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

2014-08-15徐益亮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品德仪式道德

徐益亮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化、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目的的方向指南,甚至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终极归宿”。[1](P125)价值所表示的是客观事物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对能够提供和满足价值主体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对象化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价值主体基于对思想政治品德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要,在仪式这个客体所具有的培育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功能属性上的对象化反映。或者说,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学校仪式活动通过其运作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对价值主体所产生的意义和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而且更为重要和根本的还在于它的个体价值。这不仅是因为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由工具理性主导向建设人本身回归”和“人学范式”转换的需要。“道德教育的终极意义、归宿价值还表现在它要使人回归为一个真正的人。”[2](P32~3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表现为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人对自我的肯定、完善和人的本质力量之展现和增强。学校仪式是仪式在学校场域中形成的具有神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活动。它以其独有的个体培育功能,实现着提升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的和价值。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习得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发挥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文化建设中教育人民,而不是单单依靠教育自身的力量,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学校仪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仪式是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表达,然而要想“达到行为者在仪式中设计的某种超自然的影响和目标”,就必须借助能够象征和隐喻一定意义器物、语言和行为的展演。在重大的学校仪式中,学生及教育者都要求穿着统一的校服、工作装,佩戴校牌、校徽,仪式开始前演唱国歌或校歌等。校服、校牌、校徽的穿戴不仅仅是出于纪律和审美的需要,更是这些物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仪式中,这些东西时刻提醒着参与者对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染。

现代学校仪式通过现实社会的政治和道德伦理关系的仪式性再现,在强大的仪式场域中,使学生习得政治、道德伦理知识,陶冶道德伦理情感,磨练政治、道德伦理品质,规范政治、道德伦理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仪式是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承载者、传递者。“仪式首先是一种知识形态,它包含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社会关系和宇宙万物的理解。”[3](P23)众所周知,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产生正确的品德行为。一般地说,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越深刻、越全面、越科学,就越有助于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德及外化为相应的行为。仪式是历史文化的“贮存器”,仪式对历史文化发挥着“存储和解释”的功能。在仪式的操演中,历史文化的精髓在“表演”和想象中再现,在集体的记忆中得以分享与强化。师生在仪式氛围中,获得历史文化的熏陶,获取一定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在升旗仪式中,学生可以在庄严肃穆的情境下,学习到祖国的兴衰史,深刻体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层内涵,习得“理性爱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仪式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恭敬、谦虚、谨慎、正直、诚信、礼貌的态度,获取端庄、和善、文雅的仪表,习得政治方面的坚定、果敢的优良品质。

二、情感陶冶

仪式是表达感情、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情感陶冶的作用。思想道德情感是人们在现实的思想道德关系中变现出来的态度,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强化剂。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接触到的事物有没有感情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们喜欢某一活动,就会积极参加和努力做好这一活动;反之,则表现出消极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者他人、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赞同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在仪式场域中,特殊的时间、空间、言语、文字、音乐、举止、行为、装饰、布局等因素在仪式主题的带动下共同组建了一个巨大的“情绪场”。这个“情绪场”以迅速、形象的特征,产生强有力的吸附力、感召力,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冲动,触动心灵,唤起激情,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4]它以群体的力量“控制”和“占据”着每个参与者个体的心灵,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例如,由于某种情境而引起一种突如其来的羞耻感,抑制了自己的某种不正当的需要和行为,或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采取见义勇为的行为。“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产生出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盛大的颁奖典礼上,面对充满自豪和骄傲的获奖同学,一向“什么都无所谓”的“落后分子”也可能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

仪式活动也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强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民俗活动、节日庆典是将优良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以仪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升国旗、奏国歌,可以激发民族和国家的羞耻感,升华爱国守法的道德情感;颁发证书、嘉奖先进可以升华敬业奉献的道德情感。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展示人们的道德水平,从人们严肃认真的仪态和举止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认知水平和对“礼”的遵守的修养程度,进而提高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尊崇。

