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2014-08-15万晓琼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生态

万晓琼

一、传统城镇化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年均新增长1000多万城镇人口,照此发展速度,未来20年,我国将净增3亿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0%以上。当前,中国人口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和规模向城镇地区集中,这无疑意味着,在让数以十亿计的人口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生态难题。

首先,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必然要求相应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城镇基础设施、住房、交通等方面建设的快速增加,也必将消耗大量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产品,导致能源资源消费大幅增长;同时大量人口的涌入,不仅每日产生巨量的生活垃圾,而且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小汽车的使用量也急剧增加,导致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破坏,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快速的土地城镇化过程,城镇空间和建筑、道路建设用地的扩张不仅对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城镇绿地面积日益减少,生态绿地逐渐分散、碎化。城镇绿地资源的退减,导致了大气污染自然净化能力、水资源涵养功能减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有增无减,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水资源的日益短缺,而且也带来了大面积的雾霾,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城镇道路的扩张,使得水泥地面代替了原有的土地,遇上降雨,雨水横流不能有效渗入地下,无法补充日益沉降的地下水,也使得植被的生长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的有限承载力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以高度智慧,破解发展难题,走高质量的新型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二、生态城镇化是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即为生态城镇化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

什么是生态城镇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的袁成达教授是这么描述生态城镇化的:“生态城镇化是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看来,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才能称其为生态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具有四大特征,即:生态化、个性化、人本化和循环利用,而最基本的特征则为生态化。

生态城镇化的“生态”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去,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生态城镇的“城镇”与其所处的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人、自然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城镇。生态城镇化不仅是不断探索创新的生态化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我国生态城镇化的路径

生态城镇化的构建不是自然形成的城镇化过程,而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从生态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政府方面

首先,合理统筹规划生态城镇化。中央政府要根据全国不同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合的区域规划。生态城镇化须有生态产业做支撑,各级政府在进行城镇规划时,要针对当地资源要素禀赋,合理规划布局地方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服务业则服务业。努力构建集聚清洁的工业产业园、规模经营的生态城郊观光型和林粮牧业型生态农业、与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生态物流业以及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居住的生态居住区。要统筹城乡,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化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在城市(镇),要考虑城镇绿地覆盖面积、人文景观及生态社区建设,兼顾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则要尽快完善水、电、通信网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关制度、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如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制度、林权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等来保障节约资源;制定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红线制度、污染排放许可制度、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来保护生态环境。针对生态城镇消费的实际情况,还应制定有效的生态消费政策,如水、电等的阶梯价格政策,酒店一次性用品的管理制度,汽车消费的尾气排放检查制度,等等。

再次,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深入基层,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合理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社区建设,如通过居委会,设置垃圾分类管理的环保垃圾桶,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及时了解民情民意,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加强与基层民众的沟通与交流,积极营造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和谐社会氛围。

2.企业方面

企业的生产方式、营销理念是生态城镇化的循环利用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此,企业在生态城镇化建设中应担当主要角色,是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贯穿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走绿色环保之路,摒弃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索取和过度排放,强化清洁生产、严格遵循“减量、低耗、循环、再利用”原则,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危害,努力提供更多的生态环保型产品与服务。工业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减少物质投入,强化节能减排、合理循环利用废弃物;农业企业应加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服务企业应转向低碳环保的经营模式。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多措并举,推动企业走绿色环保之路。

3.个人方面

公民在家庭生活中以节约为荣,节约每一吨水,每一度电,每一立方米燃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参与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定位投放;在餐馆就餐时,适量点菜,倡导“光盘行动”减少餐厨垃圾,选择非一次性筷子节约森林资源,采用环保型餐盒打包未吃完的饭菜,少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出行时,路途较远尽量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或采取拼车出行方式、短途选择自行车等出行工具或者采取最有益于健康的步行,加入步行一族,低碳生活。在工作单位同样要厉行节约,节约每一张纸,能双面打印的不用单面打印,离开办公室时随手关灯,用完水及时关紧水龙头。大家在工作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入手,自觉摒弃面子消费、炫耀消费、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和陋习,坚持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养成节约资源、能源、低碳的消费习惯,勿以浪费小而为之,勿以节约少而不为,为生态城镇化建设尽一己之力。

总的来说,我们的城镇化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的理念,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实现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差距和环境代价,强化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机会均等性和成效共享性,完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逻辑体系,实现城镇化的包容性发展。要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推动水、大气和垃圾废弃物的区域性综合治理,加强城市间自然生态保护,杜绝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建设,建设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城镇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生态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生态养生”娱晚年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人口与就业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