业、到著名外企或大型国企就业才算是真正就业,才算拥有一份好的事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或者偏远地区就业都只能算临时工,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了2014年首份大学生求职调查报告,此次调查数据来源于全国收集的200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55%的调研对象选择毕业后去其他省会城市及二线城市发展,接近30%的调研对象希望毕业后去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这两者的比重之和为83.80%,只有7.07%的调研对象选择三线及以下地级市,愿意去县城、乡镇及农村就业的仅仅占到1.21%。对学生就业意向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热门的三类就业单位分别是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分别占41.21%、25.69%、15.34%,这三类单位类型之和占到全部比重的82.24%,只有5.86%的人选择了民营企业,而比例更低的是基层单位,如农村、社区等,只占2.76%,部队的只占0.86%。

由于此种观念导致许多“好企业、好单位”人才聚集,就业竞争自然更加激烈,许多大学生在经过数场面试遇挫之后便萎靡不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失去信心,毕业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磨练自己,更谈不上到偏远地区、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就业[2]。而且,“90后”大学生长期生活的优越环境使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期望找到一份轻松、稳定、高薪而有面子的工作,对当前就业形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了解不足,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就业渠道变窄、变难。

2、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有近40%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比较满意,但只有1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18%的大学生比较清楚自己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而清楚地知道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职业的人只占1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毕业后容易陷入茫然的不良状态: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定位,也不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行业[3]。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在校间的职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许多人都没有认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且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才被动接受择业就业,显然如此仓促的行为对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发展也极为不利。

3、不重视个人能力培养,就业心态过于浮躁

“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80后”一代大学生相比要优越得多,许多大学生在家中还是独生子女,难免有些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个人能力不强,不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人人网在全国范围内对2013届部分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许多同学都不够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52.8%的应届生认为社会关系是他们最重视的个人竞争力之一,64.7%的应届生认为需要通过积极拓展社会关系来提升个人竞争力,该比例已超过了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考取证书、继续升学深造等途径。

同时,“90后”大学生群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够到位,许多毕业生长期生活在“大学生”的光环下,觉得自己比许多人优秀,容易沾沾自喜[4]。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和锻炼才能成长,基于此类因素,用人单位往往会让毕业生从基层做起,待时机成熟再予以分配、重用。然而许多刚走出大学的“90后”大学生心态过于浮躁,沉不住气、经不起考验,还没等在原岗位上崭露头角,便已选择另谋他处从头再来。

(二)客观因素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各大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普遍偏弱,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就业要求,致使就业指导相关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经调研发现,许多高校都缺乏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来自校内就业指导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学校思政工作者或其他兼课教师,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培训技能,从教能力偏低,指导能力较弱,科研能力不强,且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因此尽管国家教育部门早已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开设此类课程,但收效甚微[5]。

2、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90后”大学生处在高校扩招、人才聚集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同时高校毕业生在专业、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吻合程度不够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后仍然需要进行专门岗前培训,导致企业耗费成本较高,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再强调需要相关工作经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未能结合当前实际,未能与时俱进,致使许多传统优势专业呈现“老化”趋势,市场需求量较小但招生规范反增,课程设置与未来就业相脱节,仍然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导致学生未来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过低[6]。从《2013年麦可斯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报告书中显示,全国本科学生中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平均在69%左右,有些冷门专业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不到20%。

二、解决对策

应该说,“90”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矛盾和困难是立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个方面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要想解决好“90”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就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现从高校这一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策略[7]。

1、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作为学生最亲近的老师,完全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强大后盾[8]。“90后”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道德观等各个层面上的问题都可以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来抓,如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个人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相关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QQ、论坛等新媒体,宣传就业基础知识和相关技巧,灌输积极的就业心态,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念。

2、加大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特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是“从象牙塔到象牙塔”,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没有太多可供学生学习的“实战”经验,且他们就业时所处的年代与现今社会形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了解大多是来自书本或者网络或者他人经验,容易纸上谈兵[9]。因此,打造一批更为职业化、专业化甚至“学者型”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带来他们渴求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极为迫切。我国目前就有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相关专业的集中培训和资格认证。通过开展此类业务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能够帮助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人员掌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就业指导,无疑对提高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90后”大学生实现毕业与就业在心理上和素质上的“无缝对接”提供很大帮助[10]。

3、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实现教育方式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脱节”、“教材落后”、“毕业了我们一起失业”、“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等评论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应该主动“放下架子”走进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和洽谈,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各类共建工作,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按需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和招生规模,在开展实验、见习课程时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提前了解如何将本专业知识运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同时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调适和各项准备工作,以实现就业全方位立体的“无缝对接”[11]。

三、结语

如今,时代在变化,社会环境在变化,我们的大学生群体也在变化,只有紧紧跟上时代潮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热门话题,做好“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众多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变革方向,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大事,这就要求社会各界整合优质资源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2]。

[1]梁榕.“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及引导策略[J].教育观察,2012,1(7):29-31.

[2]周惠琴.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57-59.

[3]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4]牛耀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2009,(1):93-95.

[5]张守列.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88-90.

[6]张芝萍,倪志华.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浅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30-133.

[7]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7-79.

[8]王晓岩.建立全程就业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高教研究,2008,(2):56-58.

[9]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28-30.

[10]秦永.中国主要失业人群、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0,(9):18-19.

[11]杨新颖,王伟静.论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55-57.

[12]谭清胜.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广州科技大学报,2010,(6):42-4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