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建创新的新使命

2014-08-15虞志灏

党政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党组织群众基层

○虞志灏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基石和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基层工作创新提出了新的使命、新的目标和要求,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以新的思想理念和新的工作姿态,认真贯彻、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障和动力支持。

一、强化政治引领,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目标导向为重,在动员群众、引领群众中形成思想共识,使改革的远大目标真正深入人心。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时,往往习惯于从任务出发,文件传达了,材料读过了,组织生活开过了,似乎任务已完成。还有的只是一味空泛地讲些大道理,说一些正确的空话,搔不到群众痒处。要把群众的思想凝聚到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基层党组织必须摒弃单纯任务观念,以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走进百姓家门、融入群众思想为目标,更新思路和理念,强化政治引领,扫除各种思想障碍。深化改革事关每一个老百姓,只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的前景与自己利益相关,改革的目标才能深入人心。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党的领导只有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才能实施自己的领导。党的基层干部首先要放下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改变高高在上,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惯用模式,以普通民众和普通党员的身份,与群众一起学习讨论,与百姓同叙感受,一起亮思想、谈体会,进而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每一项改革措施,原原本本地向群众解读,把每一项改革的目标前景向群众说清楚,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改革不仅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认识到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从而自觉地关心和理解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内容,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党的战略目标实现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问题导入着手,把宣传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民生问题结合起来,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利益诉求因势利导,使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真正收到实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在分享到改革红利的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产生了诸多思想疑虑;同时,改革的不彻底性和系统配套不完善,致使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民生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群众利益诉求增多。这些问题不好好解决,群众的思想不理顺,实际民生问题不解决,群众的安居乐业、后顾之忧不消除,改革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基层党组织只有从问题导入着手,把三中全会制定的远大目标,与人民群众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宏伟目标的宣传与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让群众在改革的进程中,看到体验到改革的实际成效,享受到改革的重大成果,从而激发起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政治热情。

二、完善运行体系,为深化改革打造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功能定位、活动方式等提出新的挑战。不失时机地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完善运行体系和重建架构,是确保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坚定地继续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围绕改革发展抓党建中突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非公有制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涌现出来。加大这些领域的基层党建,提高党组织在非公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非公经济领域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是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形势下不容回避的新使命。目前,虽然上海非公经济中建党情况比较良好,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组织覆盖不等于工作覆盖,有形覆盖中还隐存着无形覆盖问题。抓好有形覆盖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抓好无形覆盖以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让非公经济中的党组织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确保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实。

适应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建设深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保证改革有序平稳推进。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转换,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有大批的企业走出上海,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办厂开店,投资经营。“走出去”企业已经成为上海国资国企发展新的增长极。随着改革的深入,类似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企业远离上海总部,资产多元、管辖权各不相同,对党组织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少单位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灵活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如:属地管理、属资管理、协同共管等,做到企业在外,党建工作不例外;企业走出去,党建工作跟上去,党建工作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保障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核心作用。而大量新社会组织的出现,也要求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的“支部建在楼宇”、“支部建在工地”、“支部建在网上”、“支部建在群众自组织中”等的新颖组织形态,为基层生动活泼的党建工作增添了生力军,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各领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些创新经验和有效做法,在日后推进深化改革中,都可值得借鉴。

深化和完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使党建工作在条线和区域间得到有效互补和延伸,在加强社会建设、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了社会人,单位党组织的概念将会渐趋淡化,而社区党建、单位和社区联合党建将更多地出现。深化和完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将单位和社区党建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党建力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党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更多地覆盖到所有的群众和党员,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体制,使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系统完整地落实到基层,让改革的阳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明确功能转型,为深化改革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深化改革、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动力源泉。调动群众积极性,首要的是服务好群众,关心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新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新使命。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不是简单地为群众做几件好事、实事,或扶贫济困搞一些送温暖活动。这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职能定位的新阐述,也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心转移。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就是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或者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家庭各个方面,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使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经济社会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日益多元的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已不能单纯依靠强大的组织系统命令式地推进,而更多地应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需求、维护群众正当的利益和权益入手,通过党组织的竭诚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中真正当家作主,激发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极大地调动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的力量。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当务之急迫切需要提高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到点子上。要学会与人民群众有效地沟通,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情关切群众的诉求,畅通了解民意民需的渠道,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解决群众的所愿所盼,切实改变与群众交往中那种说不上话、进不了门、办不成事的窘境。要学会真心求教于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重大决策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要学会通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组织的同盟军和新生力量,依靠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影响力的群众自组织,推进群众工作群众化、群众工作自主化。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做好各种不同层次群众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的覆盖面,根据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服务。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做好为群众服务工作,必须要有制度和机制保障,使之常态化、长效化,源源不断地为深化改革集聚正能量。目前,制度化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花的力气远远不够。很多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深入分析一下,其原因是制度的科学性连贯性不够。没有制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很难落实的。长期来,我们基层党组织在管群众方面的制度不少,但在服务群众方面的制度却很欠缺;在如何管群众方面经验很多、措施不少,在服务群众方面办法渠道单一、政策储备滞后,以至于群众诉求渠道不畅,解决群众困难、回应群众需求机制不灵,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不快,使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在落实和推进时遭遇基层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从服务人民群众这一核心任务出发,基层党组织应着力提高建章立制的自觉性,从实际出发设计和明确服务群众的各项运行程序,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服务循着客观现实的需求,规律化地运转,让所有基层干部都将服务好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仅仅依靠个人的觉悟和素质决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状况。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党组织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