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教育关怀探究

2014-08-15管淑波王子鸣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关怀

管淑波 王子鸣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残疾青少年自身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更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一部分残疾青少年走进了高等院校。但是,据调查走进高校的残疾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尊重残疾大学生差异性也没有完全体现,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支持,关爱,更好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全面的建构教育关怀的机制和体系。

一、残疾大学生教育关怀现状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接受残疾大学生起步较晚,在观念和制度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都很欠缺,影响了对残疾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为此,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关怀。

(一)残疾大学生观念认同、制度保障

残疾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对残疾大学生的观念认同随着社会的变革,相关法律制度的出现,由把他们定义为残疾人到现在社会呼吁尊重、保障他们的人权,的确是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深层次上这些观念的改变,制度的保障并没有完全真正倾听残疾大学生的心灵需要。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保障残疾人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法。一些人仍然带着同情、可怜的心理去引导和关爱他们。忽略了他们是真实的社会存在,需要与我们一样平等地生活,而不是作为特殊群体接受人们的特殊帮助和施恩。

(二)残疾大学生课程设置

目前,一部分残疾青少年已经走进高校,他们在高校学习的形式有的是随班就读,有的是按照其自身生理残疾状况进行分类招生就读,如招收听障类学生、视障类学生等等。随班就读的所有的课程基本是按照普通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设置,这就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即使很努力,也完全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课程。如肢残学生随班就读,体育课对他们就是一项挑战。而对于按照生理残疾分类招收的学生,即使课程设置是面对同一教育群体,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差异性,课程设置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和就业的需求,依然存在“一刀切”和学生发展片面性的现象。如对于听障类学生设置的课程暂时还没有经济类、电子类等的课程,这样就限制了听障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间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

(三)残疾大学生师资力量

残疾大学生的教学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教学,只需要文化课的教师,他还需要职业技术课的教师,如按摩师等,又需要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如语言矫正师、听力学工作者,职业治疗师等。目前,尽管特殊教育十分需要这类教师,但是实际的师资并不乐观,残疾大学生的教师数量很少,即使有极少部分教师担任了残疾大学生的教学,但是却没有完全具备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职业能力。

(四)残疾大学生德育教育

残疾大学生,由于其自身健康的特殊性,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他们的行为约束,都要比健康的学生标准低,重视对他们进行生理缺陷的补偿,忽略了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渗透和教育,这就导致了部分残疾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降低,在同辈群体中归属感弱而挫败感强。与此同时,他们与主流社会接触的不多,部分学生也出现理想信念单薄和价值取向世俗的倾向。

二、残疾大学生教育关怀原则

残疾大学生教育关怀的实施可以活化和调适人生价值的构成,同时还可以促使新的人生境界的形成。[1]关怀残疾大学生要在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彼此关爱、更加包容、充满友爱、具有同理心的社会基础上,坚持原则指导,为残疾大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具体如下: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也亦在肯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残疾人发展的指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位残疾大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关注每一位残疾大学生的成长,满足每一位残疾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特殊教育领域里的真正体现。

(二)全面发展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残疾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在教育关怀过程中不能因为他们自身的某种残疾,而让他们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应该在教育关怀中缩小与普通大学生的差距,发挥缺陷补偿的作用,为他们的全面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三)差异性原则

全纳教育认为差异不是缺陷,不是有待克服的障碍,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现象,我们只能承认它、接纳它、尊重它、利用它。面对这个特殊群体,[2]“高校和教师要满足和尊重弱势群体学生多元和开放性的需求,应针对其多元的个性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3]。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大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育关怀”,评价他们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爱。

(四)主体性德育原则

主体性德育原则指学生主体在教育者引导下,自主性的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体性德育强调人的主体性,即人的人格需要尊重和爱护,师生双方都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具有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4]在育人过程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在品德构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遵守学习规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构建残疾教育关怀大学生的策略

