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地区汉绣产业对苏绣、湘绣产业发展模式的借鉴与思考

2014-08-15

山东纺织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汉绣湘绣绣品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我国的刺绣艺术享誉世界,其中的“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同时,它们的产业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较高的台阶。自2008年2月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它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备受关注。虽然,汉绣与这些主流刺绣相比有着认知度和产业发展上的较大差距,但如何从其它绣种上汲取优秀的产业运营经验,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推动汉绣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地区政府、经营者以及研究人员的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

一、武汉地区刺绣市场基本状况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艺术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它们不仅在全国的刺绣市场中具有统治地位,在武汉地区的刺绣市场的所占份额也远高于其他地区性绣种。据2011年《武汉地区刺绣产业调查统计》显示,武汉绣品市场年国内消费与外贸出口统计比例中苏绣占据总量的83%以上,湘绣为12%,剩下的市场份额分别被蜀绣、粤绣等及其它地区绣种瓜分。由此可见,苏绣和湘绣在国内外绣品市场的统治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刺绣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四大名绣,乃至其它地域性绣种,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都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我们欢迎百花齐放的刺绣艺术市场,但我们却不得不正视这个事实:即便是在汉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武汉地区,苏绣和湘绣在刺绣市场领域有着一枝独秀的地位。

武汉三镇,从分布的地域来看,武昌、汉口、汉阳都有汉绣的经营点,但规模很小,大大小小不到20家,与武汉这个大市场显得极不相称。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不到20家的经营者中,其现状也是五花八门,因此整个汉绣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境地,在这不到20家的经营者中有专门的刺绣经营商业实体、刺绣艺术工作室、刺绣绣坊、刺绣生产作坊、文化公司等形式,如专门的刺绣经营商业实体有藏艺阁、美莲社等;刺绣艺术工作室有任本荣汉绣工作室、肖兰刺绣馆;刺绣绣坊有石玉香绣坊、沈昌慧汉绣艺社、王凤梅媚绣苑、任炜汉绣店等;刺绣生产作坊有姜先生工作室等,文化公司有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不同形式的市场实体,在汉绣行业各有侧重,在市场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或以生产见长、或以经营见长、或以绣品开发见长等等。

二、苏绣、湘绣产业模式的优势所在

通过对苏州和湖南长沙等处于中国最高端的刺绣市场进行考察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市场规模还是技术人员、艺术形式、历史发展脉络等层面上,汉绣与苏绣、湘绣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从其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运作情况来看,苏绣与湘绣产业发展的优势正好是值得我们所需要参考和借鉴的。

(一)市场主导意识强

近些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们开始转向精神文化产品,这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兴旺,也带来了礼品消费和传媒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大型体育赛事或者博览会,包括古装大型电视剧的开拍都给传统的刺绣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使得把握市场主导下的大众心理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了各个诸如刺绣等传统行业迅猛发展的必要环节,正是由于很多苏绣公司拥有这种极强的市场主导意识才能让苏绣开拓了许多新的消费群体。

最近几年,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承接了多项影视项目,并通过用大型的电视剧来展示苏绣产品的模式冲击观众的视野,由影视媒体市场主导下的大众心理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进而达到促进产品营销的目的。

(二)注重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与工艺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最近十年来,湘绣无沦是在针法、材质还是图案、包装上,都进行了大力度的创新。图案设计大胆、造型具有现代感,各大生产企业尽力避免雷同,企业之间相互模仿的风气慢慢消失,将打造自己的绣品特色放在首位,积极地进行绣品的研发创新,根据市场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使得湘绣在稳定原有市场的同时,还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市场范围。

(三)注重文化品牌价值

长期以来很多湘绣企业对产品的推广主要通过品牌宣传和保护,实现品牌致胜战略,它通过塑造一个个性鲜明、具有亲和力、尊贵、卓越、富有价值感和现代表现力的产品形象,并在标志、颜色、设计、造型、市场定位、核心价值及包装上统一形象,统一风格、保证质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著名品牌,对品牌的保护和宣传成为新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湘绣企业通过注册商标,并申请原产地注册标志成为保护品牌的重要手段;另一方而,他们加强湘绣品牌的宣传,提升湘绣的品牌形象,实现品牌致胜策略。如,通过电视广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宣传湘绣著名品牌的品质、原产地注册、技术工艺等,使消费者能对湘绣品牌有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对湘绣各大品牌有更好的认知。

三、主要制约汉绣发展的症结

(一)汉绣市场萎缩严重

在20世纪50年代,汉绣延续了近代以来的市场地位与社会影响,并通过社会改造进入了现代社会。但由于多层原因以及汉绣绣品本身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先是遭到破除四旧运动的严重破坏,再次遭受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挑战而没有适应下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汉绣的市场在发展与破坏之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在汉绣面临艺绝人散的社会形势下,苏绣、湘绣等绣种正在扩张自身的生存空间,大肆拓展市场,汉绣的本地市场也遭到占领。之后,武汉的刺绣经营者多是到苏州、长沙等地,以进货和订货的形式大规模的引进外来绣种。武汉残存的刺绣市场,也被国内各大著名绣种分享。市场无序竞争也是汉绣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价格更是影响汉绣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幅汉绣作品,不同的商家价格都不相同,有的甚至打价格战,搅乱了市场。在市场严重萎缩中,汉绣正逐渐失去自己的生产能力,甚至是整个汉绣绣种在无形中消亡。

