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介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分析

2014-08-15武秋萍

山西农经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贸市场农资农产品

□武秋萍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提升,并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山西省介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通过近几年不懈的努力,全面建立了“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连续两年市在抽样监督中国家禁限用农药零检出,监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主要成效

1.1 建立监管队伍,全员监管,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针对安全监管点多、面广,责任重,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少的情况,市农委出台了全员监管方案,摸清监管对象底数,以乡镇划分10个下乡组,将监管点划分,责任到人,实行人人监管,每人头上有责任。制定全年监管计划,定期下乡履职监管,及时登录晋中市食品安全责任监督网格化信息系统,录入履职情况。设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0名,做到了乡镇监管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

1.2 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每年三、四月份召集全市农资经营户、蔬菜水果基地负责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培训合格的农资经营户方可申请农资经营许可证。将全市农资经营户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提高办证门槛,将经营场所不达标、人员素质不高的,取消其经营资质,不予发证,去年以来,全市农资经营户从原来的80多家减少到70多家。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对无证经营、违法违规者鼓励积极举报,争取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净化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广大农民利益。初步建立了索证、索票,建立化肥、农药、种籽备案制度。

1.3 将农产品检测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争取财政支持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申请了检测专项经费和农业综合执法经费,购置了摄像机、照相机、执法采样车等执法必需设备。

1.4 建立了农贸市场检测中心

2011年8月成立了顺城关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面积约80m2,总投资约50万元。农残检测室配备1套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设备CL-BIII,电脑、打印机1台,共约3万元,检测一批次样品(3~5个)消耗试剂需8元。现农贸市场检每周检测2~3次,每次3~5个样品,聘用抽样员1名,检测人员1名(中专学历),市农委质检站提供技术培训、定期监督抽查。

1.5 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安全检测计划,将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和超市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对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做出整体部署,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农贸市场自检、县级例行监测监督、市级监督抽查的监测体系已经形成。加强质检机构建设,2013年初步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配套5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50万元。改扩建检验检测室317m2,建设环境保护设施1套,购置仪器设备64台套。

1.6 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建立了一批生态观光园、采摘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011年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达到了127个。2010年,印发了全省统一的流转合同范本,严格完善了土地流转合同制,共流转土地661.2hm2,涉及农户2 540户,培育规模经营主体20余个,其中66.667hm2以上的1个,产生了明显的规模效益、社会效益。

2 存在问题

2.1 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形成,大的农贸市场虽然建立了入市抽检制度,但实际运行起来有难度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检测使用快检,检测项目少、范围窄,误差大、检出率低,不能提供有效的执法依据。农贸市场在宗农产品进场交易都集中在凌晨5时左右,以市场现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做到入市前检测很难。因此现在农贸市场监管平台,大多数用来应付各级领导的观摩、检查。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完善,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主要以赢利为目的,质量安全意识不高。监管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矛盾急需解决。

2.2 农资监管还存在不少的监管漏洞

农资备案数量和实际经营数量相差很大,特别是肥料管理中发现管理站备案的数量和生产资料公司的统计数据相差很大。要减少这一落差,需要增加执法成本,增加人力、物力。农药管理现只集中排查店面,仅限于现在的人力物力对于比较大的批发点未深入到库房,而且专业农药执法人员很少。

2.3 检测平台重硬轻软

质量检测报告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用于应付检查,常规启动检测困难,人员不足,经费不够 ,大部分检测设备闲置。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地方政府负责,将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目前现在地方财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检测费用一味靠政府买单,那么质量安全检测要按质按量完成就有很大困难。我个人认为可采取农业部立项,地方配套资金的方式,按计划给县级检测机构下拨一定的检测经费,确保质量安全检测发挥“把关”的作用。

2.4 土壤潜在风险评价还未形成

介休市是一个以煤焦转化为主的工业性城市,西部、东南部有煤矿、中北部有以安泰为主的工业经济圈,四通八达的公路上运煤大卡来来住住,骆驿不绝。粉尘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工厂污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些对农产品种植产地环境质量造成了影响,由此带来了农产品安全风险隐患。重金属污染不可避免,到底污染程度如何?现在还不明确,市农委环保站目前正在做这项工作,土壤潜在风险评价还未形成。义安兴园种植园区2008年在政府推动下投资1 000万元建了108个温室大棚,位于公路旁,处于工业园区,棚膜上一层黑煤,严重影响光照度,地下水盐渍化严重,浇地需另外引水,很费工,艰难维持了几年,2014年全部推倒。这种不考虑潜在风险的盲目投资代价颇高。这种情况很容易在政府推动、企业转型,大户投资中形成,结果住住是“骑虎难下”。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适宜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将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的种植需要对其产地环境的适宜性人、做出恰当的评价,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顺利实施,而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等分级,这样既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宝贵的耕地资源,又不会生产出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农产品。

3.2 大力提升基地农户组织化程度

组织化有利于确保统一标准、技术、和模式”产出来”,进而有利于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针对不同规模化程度的主体,建立相应的生产记录档案、产品自检和包装标识以合作化强化组织化,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有利于实施生产标准化;以规模化带动组织化,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流转,促进耕地由分散经营向标准化生产大户集中。

3.3 强化生产基地监管,严把产品出货关

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而流通环节的监管作用性较之略显不足。实际调查显示广大消费者以及各级领导对检测机构、批发市场的期望值很大。然而由于常规检测结果的滞后性和农贸市场实际运营情况,市场监管很难有效开展。因此还是要加强基地监管规范基地农产品监管,以农产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和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为依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公示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出制度,严格把关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安全。农贸市场建立索证、索票、入市备案登记、检验检测、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及流通台账制度,逐步完善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全程记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3.4 整合检测资源,培养专业检测人员,提供农业执法依据

专职技术人员及其业务技能是决定县级检测机构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针对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可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管理运营机构,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机构对县级检测机构进行托管,适时引入“市场换技术”方式,许可第三方托管机构利用县级检测资源开展社会委托检测,以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实现公益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双赢。

3.5 适当调整政府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量化指标考核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突出执法监管责任主体职责,要从系统、整体性上来考核监管部门,从唯监管合格率考核中摆脱出来,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例行监测结果进行评估,避免监管部门为片面追求合格率而出现的管不好和和敢管现象。

3.6 加快推进无缝监管,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

农产品种类繁多、产业链条长,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也是千差万别,需加快无缝监管,新监管体制下,需要清理各类产品的流通方式、明确农产品安全监管哪,管什么,怎么管,与食药部门做到无缝对接;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种植户、储运商、政府机构、消费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所以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社会共治格局中。

[1]牟少飞.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6)10.

[2]徐东升.威海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举措及成效[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6)69.

[3]董燕婕、张树秋等.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63.

猜你喜欢

农贸市场农资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花乱开》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