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

邢 骏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 31110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和问题,9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然而和“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问题。不同时代的学生需要不同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全面分析“90后”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教育引导工作,对改进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90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情感淡薄,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部分“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肤浅,共产主义理想模糊,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认同感较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抵触情绪。不少大学生“闻马色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他们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表面现象和事件因果,很少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也是社会“快餐文化”在“90后”身上的表现。他们更喜欢快速消化吸收的文化,拒绝理性思考,更加关注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听觉盛宴,希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示的通俗化,多举例子多讲故事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深刻性的纯粹理论学习。

(二)“隐性逃课”现象严重,缺乏自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然而大学生“隐性逃课”(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严重。尽管老师的点名制度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但在课堂玩手机、看小说的不在少数,有不少同学表示在课堂的表现是只听和只思考感兴趣的内容,更有甚者边听边看其他书或者做其他事情。这种“隐性逃课”不仅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而且会加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抵触情绪。在调查过程中,甚至出现如果老师不点名或者对其要求不严格,他们往往翘课在宿舍睡觉,缺乏自律性。

(三)对马克思理论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功利性较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都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于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而非专业课,在观念上就不自觉地进行了态度划分。其理论具有教条性,跟中学学习的内容几乎无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更有不少“90后”大学生对其“嗤之以鼻”,认为马克思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所谓的“愚民”思想灌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但又对自己的成绩十分重视,希望自己能够得高分以此为自己评奖评优增加“筹码”,功利性目的十分明显。这样就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希望老师可以划重点,讲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以应付考试,其他的内容则无关紧要。

二、“90后”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度不高,很多同学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主客体的局限、教学方法的单调以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都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一)理论教育队伍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笔者在师范实习的时候已经深刻感受到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你的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够扎实。实事求是地看,理论教育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为党的理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支队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稳定、后备队伍匮乏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很多人认为“十年经商成富翁,十年科技成高工,十年理论两手空”,经济类专业愈来愈热,而像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的冷门专业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今天的受教育者就是明天的教育者,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无法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学生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就会越来越大。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指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学生,这离不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问题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一些教师尽管学术功底深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巧,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此外,一些老教师相对年轻教师缺乏热情,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更新,以几年甚至十几年前自己的教学框架模板进行教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僵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致使教学效果堪忧。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见

部分“90后”大学生“闻马色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假、大、空”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武之地。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心态浮躁,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喜欢快节奏的肤浅文化,这种文化容易吸收和理解,快速消化。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本身就具有哲学的思辨性,没有长时间的静心阅读和深思很难把握马克思理论的精髓。他们一味把马克思理论当成带有政治倾向性的理论,是国家的愚民策略,而不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忽视了这种理论的真理性学习以及对其正确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就会越来越深,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探求。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主体需求不匹配

随着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的公共课,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合堂的教学方式。上课人数多,而面对差异较大的大学生,大多数老师仍采取简单划一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调查数据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接受度高的仅占调查人数的8.5%,持一般态度的占到36.4%,有26.2%的学生表示不爱听。另外有29.4%的学生表示视教师讲课的情况而定,60%的课堂必须实行点名制,否则难以保证出勤率。

三、加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教育的“大环境”,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在当前存在不良社会风气的环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环境”。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我们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使学生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发展的光明前途,正面对待问题,不遮掩不逃避,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质疑,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利用高校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高校是具有较高觉悟和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并且各级党团组织也健全有力,因此只要领导重视,上下一起努力,通过抓好各层次、各环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办好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领导、组织作用,就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小环境”。“大环境”是由“小环境”组成的,众多良好的“小环境”的产生必然会推动全社会这一“大环境”的改观。

(二)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败。要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优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博学多才的教师队伍。特别要着力培养一批个人能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积极进取的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结构。教师要不断自觉加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要做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讲真信真学真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层次,重视社会实践,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三)引导高校教师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需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抽象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要让“90后”大学生真正看懂、听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就要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实现理论表述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注重语言技巧、富有幽默感,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使“90后”大学生于细雨润物中明白理论,于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境界。但通俗化并不意味着庸俗化,针对目前网络信息化高节奏的“快餐文化”,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必须注意庸俗化的倾向,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浅出,加强课堂互动、创新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自我的PRESTION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出勤率、分数以及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分。注重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严慈相济,以自身的个人魅力推动学生学习热情。

(四)理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上

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毛泽东也曾指出:“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此外,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要用全面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三观”的实际状况。创新评价方式,实现由看成绩向看实际表现的转变,由定性评价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的转变,由单向评价向双向交流评价的转变,注重形式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倡导知行统一,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感兴趣的或者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进行考查,把论文、调研报告、考试以及课堂出勤率和回答问题等考查方式结合起来。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于冬梅.“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教育对策论略[J].经济师:高校园地,2012,(6).

[3]周定财.“90 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9).

[4]周军.大学生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因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5).

[5]尹海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效果的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9).

[6]张纯,杨春燕.以人为本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

[7]王平,康秀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徐光春.努力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J].求是,2012,(1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