(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变革观念、健全制度,保障残疾大学生的权利

为了更好的保障残疾大学生的权利,让他们融入集体,就要变革观念健全制度。实施观念变革最关键的是让残疾大学生自己明白“身体残疾、权利完整”的观念,残疾大学生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权利是神圣和完整的,任何人不能侵犯。他们权力的实现需要特别的帮扶和消除障碍。他们需要关爱,但不是被同情、可怜、施恩。人们要转变观念,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残疾大学生找回真正地尊严,真正的享有人权。与此同时,还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保障残疾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权益诉求,让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就业等系列问题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有章可守。观念的变革、制度的落实和健全充分体现了对残疾大学生尊重、平等、接纳等人本主义精神,也是对原有观念、制度的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

(二)以“全面发展”为原则,健全残疾大学生全纳课程体系

残疾大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满足其自身身心特征的发展需要,关注其全面发展。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学校要调整常规课程来促进残疾大学生对普通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采取增减课程内容,建构跨学科跨内容的课程等方式来调整课程,如对肢残的学生可以开设肢体康复训练课来替代体育课,这样既保证了残疾学生的需要又满足了普通学生的课程需求。但是“不论这个课程如何变更,它必须向学生提供原有的主旨内容、深度和广度,以便所有其他学生能进入该课程”[5]对于分类招收的残疾学生在保证常规课程的同时,需要增设特殊课程。课程的增设,应遵循分类教学,开发潜能,因材施教,市场需求,把专业教育与康复医疗、康复训练结合起来。[6]如聋生的律动课,沟通课等。无论是调整常规课程还是开设特殊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同教育的理念,保证适应残疾大学生的教育需求,让他们回归社会,获得平等参与的权利。

(三)以“关注差异”为导向,增强残疾大学生教师的师资力量

面对目前残疾大学生师资力量的紧缺,应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并举的方式引进特殊教育教师。“走出去”是把原有的教师送出去学习、培训相关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引进来”就是对外招聘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在“量”上保证了教师的数量,还要做到在“质”上的提升。这就要求残疾大学生教师队伍职业素质的高标准和多样化。残疾大学生的教师除了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以外,要掌握本专业领域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还要通晓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具备与残疾学生沟通的能力[4],还要更富有同理心和具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等。这样,才会成为残疾大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能力。[7]同时还成为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才会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特殊教育教师。

(四)以“主体性德育原则”为指引,建构残疾大学生德育育人机制

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能够为此提供事宜的外部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建构残疾大学生主体的德性时,要发挥主体意识,激发自我对主体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8]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活动。首先,建立档案制度。要了解新入学残疾大学生己有的思想基础和品德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基本情况、学业情况、生理心理状况、缺陷补偿情况和学生发展情况进行建档,动态跟踪,时刻把握其思想动向,做到因“人”施爱。其次,强化德育引导。针对残疾大学生德育弱化的现象,教育者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引导,教会他们生活,引导其做人,懂得感恩,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者在育人的过程中,本着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培养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技能和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德育相关主题实践教育和先进典型评比等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会自信、自立、自强,尽早融入主流社会,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做好学习指引。有效的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引有助于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增强自我认知感,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让每一位残疾大学生知道学生出勤、纪律和学业考核等相关的制度,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他们自觉养成自我学习规范。同时还要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学风建设,通过班主任老师的人格、学识和“残健结合”式的同辈群体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引导其自主学习。

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关怀中,我们要充分彰显平等,友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全面发展,维护每一个残疾大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学生,形成校领导、教师、普通学生全员共同参与,不同学科互相交织配合,社会各阶层互助支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员携手的立体网络,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自立、自强、和谐的氛围,促进残疾大学生成长成材。

[1]孙少柳,孙中民 .论新时期教育关怀的价值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9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陈云英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109.

[3]王子鸣,管淑波.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J].教育探索,2013(1):98.

[4]欧盛端.主体性德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J].教育探索,2005(6):102.

[5]张悦.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0:60.

[6]庄严,刘金荣.谈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J].教育探索,2013(2):154.

[7]康洁.主体性德育及其过程体系的建构[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4):79.

[8]秦志学.教育关怀:意蕴与路径 [J].渤海大学学报,2009(8):139.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关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