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特征

2014-08-15崔耀鹏

党政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群众

○崔耀鹏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政治路线。所谓“生命”,即群众路线关乎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关乎党的事业的成败荣辱,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所谓“根本”,即群众路线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一隅,而是在党的各项事业中管全局、管全面、管长远,它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生态等各个方面。实践充分证明,凡是正确坚持了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成功;凡是违背了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趋于失败。依此,党的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其基本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代表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基本观念和要求,“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依照这一要求所采取的科学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在我国当代的政治生活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然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对改善党群关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牢记和坚持党的宗旨的重大举措。在新时期新阶段,世情、党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也根据时代需要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但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都有一条“金线”贯穿于党的群众路线之中,那就是其基本特点和基本特征。因此,在新时期深刻理解和把握群众路线的基本特征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十分必要。

第一,从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看,它具有时代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认识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的基本原理,密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点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得以创立和发展的基础磐石。毋容置疑,人民群众当然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集体,但是,这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人民群众”,呈现时代性的重要特征。纵观党的历史,“人民群众”的范畴无不随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其内涵。在大革命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北洋封建军阀集团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因此,“人民群众”的范围就包含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工农群众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凸显,中国革命进入在党的领导下以开展土地革命为中心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的范围不但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而且包含中间人士和倾向爱国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解放战争时期,则是反对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在建国后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包含一切赞成、拥护、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向的新形势下,党情世情国情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把握其时代性的基本特征,明辨“谁是群众”这一重大课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妥当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看,它具有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这个“传家宝”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科学体系。所谓“价值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所谓“方法论”,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说,群众路线包含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两个方面,二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相铺相成,缺一不可。只谈群众观点,不论工作方法,就会变成教条主义,就会被马克思主义的“框框”圈死;只论工作方法,不谈群众观点,就可能酿成像“文革”那样运动群众的悲剧。如何才能真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指明的方向:首先,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次,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只有深刻把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充分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系统性特征,把群众观点和工作方法统一于党的伟大事业中,知民心、顺民意、汇民智、聚民力,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从党的群众路线的立场看,它具有坚定性。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追求,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办事情,还是站在其他立场上看问题、办事情,这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在1921年党的“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提出“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等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条文。自建党之日起,90多年过去了,世情、党情、国情发生了剧变,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人民群众的立场没有变,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没有变,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变。正是如此,我们党才能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乘风破浪,所向披靡,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站稳群众立场,就是要同群众站一起,同群众坐“一条板凳”。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同人民群众坐“一条板凳”。毛泽东精辟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改革开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党群关系是根本政治问题”的科学论断。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之初就鲜明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第四,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看,它具有过程性。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但是,这个传家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党的群众路线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为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群众路线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大抵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建党前后是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期,其突出表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民众大联合”的平民主义思想。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期,其突出表现:一是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二是认识到党和群众的关系,即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充当群众的向导;三是认识到党的正确的策略不是少数人苦思冥想产生的,而是在领导群众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成熟期,其突出表现:一是提出“民兵是胜利之本”,进而深化了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二是提出“向群众学习”、“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等论述,深化了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三是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的精辟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至此,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当然,党的事业不止,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亦不止。在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新时期新阶段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创新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五,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看,它具有全面性。党的根本作用在于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进而把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统一于伟大实践过程中,这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原则。因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仅体现在党与群众的具体联系和沟通中,而且体现在党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的任何工作、任何过程。党的群众路线的“全面性”特征即是如此。群众路线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战线均有显著表现,并且贯穿始终。它不是在一个领域发挥作用,而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党建等众多领域发挥作用;不是“一面开花”,而是“四面开花”。首先,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过程。党除了拥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身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点之一。在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记在心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其次,群众路线是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路线。其一,政治路线决定一个时期党的政治方向和活动原则。然而,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活动一旦离开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共产党这颗“种子”就会败落;一旦离开人民群众的源头活水,共产党这条“鱼”也会死亡。其二,坚持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化解这一突出矛盾,必然要依靠人民群众的雄厚伟力,必然要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限活力,进而走群众路线。其三,组织路线为党的事业提供组织原则和组织保障。无论是党的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还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都必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最高评判标准,而现实中存在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任人唯亲等组织工作上的不正之风都是与群众路线相违背的,必然导致党和政府的威信扫地,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一言以蔽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红线把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贯穿了起来,使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能够一以贯之。最后,群众路线在党的各个工作战线、工作领域、各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且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政治建设领域,我们党把贯彻民主集中制和走群众路线相结合,通过一“来”一“去”,更好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建设一个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好政府、好政党。在经济战线上,建国初期就把群众路线与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革新相结合,形成以“鞍钢宪法”为典型代表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共筑“中国梦”。在社会综合治理领域,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走群众路线相结合,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在外交战线上,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把群众路线与外交实际相结合,明确了新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方位,作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科学论断,依靠人民群众的团结斗争,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当前,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违反党的群众路线的“四风”问题,这种不良现象的形成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没有深刻领会与把握群众路线的基本特点和特征是形成“四风”问题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群众路线主体的时代性特征,面对由于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所形成的复杂局面,不能明辨“谁是人民”,当然更谈不上“服务人民”,导致了各种群众矛盾事件频发;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群众路线内涵的系统性特征,要么大谈群众路线的“理论”,却不真正深入人民、根治人民、服务人民,要么忙于各种琐事和应酬,却不能依据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群众路线立场的一贯坚定性,在金钱、权力、美色等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丧失了信仰,最终也遭到人民和历史无情的批判;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性与发展性特征,放松理论学习,对党的历史尤其是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历史模糊不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群众路线实践的全面性特征,在涉及群众方面的工作中能够坚持群众路线,但在决策、监督、公开化等方面往往不通过人民群众而是“内部决定”甚至“个人拍板”。

为此,在新时期新阶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理论尤其是基本特点和特征的教育,这对化解“四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相信,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知党情、铭党恩,不断加强党史政策理论尤其是群众路线基本理论的学习,把人民铭记于心中,把信仰化为实践,必能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伟业中开创新的天地。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