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颅脑中的应用

2014-08-15杨金翘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宁夏银川750001

吉林医学 2014年24期
关键词:吸收剂量螺距头颅

蔡 磊,杨金翘,杨 艳 (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宁夏 银川 750001)

16排螺旋CT已成为新生儿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新生儿受辐射的危险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仅有少数关于成人及儿童较低剂量头颅CT的研究报道[1~2],尚无针对新生儿头颅CT低剂量扫描的参数设置。笔者通过对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新生儿头颅CT扫描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新生儿低剂量头颅CT扫描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因高度怀疑颅脑病变需行16排螺旋CT扫描的新生儿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在28天内,平均6 d。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颅脑CT扫描。

1.2 方法: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motion16排螺旋CT,常规扫描组剂量参数为110 kV,160 mAs,层厚8 mm,螺距1.5;低剂量组扫描参数为80 kV,180 mAs,层厚8 mm,螺距1.5。均采用标准重建算法,仰卧位,头先进。

1.3 研究指标:表述受检者接受X射线吸收剂量参数为CT吸收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一次完整的CT检查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系统根据选择的扫描参数自动计算CTDIw和DLP并显示于参数栏。

1.4 图像质量评估:将新生儿颅脑图像采用窗位35 HU,窗宽100 HU的软组织窗,用KONICA公司生产的DRY832激光照相机摄片。CT片作统一编号,由3名放射科医生(其中副主任医生以上2名),在不清楚扫描条件的情况下,独立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估。图像质量评估包括解剖结构(浅层灰白质对比度、深层灰白质对比度、颅骨边界、侧脑室边界锐利度、脑沟锐利度)及病灶的可见性,分成优、合格、良和不合格等四个级别:优:图像层次清晰,颗粒分布均匀,解剖结构清晰,图像佳;合格:图像层次一般,颗粒分布不是很均匀,图像质量一般;良:图像质量介于优和合格之间,影像层次不清;不合格:影像层次不清,颗粒大,图像分辨率下降,解剖结构模糊。

2 结果

2.1 新生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吸收剂量指数比较:扫描层厚8 mm低剂量,螺距1.5时,80 kV,180 mAs,CTDIw为(Vol/mGy)12.63;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mGy)为160.74。常规剂量,螺距1.5时,110 kV,166 mAs,平均剂量长度乘积 (DLP/mGy)339.13,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mGy)26.64。

2.2 新生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28例颅内出血,两者均显示在脑实质内的高密度影,清晰度常规扫描较低剂量扫描稍好;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两者均显示在蛛网膜下腔内的高密度影;2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两者均显示在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影,灰白质边界常规扫描较低剂量扫描稍清晰;5例先天性发育异常,两者图像均显示各种畸形、缺如的器官。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图像噪声增加,图像清晰度下降,图像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对新生儿颅脑病变的诊断,两种不同扫描剂量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辐射的吸收剂量却大大降低。因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剂量,必须允许图像中存在一定的噪声,在图像质量和曝光剂量间找到和谐的统一[3]。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头颅CT检查中采用低剂量扫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即可降低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又不影响临床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4]。

[1] Inskip PD,Ekbon A,Galanti MR,et al.Medical diangnostic X-ray and thyroid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1995,87(21):1613.

[2] 潘志立.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05,26(1):80.

[3] 吴 苔,高德春.低剂量CT扫描在新生儿头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2):177.

[4] 朱晓华,李士骏,薛永明,等.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关系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945.

猜你喜欢

吸收剂量螺距头颅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颅内肿瘤放疗中kV 级锥形束CT 引导引入的眼晶体吸收剂量研究
变螺距螺纹数控车削技巧
常用粗牙螺纹螺距简易计算公式及应用
油菜花
空间重离子在水模体中剂量深度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
嵇康·绝响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γ吸收剂量率在线探测用硅光电池的电学性能研究
60Coγ射线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