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4-08-15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彭晓黎

湖北农机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师师德高校教师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彭晓黎

“教师”是一类人的集合,教,就是传授知识、技能、技艺。师,即为人师表。高校教师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更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高低,是决定能否很好完成教书育人重任,并进而影响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1 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师德的作用来看,教师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的总和。教师道德的主要作用是在教育过程中调节教师与学生或教师与教育过程中其它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本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与社会其他各种职业道德相比,教师道德的这种作用显得特别突出。首先,教师的职业活动在客观上需要教师和教师集体享有崇高的威信。教师获得威信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基本的条件是具有崇高的品德和优秀的业务能力。正如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的。”因此,一个缺乏道德素养的人,一个在学生中缺乏道德威信的人,是不配从事教师职业的;其次,在教师的职业劳动中,教师自身的道德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社会环境对其影响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和教师,而教师的影响力往往更强烈些。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一个好教师在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各方面,都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从德与才的关系来看,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专门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等学校的职能,决定了它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既要能认真地教好学生,完成好教学任务,又要能积极地进行科研活动,进行高新科技的研究与知识的创新。要完成好上述两项任务,教师的德与才,即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水平如何是十分重要的。就教师的德而言,这是对高校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过去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无一不与师德挂钩。教师的师德如何,直接影响其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态度。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世界观问题,其次才是学识问题,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教师的思想意识、立场、观点、道德品质对其教育对象的影响和科研目标的选择与进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高校,其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即将或已经步入成人阶段的青年人,与中、小学不同,这时的青年人在其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一种由青春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和社会意识,但又不十分成熟。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并且具有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想,他们不肯轻易相信别人,但又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尤其是当代的青年人,往往还喜欢进行逆向思维。单靠在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正面说教,理论评述,很难使他们的信服。他们既要对教育者听其言,更会对教育者观其行。此时的教育,教师更需要做到既是思想理论的传播者,又是身体力行者。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要让学生做到又红又专,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教师自己就必须进行这方面的自我塑造。能给予学生人生道路上最大影响的教师,其自身也必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教师不可能把自己也没有的东西传给学生。因此,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应当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典范。

2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思想

2.1 “学为人师”,立足讲台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精通业务,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务实发扬“好学力行”的校风和“勤勉求是”的学风,博览群书、孜孜以求,积极拓宽知识面,要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炼创新,敢为人先,占领学术前沿阵地,努力攀登科技高峰。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从纯粹的理论宣讲到亲自动手操作,从迷信教材结论到真正走向真理,让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使学生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博览群书、孜孜以求,要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提炼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敢为人先,占领学术前沿阵地,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并且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

另外,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能受益终身。

2.2 “行为世范”,处处楷模

“形象比生命更重要”。有人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足各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也有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现代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教书,而应是一个育人者,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为人师表已成为对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正所谓“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高校教师群体本身就是一块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高校教师应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修养,树立当代良好的师表风范,为振兴中国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借用叶澜先生的思想,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可堪称名副其实的人师。而人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人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人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师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人师的教学境界会达到不教而教,即教的不是书本里现存的事实知识,而是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一种心灵的彻悟,是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洞开。学生一旦形成了教师和自己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其对于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崇高。好的教师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抑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是师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构成,课堂是知识的汇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就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化身。

[1]叶澜,白益民,王木丹,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2]刘柏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黑龙江调教研究,2009(2).

[3]李冬.《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4]朱建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江西教育,2002(18).

猜你喜欢

人师师德高校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