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化概念的界定及操作原则

2014-08-15陈志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理论

陈志华

教学化概念的界定及操作原则

陈志华

观察当下语文教学,有两种教学逻辑:一是重视设计而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二是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寻找教学内容。这两种教学逻辑都忽视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形式。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内容被异化为三种状态:第一,语文教学内容就是学习语文教材,只要把语文书统统记住,就算教完了、学会了,语文教学变成读书课、背书课、默书课;第二,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参内容,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成为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必选和首选之书,教学就是把教参的内容搬迁到课堂上进行教学;第三,语文教学内容就是各种训练题目(练习题),教师把做题目看成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造成题海训练和课程课业负担。

再看看另一种情况:当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通过教学参考书、教案设计书知道了“派教的内容”),让老师们自行设计教学方案,却经常“找不着北”,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够把“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教学成为这样一种状况:教学内容研制是独立的——教学参考资料有的是;教学设计是独立的——各种教案、备课手册有的是;教学是独立的——教师成为“演员”,贯彻“导演”指令。就像在一个饭店里,买菜的、烧菜的、端菜的是三个不同人的独立工作。教师成为“端菜”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下各级各类公开课、赛课中的“三化”现象:备课专家化、设计团队化、执教演员化。曾经组织教师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指定材料的“设计”和“教学”。发现效果极差,原来,离开了各种参考书籍、网络媒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残疾”。难怪有专家慨叹:语文教学实际陷入了“没有内容胡乱教(教学),有了内容无法教(设计)”的怪圈。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是需要教师做切切实实的“教学化”研究:沿着教学的合理逻辑: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教学化: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化”,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所谓“教材内容教学化”,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基于课程标准既定的情况下,从“语文教材内容”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指针,凭借语文教材,选择适合教学的内容(所谓适合,就是这些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形成“语文素养”:一是为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二是形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必须教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即语文知识)。第二步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将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操作的过程。第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两者构成“教学化”的圆满过程。

二.教学化:支撑的理论

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掌握尺度有标准意义。教学化必须依靠本标准划定的学段(年段)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配套、落实对应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

其二,任务分析理论。任务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即层次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它由确定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等环节组成,并通过将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类和指示达到目标需学习的步骤来完成。总之,经过任务分析可以明确要完成某项任务即达成某项目标需要教什么,教的顺序是怎样的,教的方法是什么等。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为使他们更有效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样,基于现状的分析,结合任务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内容两者内涵,可以运用任务分析理论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理论综合和吸纳了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等理论元素,形成教学设计的体系,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化有指导意义。

其四,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某种适宜的情境完成。

三.教学化:研究的原则

1.尊重语文教材地位。

教学化的起点就是教材。一般地,语文教材即语文教科书(课本或课文)。吴小鸥先生在《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以文化信息为基本载体,有意识地确立文化标准的文本。”教科书是作为国家规定的教师教的凭借和学生学的凭借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的确定性、学科知识的规范性、能力培养的指向性。教科书便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范与模铸人思想、制约人行为的力量。教科书所确立的文化标准,明显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文化选择与文明进化的结果。”(吴小鸥,石鸥《“共和国教科书”新文化标准探析》)要充分尊重教材的地位,从教材内容开始“教学化”之旅——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教学化。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学化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化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遴选。选择的依据有三: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课程标准》对该年段的基本要求。这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一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通过活动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使教材学习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活动,教学化在教师的主体作用之下得到圆满。

3.重视发挥学生作用。

教学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好学易学”。要使“教学化”效果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就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成为“主体、主人、主角”:学生有权决定教学进程、学生有权提出问题、有权发表创新观点;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使用课堂时间、能尽可能多地参加主要活动、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学习资源;学生能成为自学能手、成为主要演员、成为“小老师”。

4.既重预设更重生成。

教学化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很强的预设性。但是,我们不能够以预设为唯一路径开展教学,因为课堂是师生间多向、动态和开放的对话交流的现场,这个现场具备太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而生成是教学的精彩之处,是学生生命的丰采!重视预设,就是教学化的第一步,没有很好的预设,教学就可能漫无目的或者走进死胡同。有了好的预设,不代表教学的成功,因为评估教学效果看的是“学”的效果而非“教”的效果。所以,教学化的过程中,预设不必精细到“滴水不漏”,要留有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些、眼界宽敞些。

四.教学化:操作的目标

第一,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回避不了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教学操作。当找到教学内容的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就学会了用教材教,也将用教材教出合宜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形成合宜的语文能力,这样就真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通过教学化研究,改善语文教师备课和上课的状况。现在的语文教师备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读“教材”——学“教参”——仿“教案”。这样的备课没有“教学创新性”。“教材内容的教学化”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必须教师从教材、学生、教师三者来思考:“教过的”不作为“新的”教、简单的不作为重点教,常见的不作为特点教。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来规划课堂教学,这样就有助于教师上出新鲜的灵动的语文课。

陈志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理论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坚持理论创新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