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全面性取向

2014-08-15王玖姣

党政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文明特色

○王玖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拓展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彰显出重大的当代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的理论基础、具体过程及其价值等维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总体布局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未来理想社会是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社会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在永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们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简单的生存需要。在这种历史发展阶段,无论是从生产力,还是从生产关系来说,人与社会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是没有客观可能性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萌芽、发生和发展,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将资本利润最大化作为制度安排的基本追求,因此催生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在工业革命后,推动了生产力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和日益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实现社会联系和交往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提供了可能,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被抛置于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一切社会联系只能通过交换价值这个中介来实现,每个生产者都被视为可以在市场上任意购买的生产要素,以此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全面的依赖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物的关系为中介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逐渐把整个社会变成一台赚钱的机器,个人、社会都在为金钱的增殖而奋斗,与此同时,人却在不断地被贬值。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机理限制了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片面畸形的发展。

作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进行扬弃和超越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确立起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这种社会条件为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关系的协调奠定了基础,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像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地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只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从而引发社会不公、两极分化、思想道德堕落、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严重等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造成经济繁荣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与此相反,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是逐渐摆脱人对于人的奴役与强制以及物对于人的奴役与强制,未来理想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制度安排。这种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社会经济和物质的增长是服务和满足于社会和人的需要,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使社会物质等客观可能性向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性转变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不断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全面性拓展是在借鉴历史经验和总结现实实践基础前提下不断深入推进的。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由于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而在建设中,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一个政治主导一切的社会,缺乏社会根基,以致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整个国民经济濒临破产,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奢望。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在实践中不断打破思想藩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对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认识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探索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困难性的主要症结所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同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针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1979年9月,叶剑英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表达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从而强调和诠释了“两个文明”的互动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二大报告强调“同时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确立了下来。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江泽民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协调发展的事业,不仅要把经济搞上去,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风气都要搞好。中共十三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路线。同时号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发展目标的定位,如果从总体布局视角来看,对应的正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明晰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提出后,我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胡锦涛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着重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表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确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但是,为此我们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上升为“五位一体”,内容更加全面,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拓展的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不断拓展,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精神,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同时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辩证的发展、新气象的体现、新文明形态的构建等重要的当代价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全面辩证的发展

总体布局的不断拓展,尤其是“五位一体”布局的确立,开阔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空间和建设范围,从着重追求经济的发展,推进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全面辩证的思想,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比如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同时必须恰当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

2.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拓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更为完善、更加科学,不断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

首先,总体布局的拓展,在环境问题上展示出新姿态、新形象。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的一个严重负面后果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愈益恶劣。从国际视角看,西方国家给中国施加外交压力、遏制中国,往往在环境问题上做文章。比如,在2009年1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欧盟开始把美国和发展中大国定位为需要量化减排的排放大国,即所谓的“排放三大国”(美国、中国和印度)。在2011年底召开的德班会议之后,欧洲和美国都认为过去按照穷国和富国来划分减排责任的方式应逐渐被排放大国和排放小国的区分法所取代。应该说,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更重视中国环境问题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以上种种,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缺失。处在21世纪时空中的我们必须延伸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将其放入生态现实中来考虑,即如何用生态文明建设来保障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境界,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发展观念的革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景象,即中国在赢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谱写“美丽中国”的精彩篇章。

其次,总体布局的全面性拓展取向,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充分展现。众所周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时不时要拿中国的人权问题说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2013年5月1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强调公民享有清洁生活环境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初步建成覆盖各环境要素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地方环境监测网。将环境与人权直接挂钩,把生态权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对人权认识有了新突破。这既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有助于人民权益的实现。

3.顺应世界新文明形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工业文明已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种工业文明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暴露出巨大的问题:湖泊、土地、城市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人类自身不断遭受重大瘟疫疾病的侵袭。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怎样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建设新的文明形态,是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态问题无国界,它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置于同一个自然空间,除了共同承担责任别无选择,作为世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扬弃,积极构建现代经济文明。

从中国所处的发展现状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要运用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进行着快速的财富积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呈现出空前浮躁的状态,发展目标呈现异化趋势。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就难以想象,那么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世界工业革命的历史及当代中国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识,不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从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是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构建,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