(二)从业人才资源匮乏

从业者人才资源匮乏的症结可以从汉绣绣娘匮乏、汉绣设计师匮乏、汉绣工艺大师匮乏、汉绣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四方面理解。绣娘匮乏是汉绣生产凋敝的直接原因。从汉绣省级传承人任本荣和市级传承人姜成国招收学徒的情况,及其它汉绣生产企业的绣娘人数看,学习汉绣与专业从事汉绣生产的绣工数量过少,使得汉绣生产与后继传承人培养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汉绣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特别是年轻人,对包括收入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等要求不断提高,使得规模小、收入少的汉绣行业对他们几乎毫无吸引力。调研过程中,一位汉绣传承人反映:“现在不少学汉绣的年轻人目的不是很纯粹,并不单纯是喜欢汉绣,更多的是为了经济的利益。她们虽然基础很好,但是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很多人吃不了苦,意志也不坚定。有的女孩子学会了刺绣基础工艺以后并不想再深入学习,所以年轻一代的汉绣技艺水准很难提高。”

(三)汉绣文化品牌认可度不高

品牌的认可度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是知名度,其次是美誉度。通过媒介对汉绣形象的传播,使得受众了解到汉绣的基本情况,可以增加其知名度,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宣传,引起受众的兴趣,可以产生美誉度。知名度与美誉度共同发展,可以获得品牌的认可度。

但是,从这几年情况来看,汉绣的品牌认知度提高与建设做的很不充分,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自2008 年以来,社会和媒体对汉绣的关注越来越多,使汉绣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在此期间,省级传承人任本荣对汉绣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的汉绣作品对汉绣的认知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但是任本荣所延续和创作的汉绣绣品只是汉绣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对于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汉绣真实面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在此种情况下,加之某些媒体对汉绣的宣传缺乏专业依据,报道有失偏颇,也对汉绣的认知度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都影响了汉绣在大众中全面的普及。

四、汉绣产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措施

(一)疏通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

明清以来,所形成的地域性绣种正是在商品经济活跃、手工业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而,在对地域性绣种的解释中都常常冠以“某某地为生产中心”的表述。这些绣种基本上也都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域性文化产业,并在生产过程中将其商品的属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因而,在今天实施对汉绣市场的优化整合中,应该抓好汉绣的生产、流通、销售等产业环节。

在流通与销售环节企业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与协作,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整个汉绣品牌地位提升,整个汉绣产业壮大,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之间必须及时地进行交流协作,做到行业信息共享,企业之间形成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实现技术、艺术的创新。在生产环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大型骨干企业坚持“名、优、特、新”为路线,小型企业将精力集中在中低档产品。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工,采取“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方式,形成大小分包,以规范整个产业内的竞争,避免混乱的价格战,促进汉绣产业健康发展。

(二) 加大对汉绣绣工的培训

针对目前汉绣行业从业人员少,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现象,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规模及特点,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类短训班、速成班和提高班。一方面,将愿意学习汉绣的新手领进门,给她们传授汉绣工艺知识,培养她们的对汉绣的兴趣,引导她们加入到汉绣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长期的汉绣人才培养规划,对于高级绣工的培养周期不得少于三年,确保长期培训的绣工技术标准至少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在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下,建立绣工培训基地,统一编写教材,按照绣工刺绣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分层次对绣工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培训,形成一套完善的绣工等级评定机制,并在汉绣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者进行考核,同时参照其他工艺美术技术等级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此来制定合理的工作与绣品价值的评价体系。同时,辅导、提高原有绣工的针法、技艺水平,增强她们的艺术修养,激发她们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潜能,从而为企业服务、为产品服务、为整个汉绣产业服务。

(三)在把握汉绣其文化核心中融入设计创意

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同样也适用于汉绣产品的开发。对于汉绣的创新也应该经历文化内涵功能化转化的过程,抛开形式的束缚,把握其文化核心的东西,使其蕴含的精神符号移植到产品中。传统的汉绣技艺一贯十分讲求针法的严谨与细密,提倡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掺针掺色,将图案完整、齐密、均匀地绣到底料上去,画服务于绣,以绣为主,以画为辅。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断的推新出奇,在中西文化和艺术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刺绣的题材与内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充。当传统汉绣表达方式无法准确而完美地诠释出新的艺术内容时,加强汉绣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汉绣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方湘侠,李刚.社会转型期湖北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 宫楚涵.试论汉绣的审美情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3] 许崇岫.湖北地区汉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D].山东大学,2007.

[4] 赵继学,廖瑜.湘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艺术研究,2011;(01).

[5] 廖瑜.试论湘绣艺术特色及传承[J].艺术与设计,2010;(10).

[6] 赖凡英.塑造湘绣品牌形象的设计思考[D].湖南工业大学,2007.

[7]冯泽民主编. 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C] .武汉出版社,2011.

[8]郑高杰,李惠,陈明珍,冯泽民.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J]. 纺织科技进展,2009;(06).

[9]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7.

猜你喜欢

汉绣湘绣绣品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