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儿歌教学刍议

2014-08-15凌云国

语文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饼干儿歌文体

○凌云国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410100)

儿歌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来说,无论听赏还是念唱儿歌,都是听觉上的愉快游戏,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身心的愉悦。儿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同时又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不仅能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能开阔幼儿视野,发展其思维和想象,帮助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受阅读习惯的影响,已经成年的学生对这一看似简单的文体普遍存在轻视倾向。然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并学会鉴赏和初步创作是他们应当具备的本领。讲授儿歌时,综合采取回忆激趣、诵读感受、讨论鉴赏、创编反思及研究提升等方法能有效达到这一培养目的。

一、回忆激趣

我国作家郭沫若曾经动情地回忆幼年时唱儿歌的情景,那种诗情画意留给他极深刻的印象:“儿时和姐妹兄弟在峨眉山下望月,有时会顺口唱出这些儿歌来,那时候的快乐,真是天国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一直记得和母亲面对面坐着念的一首游戏儿歌《蒸馍馍》:拉箩箩,扯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蒸个黑的,放到盔里;蒸个白的,揣在怀里。他们手拉着手,一来二去地拉着,一边拉,一边念,当念到最后一句“揣在怀里”时,母亲便张开双臂,猛地把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揽入怀中,他们便在欢笑声中结束了一遍诵唱与游戏。[1]

学生幼时也有类似的体验:课堂上的认真诵读,走路时的无意哼唱,游戏中的高声念唱,儿歌给了成长中的孩子多少快乐!很多学生都玩过这样的游戏:两个伙伴面对面手拉手,边摇动边哼着“炒蚕豆,炒豌豆,骨碌骨碌翻筋斗”,哼唱到“翻筋斗”时,两人拉手同时往一个方向翻转360度,身体动作配合着念诵节奏,让游戏更加趣味盎然;一群伙伴玩“顶锅盖”的游戏时,儿歌“一抓金,二抓银,三抓四抓抓茶叶,五抓六抓抓个人!”更是让游戏气氛变得紧张而刺激!

因此,初学儿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诵读过的儿歌及诵读时的情景和感受能很快激起他们对这一文体的兴趣。接下来再播放幼儿园孩子欢快地诵读儿歌的视频,学生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同时也会意识到,儿歌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那么,儿歌究竟具有何种魅力以致能够口耳相授代代相传?如何在数量众多的儿歌中根据需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艺术性较高的优秀作品?这些问题连接着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他们产生了学好这一文体的强烈动机。

二、诵读感受

儿歌是婴幼儿“听”的文学,有没有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是儿歌与其他体裁作品的分水岭。如金波的《雨铃铛》里,整齐的句式,响亮的ɑng韵,以及“沙沙”“丁零当啷”这些摹声词的反复使用,“房檐上”接“房檐上”的回环复沓,叠音词“串串”“快快”的点缀,让这首儿歌产生了奇妙的音乐效果。儿歌的这种音韵美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因此,课堂上应当根据儿歌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让学生对儿歌的这一特点有丰富的感性体验。

传统儿歌产生于母娱子或儿童自娱自乐的游戏环境,游戏性是儿歌的重要特征。念诵儿歌本身就是儿童的口头游戏。学习问答歌、游戏歌等游戏性特别强的儿歌时,设计游戏表演式的诵读环节能还原儿歌与儿童生活亲密联系的场景,感受儿童身处其中获得的身心快乐。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的兴趣大有裨益。

诵读还能让学生培养起对儿歌的良好语感。儿歌中潜在的道理、生动的形象、大胆的幻想、明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等,更多的是要学生去感知;幼儿语言的特点、幼儿语言的组织规律,也需要从儿歌中去领悟。[2]诵读培养的良好语感能让学生初步识别儿歌的优劣。

三、讨论鉴赏

儿歌通俗易懂,浅白如话,这让很多人轻视这一文体的艺术性。但浅白如话不等于大白话,一清如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圣野曾把儿歌的语言比作语言水库里的蒸馏水,是经过软化了的硬水,留下的都是精华。有些词语看上去用得很随意,但一经比较,我们即可发现它们质朴外衣下的形象美。如郑春华的《吃饼干》:饼干圆圆,圆圆饼干,用手掰开,变成小船。你吃一半,我吃一半,啊呜一口,小船真甜。

