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论文作者姓名歧义科学家将有国际身份证

2014-08-15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情报中心标识符歧义

2014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了"ORCID中国服务与科学家国际化识别--暨中国ORCID注册平台iAuthor签约与启动仪式"。此举旨为中国科学家提供ORCID注册,并建立个人科研产出管理空间,帮助中国科学家快速融入国际科研工作者识别体系。

ORCID是一个非盈利开放性组织,由19家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出版商及科研机构和大学学术团体共同组建,目的是提供一个电子化识别某一特定作者对某一科学文献贡献的身份。ORCID,即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其专注于为研究者创建并维护唯一标识符注册系统,以及将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与这些标识符相关联的透明方法。ORCID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跨学科、研究部门和国界进行交流。它是研究者与研究的连接枢纽,可将ORCID标识符嵌入关键工作流程,例如研究个人资料维护、手稿提交、资助申请和专利申请。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论文迅速增长,发表论文总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根据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统计,2013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为23.14万篇。但这些论文究竟是由多少研究者撰写出来的?答案很难给出。

另外,英文期刊在接收中国作者论文时,有些名字会让编辑很困惑,比如王伟或者王威,英文名字都是WEI WANG。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如何解决科学家姓名的歧义问题已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而利用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号(ORCID),可以解决这一困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说。

其实,国外的作者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女性研究者结婚后,可能会跟随着丈夫姓,那么如何判断两人是否为一人?目前主流的方式是通过"科研人员身份证",来避免姓名的混淆,即赋予每一位研究者一个特别的研究者学术身份证。这样既可以消除作者名字的歧义,又可以提高数字环境下的信息发现准确率。

当前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的科研人员身份证是ORCID,这是一套免费的、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识别码,目前会员已经包括120余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基金组织以及科研机构。

张晓林主任说,此次与ORCID签署合作协议,将保障中国科学家永久持有"国际学术身份证",即ORCID号,促进中国科学家与全球学术界的接轨。

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获得身份认证,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了ORCID中国服务平台iAuthor(中国科学家在线 www.iauthou.cn),研究人员只须在平台上注册就可以申请获得ORCID号,进而编辑个人信息,管理个人科研产出。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刘筱敏说,为了方便中国本土科学家,iAuthor作了一些调整。研究者还可以在平台上展现个人信息,进行个人成果管理。

为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信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致力于和更多的数据库合作,比如与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合作,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大核心产品,生成成果列表,使得作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影响力。

据介绍,目前,已经有5557位研究者在iAuthor上拥有了个人专门的身份证号。

猜你喜欢

情报中心标识符歧义
基于底层虚拟机的标识符混淆方法
基于区块链的持久标识符系统①
eUCP条款歧义剖析
厄使馆成阿桑奇“情报中心”?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理论研究现状剖析
美军战区级联合情报中心的历史发展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唯一标识符体系构建研究*
食品科技类SCI 来源期刊JCR 期刊分区情况(1 区和2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