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义与交际翻译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2014-08-15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译文

关 姗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他在出版于1981年的《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首次引入了这两个概念。根据纽马克的解释,交际翻译“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1981/1988:22)。要求译者摆脱原文的形式约束,得出符合本民族文化,地道流畅的译文。语义翻译则力求保留原作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具有重大意译,且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拓宽了人们之前对直译和意译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范围,同时为翻译理论研究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本文试以D.W.卡罗尔(David W.Carroll)所著的《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为例,阐述语义与交际翻译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一、信息型文本的概念与翻译原则

彼得纽马克在总结和吸收其他理论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语言使用目的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 function)(Newmark,2001:39-42)。其中,报刊文章、新闻报道、科技论文以及通用教材因属于向读者提供信息,陈述事实重于文章风格的非文学作品而被归纳为信息功能文本。该文本的特点在于希望借助于客观正式的语言给受众提供关于人和事物的完整清晰的信息,致力于向受众传达某种观点或知识。

按照纽马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功能划分来看,翻译“信息型文本”时,首先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真实性”和“读者层”,即传递有效真实的信息的同时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进而达到使读者接收到有用信息的效果,因此翻译时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然而,在真正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使用交际翻译虽然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排除歧义,以贴近读者的目的来传达信息,但由于教材翻译存在着精准传达原作者意图的要求,独立采用交际翻译在准确性的传达上稍显力不从心。因此,在翻译实践活动,译者试在比较语义和交际翻译两种策略不同点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共同作为翻译工作开展的理论指导。

二、语义翻译特点及应用

理论上来讲,语义翻译较为客观,讲究准确性,它要求译者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都允许的条件下,重视原语文化及原作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供内容及形式都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若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语言规范差别不大,也有对句子结构、长短、形式有保留的要求,则语义翻译应该首先被考虑。

例(1)A carelessly discarded burning cigarette started a fire.

The fire destroyed many acres of virgin forest.

A burning cigarette was carelessly discarded.

The fire destroyed many acres of virgin forest.

译文:一根不小心丢弃的燃烧的烟头引起了一场火灾。

这场火烧毁了数英亩原始森林。

一根燃烧的烟头被不小心丢弃。

大火烧毁了数英亩原始森林。

例(2)Clark and Haviland(1977)suggest that readers expect authors to use given information to refer to information the readers already know or are not already familiar.

译文:在克拉克和哈里兰德(1977)指出读者期待作者运用已知信息来指读者已经知道或能够识别的信息;用新信息来指称读者所不熟悉的概念。

译例分析:例(1)中的四句是原文中的例句,为的是说明语篇的连贯性在填补信息空白,使读者能自发做出推理中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原文是未涉及到文化背景的简单句,且句法结构与汉语结构类似,因此在甚至不需改变句子各成分顺序的情况下就能达到译文形式及内容与原文的对应。尽管例(2)是看似复杂的复合句,结构也与汉语不尽相同,然而其清晰的脉络和一目了然的结构也使译者能够在不改变词序,不增删句子成分的前提下得出忠实于原文,符合原文审美价值的译文,达到语义翻译“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的要求。

三、交际翻译的特点及应用

如前文所述,交际翻译要求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后产生与原文读者尽可能接近的阅读效果。因此交际翻译的重点是使译文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以译文读者为重点,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译者因此不仅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原文结构,还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遵循目的语的语法、句法结构,表达习惯,运用更为常见的词汇,避免翻译腔,使译文读来更流畅地道。

例(3)It was Steve who robbed the bank.

It was the bank that Steve robbed.

译文:是史蒂夫抢劫了这家银行。

史蒂夫抢劫的是银行。

分析:在以上例句中,作者试图用语法结构类似的两个句子说明该章节两个新概念“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的关系。第一句作者假设读者已经得知有一家银行遭到抢劫,(已知信息),为了说明抢劫者的身份,原文用强调句型对“史蒂夫”进行了前置。然而就此例而言,汉语无法单纯的依赖改变词语在句子中的顺序达到改变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的关系的目的,为了使译文读者凭阅读获悉第一句中暗含的已知信息,需要把本来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定冠词the译为“这家”,第二句假设读者已知悉史蒂夫做出了抢劫行为,但不知道抢劫对象是什么,因此强调句中前置了“银行”以说明。译文将银行置于判断动词“是”之后,说明抢劫对象,借以达到说明已知信息的目的。

例(4)The phrasing of a text may encourage ei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positional text base or a situational model.

译文:语篇的措辞可能促进命题文本基础的发展或情景模式的形成。

分析:仅就原文而已,进行语义翻译产生的译文是:语篇的措辞可能促成命题文本基础或情景模式。缺少了中心语,句子因丧失了必要完整性而使译文读来不知所云。因此,为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为了读者的更好的理解,翻译时结合上下文意人为的增加“形成”一词。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为了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Newmark,2001:39),译文除了对原文的词序做必要的更改之外,有时还需增删个别成分以避免歧义的产生,这正是交际翻译所需达到的目的。

四、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使用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都是建立在认知翻译(cognitive translation)基础之上的,二者都需要做到真实反映原文内容,服从译入语文体特征和语法结构的要求。纽马克也承认,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也没有绝对的交际翻译,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假设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具有相当的语言文化水平与阅读理解能力,原文传递的信息在文化特征上并无显著特性,原文在表现手法上所体现出的特点与其传递的内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则结合使用语义与交际翻译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5)Similarly,Morrow,Bower,and Greenspan(1989)asked participants to memorize a map of a research center and then read narratives about characters at various locations in the center(see Figure 7.5).Some of the sentences described the characters'movements through the rooms of the center.After each of these"motion sentences,"the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pairs of objects from various room.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response times were faster when the objects were from the goal room(the room to which the character was going)than the source room(where the character came from)or the path room(which the character moved through to get to the goal room).This was true when the goal room was not explicitly mentioned in the narrative.

译文:与此相似,门罗,鲍尔和格里斯潘(1989)要求参与者识记一张某研究中心的地图,然后阅读其中处于该中心各个地点各人物的描述。(见图7.5)。有些句子描述了某些角色在中心各房间的运动轨迹,每句“位移句”之后,被试者可以看到各个房间内一对一对的物体。研究人员发现,比起来源房(人物原来所处的房间),或途经房(角色未达到目标房前经过的房间),当物体来自于目标房(人物走向的房间)时,参与者的反应稍快。即使目标房间在叙述中并没有被明白的提到,情况也是如此。

分析:在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没有下划线的句子因为结构形式与汉语相近,进行语义翻译可达到客观准确传递信息的效果。至于该段落的后半部分,由于按句序直接译为“参与者都被给予来自各不同房间的一对物体”和“参与者的反应更快一些,当物体来自于目标房(人物走向的房间)时……”不仅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也语焉不详,使读者产生阅读障碍。

总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两种截然不同却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强调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的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廖七一,2004:190)在翻译中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影响译文质量;两者的结合才能够达到译出原文表层结构的同时又兼顾深层含义的效果,至于在两者之间该怎样选择,则应该全面考虑到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特点等因素。

[1]NewMark,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2]NewMark,Pete.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agamon.1981.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9]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外国语,1998:第三期.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