学生在分析此儿歌时都能抓住它的一些基本特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2/2拍);音韵和谐(an韵到底);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主题温馨。为了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这首儿歌在语言运用上的形象特点,可将儿歌稍加改动,让他们比较分析:饼干圆圆,圆圆饼干,用手掰开,变成两半。你吃一半,我吃一半,咬它一口,饼干真甜。

后者只改动了两个词语,但学生立刻就意识到这种小小的改动让整首儿歌形象美没有了。因为“小船”一词体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眼光和童稚可爱的想象,而“啊呜”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吃饼干时的声音、动作甚至还有心情。

儿歌内容简单,鉴赏时应尽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讨论、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概括作品的特色。实际上,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挖掘出不同儿歌的不同特点。

四、创编反思

创编训练不是试图培养儿童文学作家,而是借此打开想象的翅膀,尝试儿歌式语言的组织,同时检验对儿歌特点的把握。事实证明,这一训练让学生对儿歌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连锁调是儿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采用顶针的手法结构儿歌,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初步感知这一形式的基本特点,但对其用韵规律及由此带来的游戏效果认识不足,因此在简要介绍这一形式并诵读经典作品后,布置学生续写:月亮奶奶,好吃韭菜。/韭菜不烂,好吃鸡蛋……学生在找到押韵规律后,续上这样一些句子:鸡蛋不熟,好吃红薯(或山竹等)//鸡蛋不甜,好吃饼干(或榴莲等)//鸡蛋太小,好吃香蕉……续编过程中他们才充分体会到连锁调内容上“涉想成趣”、韵律上变化丰富的特点,对这一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数歌是数物巧妙结合的一类儿歌,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寒枫的《数一数》(一条虫,两条虫,小虫喜欢钻洞洞。/三头猪,四头猪,肥猪睡觉打呼噜。/五匹马,六匹马,马儿一跑呱哒哒。/七只鸡,八只鸡,公鸡打鸣喔喔啼。/九朵花,十朵花,桃花树下是我家)将数字与量词和事物结合起来,使数数更加活泼有趣,但是作品精美的连锁调形式、浅显而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及作品洋溢出来的活泼生动的风格往往被学生忽略。在模仿改写这一作品时,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量词使用单一,物的种类一片混乱,一组句子的内部衔接比较松散,不会使用浅显规范而又合辙押韵的词语生动地描述事物……这样,他们逐渐体会到原作的妙处。

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健康乐观、率真自然的儿歌对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开朗的个性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儿歌表现生活的角度及主题的积极意义。鉴赏儿歌时,学生已有所体会,但创编儿歌时,学生体会最深。课堂上出示儿歌《补票》:老袋鼠,看舞蹈,买张票,往里跑。要求续写结尾两句。学生续出了下列三类结尾:(1)摔一跤,票掉了,赶紧回去补张票。(2)检票员,笑着道:“袋里宝宝要买票。”(3)袋里宝宝大声叫:“妈妈我还没买票。”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第三类结尾有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和更积极的主题,更适合幼儿欣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了儿歌于细微处彰显出的主题、形式、素材、语言等各种美妙,对儿童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五、研究提升

儿歌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的文体之一,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儿歌依然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陪伴。

课堂上的学习只是“窥一斑”而未能“见全貌”。为了让学生对儿歌这一文体有全面的认识,可以设计一些小课题供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如儿歌的教育价值、儿歌的游戏性、儿歌与儿童的语言发展、生活儿歌在幼儿园的运用、民间游戏儿歌在幼儿园的运用、某作家儿歌创作研究等等。在学生合作学习、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他们整合儿童文学、儿童美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形成对儿歌更理性的认识和更开阔的视野。

结语

儿歌陪伴了每个人生命最初的成长岁月,是和每一个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情感与梦想的表达。走过童年岁月的我们应该携带着对儿歌的美好回忆,从更高的层次上学习它的艺术特点,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并认真思考: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该如何将这一美好的礼物交到孩子们的手中。

[1]谭桂声,等.幼儿文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雷晓睿.幼师儿歌教学初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

猜你喜欢

饼干儿歌文体
挤眉弄眼吃饼干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送饼干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睡觉儿歌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饼干喂鸟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
《饼干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