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微处入手,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微课程资源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

2014-08-15王润清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18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微课科学

王润清

(苏州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215004)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将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挑战。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要面对40多个学生。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需要学生细心观察,做一些相对严谨规范的操作实验时,教师就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有些细节问题往往会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学生误导,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如能借助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资源,将课堂教学的一些知识点、一些细节部分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分身乏术的困境,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去关注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还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长。

一、微课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在教学“影子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制作了如下的微课程:播放一段用手模仿人和动物的手影戏,栩栩如生的影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手影戏过后,又一段学生在操场上玩踩影子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在短短的2、3分钟内,学生已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在科学课中,很多场景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将学生难以亲身经历的场景制作成微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海洋生物的场景、外太空看地球的场景、植物生长的全过程等场景制作成微课资源,供学生探究,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巧用微课,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教会学生去细致的观察,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但现场演示实验时间短,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会因为过于兴奋而错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这时教师如能将实验过程配上解说词,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学习,教师就可将精力放在指导如何“观察”,怎么去观察,这样就可保证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教学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学习科学是小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做科学时需要让学生学会规范的操作技能,比如酒精灯的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正确的实验步骤等。科学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提醒学生,以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如果教师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操作的实验、使用方法制作成微课,在学生疑惑时可借助微课解决问题,这时微课就可以替代教师的教学,在学生需要时就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采用微课教学,教师只需做好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来反馈学习所得,就能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可以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微课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