三、磨练意志

思想品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心理品质。意志是体现品德认识并调节人的品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产生思想品德行为的杠杆。仪式展现的是道德规范的仪式程序,严格遵守仪式程序可以磨练人们的道德品质。仪式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程序性严格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行为规范的实行,磨练人们的意志品行,可以养成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意志不像文化知识的习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的阅读和言语的交流而轻易获得,它必须经受种种考验和磨砺,经历“沉痛的”、“痛彻心扉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打击”才能最终形成的。这也是作为课堂的品德教育课比起“社会教训”为什么显得软弱无力的解释。在原始宗教的仪式中,苦行仪式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青春礼,受到研究者的格外关注。苦行仪式是作为脱离凡俗,接近和进入神圣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宗教信仰。是苦行仪式通过像烟熏、火烧、鞭打、针刺、割礼等具有苦行性质的生存锻炼方式对青年进行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意志品质的锻炼。例如,我国广西瑶族男子在10至16岁时,一般要举行一种叫“度戒”的仪式。“度戒”仪式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程序,而且受戒者必须经历种种“残酷”的磨难。[5]

学校范围的仪式中虽然没有了繁琐复杂的程序和类似严刑峻法的苦行的考验,但必要的程序和规则的严格执行也能起到磨练意志的作用。这里不妨以升国旗为例加以说明,因为升旗仪式不仅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秩序,而且有些时候带有“苦行”意味,关键的是严格的程序及规范性行为正是磨练意志品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证明,仪式的程序和纪律要求越严格,教育功能发挥得越充分,效果越好;否则,效果不佳,甚至事与愿违。升旗仪式中,严格遵守程序和纪律是仪式场域内参与者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升旗仪式中的言行源于“国家在场”的权威辐射和规章制度“无条件”的行为律令,强调规范意识,遵循“绝对服从”的组织原则。

在许多民俗仪式,特别是在通过仪式中,经受“苦难”的考验,经历“上刀山下火海”的磨砺是社会考察和评价“通过者”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获取社会“通行证”,完成社会化的必要过程。不同的是,学校仪式更多的不是在活动中考验受礼者或参与者的毅力和能力,而是强化认识,是对“苦行”的总结、反思和展望。然而这并不是说学校仪式失去了磨练意志的价值。例如在大学学位授予仪式中,受礼者不是作为考验和“受难”的对象,而是在仪式情境下作为接收“成果”、享受喜悦的主体体味成长过程的艰辛,完成意志的最终磨练。可见,现代学校仪式虽摆脱了某些类似“残忍”的“严刑峻法”,但一定程度的“苦行”(如升旗仪式中突然风雨交加的考验、成年仪式中“繁重”的社区服务的磨练等)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的磨练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四、行为养成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和落脚点。而良好的品德行为总以正确的品德认知和价值认同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品德行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深刻的价值认同,品德行为就会缺乏稳定性、一致性、一贯性。偶然的、表里不一的、言行相悖的品德行为和道德人格显然不是品德教育的初衷和目的。道德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它总是既属于每个个体,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个人性,又属于社会,具有强烈的历史规定性;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总是变动不居的;它既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呈现出反复无常、无法名状的反逻辑性。所以,毋宁说道德是一种冰冷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充满无限情感寄托的“精神藤架”。因为道德行为的养成不仅需要道德知识的获得,道德行为的规约,更重要的是价值的认同和情感的参与。生硬的道德说教和单向的行为约束,绝对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学校仪式以生动、直观、艺术的方式,通过象征性符号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在习惯性行为基础上实现“惯例化”操演,逐渐形成价值认同,最终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在仪式场域中,仪式的组织者、活动者及仪式活动的器具在一系列的程序性、规范性、形式性和神圣性活动中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参与仪式活动的人都会取得相似的价值的认同和行为模式,而这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仪式总是试图表现和传达某些信息,然而这种表达不是直白的演说,而是通过象征性符号的隐喻性表述。仪式是一个巨大的、充满象征性符号的象征体系或象征系统。[6](P209~211)仪式活动通过象征性的符号向人们传导社会道德规范,在对日常生活经验加以神圣化处理,对象征性符号的仪式化提升,通过肯定、赞扬、褒奖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实现对道德信息的规范化整合和道德行为的约束规范,帮助人们理解、认识和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进而提升仪式参与者的伦理道德素质和强化形成一定的伦理道德行为。

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和环节,也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价值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并非单一的,但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对于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思考和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现象和意义的判断上,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探索个体价值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建构一个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合理化路径。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杨未.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04 -107.

[5]瑶族的成人礼:度戒[EB/OL].http://www.bnlyw.com/bencandy.php?fid-40-id-85-page-1.htm.2007-07-03/2013-09-10.

[6]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品德仪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岁成长仪式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仪式感重要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Talking strategies
品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