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批判性思考——基于教学管理的视角

2014-08-15王春艳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风生源办学

王春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西方先进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生源背景、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尽管高职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做出了很多努力,努力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可是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特点

1.能力本位:贯穿教学过程各环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倡导培养具有技能专长和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能力本位培训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特色。以中澳合作TAFE为例,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增进职业能力,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技能为教学单元、以学生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TAFE合作班的教材不同于其它学术性教材,它采用的是整合式课程内容,即不是采用某一门教材,而是在综合该课程核心要素的深度理解基础之上,把课程内容拆开,经过细化,按照需要训练的各个具体的技能分解成不同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小单元来进行教学,或者把技能相近的小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能力模块进行教学。

能力本位的教学采取模拟公司、在企业现场实习等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室、实训室或带着学生到真实的企业里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水平。考核方法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标准,采取笔试、现场操作或请学生实习的企业做出评价等方式,其评价核心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

2.全英教学:不出国门的跨文化体验

中外合作办学的意图是培养具有全球经营视野,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够用英语开展国际业务的高级双语人才。全英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显著特点,所有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全过程使用英文授课。通常在第一年,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课程几乎全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为学生创造全英文的交流环境。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仍然用全英文教学,其部分专业课程由外方资深教师来中国授课,部分课程由中国双语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的经历)进行授课,鼓励和促进学生实时交流。

3.行业主导:指定达到行业标准的课程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是在外方课程体系框架下搭建而成。以中澳合作TAFE项目为例,其课程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为满足行业的实际需要而设计,是职业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学习并重,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系列科目组合。合作办学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均采用澳大利亚的教材,直接反映澳大利亚国际商务行业、企业或社区的需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国际商务活动的直接体现。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发展和执行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来实现的。培训包是由国家机构签署的一系列标准和资格,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的目标相结合,规定了学生达到能力标准所需的最低考核要求,其目的在于界定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有效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

TAFE合作项目的行业主导特征还体现在行业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上。学院每年派TAFE的专职教师到行业及其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现场学习、考察、调研,更多地了解、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熟悉、掌握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保证教师的教学不会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每年,会有部分来自行业及其所属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举办的专题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的最新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进展的情况,督促TAFE项目教材及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背景的差异性

中外高职学生的教育构成和生源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第一类生源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是动手能力较差;第二类和第三类生源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明、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成年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工作岗位回到校园再接受培训的。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前,已经具备了某个专业的知识储备,并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上有明显差异。

2.课程设置具有重复性

国外职业培训学生多为“返炉”学生,他们中相当多的学生之前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强调以能力为本。以澳大利亚TAFE学院为例,其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增进职业能力,采取以技能为教学单元、以学生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之对应的是课程设置原则是拆分式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注重专业所对应职业的技能要求,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数据分析、方案筹划、组织活动能力,但同时也造成部分学习内容在不同课程模块中重复出现,内容雷同,缺乏整体系统性,造成中方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3.学风较差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往往比一般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其他同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低很多。通常选择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家庭比较富裕,父母亲早在学生上学之初就告诉其工作已经安排好了或者毕业后直接出国,因此很多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此外,相当一部分家长从商,没有过多的时间管教孩子,他们往往通过金钱弥补孩子,所以孩子容易养成懒散、自私自利、不注重班级凝聚力建设、坚持自我等不良习惯。

此外,中外合作班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的现状。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资格有别于普通专业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只需要课程通过就能拿到毕业证,所以学生学习压力不大。按照教学计划,合作班的很多课程是没有闭卷考试的,只需要完成课程作业或提交报告即可,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本着作业都能过的想法,得过且过。另一方面,合作班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大赛,很多学生都是及格万岁,对奖学金、评优等鼓励缺乏追求,表现为专业学习不努力。

中外合作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都是因为家长的强烈要求选择了合作专业,其实他们部分人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学习起来确实存在困难和障碍。这部分学生在大二接触到专业课程时,难度增加,更不愿意学习,出现经常旷课在宿舍睡觉或打游戏的行为。以上这些客观、主观因素共同造成合作办学专业学风较差,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将生源差异性转变为能力差异性

由于高职生源的的多样性,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对学校和教师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学术和技能培训与学术的转向。一方面继续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和课程学习中实施就业能力导向的证书制度、技能证书制度;另一方面重视学术性课程,开设具备学术性的选修课,加强与国外其他院校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毕业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同时,还要注重技能培训与学术相结合,采取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式,利用模拟公司、企业现场实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水平。考核方法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标准,采取笔试、现场操作或请学生实习的企业做出评价等方式,其评价核心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通过以上途径,将高职生源的差异性转变为能力差异性,让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继续学习深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

2.实现本土化教材与原版教材的深度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大多引入外方原版英文教材,这对学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的学科前沿和世界最新知识的教材以及中方教师在教学组织和传授上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但我们必须看到,基于模块化的课程存在知识和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从系统角度考察,知识的系统性尚有缺失。此外,由于教材完全是原版引入,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国际和国外相关信息和知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相关不可或缺的国内信息和知识的缺失。合作办学不仅仅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担负着向世界展示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挖掘和理解课程文化,中外合作办学不应只实施“拿来主义”策略,还应加强合作教材的建设和开发,联合中外双方的优势资源,打造和编写适合具体合作项目专业学科的联合教材,实现本土化教材与原版教材的深度融合。

3.通过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促进学风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学风问题是个普遍性问题。要彻底扭转中外合作专业学风问题,必须营造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班干部全面参与和管理的氛围,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学风转变,如激励班级干部,改善班级班风,进而影响个体转变学风;严格按照学籍管理制度对达到旷课节数的学生进行处分并教育,督促其改变旷课的不良行为,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任课教师加强与旷课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转变教学考核方式,杜绝搭便车现象;学院每学期通过抽查部分旷课学生了解任课教师是否与学生有交流和沟通,认真负责地督促学生按时上课;鼓励学生参加国内营销类的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以赛带学,改善学风。

在众多转变学风建设的途径中,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是最重要举措之一。因为在传统中外合作的教学考核中,学生通常是小组作业,期末成绩取决于提交的报告和表现(presentation),不可避免会出现有些学生报告“搭便车”的现象。因此,改变教学考核方式十分有必要。中外合作专业所有课程不应仅仅以形成性考核作为唯一考核方式,合理的方式为形成性考核+闭卷考试,其中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不低于50%。同时还需要改革大作业制度,对分组作业人数进行限定,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4人。作业汇报由教师随即抽组、随机抽人进行检查,同时指定每人每学期上台发言次数至少不少于3次。

[1]吴冬.对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5).

[2]杜剑锋.试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思考[J].大学教育,2012,(2).

[3]沈伟晔,朱晋伟.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国际班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猜你喜欢

学风生源办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