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规划聚焦顶层设计分类推进打造智慧教育——访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

2014-08-15郭桂真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18期
关键词:园区智慧资源

本刊记者 郭桂真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信息化相比本市其他区县起步较晚,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后起之秀。这究竟是何原因?园区智慧教育有何特点与创新之处?在顶层设计、近期计划等方面是如何规划的?又开展了哪些实践工作?本刊记者就以上问题对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进行了专访。

记者:据我所知,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算是起步较晚的,但近两年却后来居上,实现华丽转身,请你谈谈这个中原因。

沈坚: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0年来,园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化、均衡化、国际化和特色化”战略,开创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园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学校信息化基础比较好、信息化队伍比较强、信息化理念比较新、应用实践亮点多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园区区域教育信息化统整不够,与园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突出,亟待进行区域统整。2012年,统整契机如期而至,园区启动了“非凡城市,智慧园区”创建工作,并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教育借力而为,乘势而上,搭上了城市信息化的快车道。

我觉得,园区智慧教育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国际融合。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在中国和新加坡双方的合作下诞生,20年来,园区教育“借鉴经验、共享资源”,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2013年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举行了第15次会议,中新双方就园区建设中新现代服务业合作试验区、设立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等签署了有关合作意向;2014年7月中新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会在园区如期举行,智慧教育成为中新双方深度合作项目之一;二是高位起点。园区智慧教育接受园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得到了区域优势资源和建设经费的支持,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了教育孤岛现象;三是“众智云集”。“集众智以成大业,汇英才云集于此”,园区信息化办搭建了“众智云集”平台,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区内区外的信息化专家的智慧为园区智慧教育献计献策,“政府搭台、部门互动、专业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机制已经形成;四是数据融通。教育城域网复用园区政务网,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园区“法人库”、“人口库”、“地理信息库”对接,统一了数据标准,保证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记者:智慧教育需要有前瞻的设计,工业园区的智慧教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蓝图呢?

沈坚:概括而言,园区智慧教育可以用“三化”服务,“四化”建设,“五E”目标,“四建四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等关键词来表述。

具体而言,园区智慧教育就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为支撑,立足以民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服务社会、服务管理者”的教育信息枢纽,通过“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四建: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四强: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达成“学生E学习、教师E教学、行政E管理、家庭E沟通、社区E服务”的“五E目标”,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的便捷化、管理的智能化”,为园区“教育的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国际化”四化建设服务,真正为园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的“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明天服务。

园区智慧教育的核心愿景“无限学习,无限未来”,反映出园区人的“教育梦”,即构建“无限学习”体系,实现“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优质教育功能。“无限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无时间限制,学习无时不在,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无空间限制,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边界,具有国际融合的视野;无对象限制,人人享受平等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顺应均衡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全民教育的需求。

记者:智慧教育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苏州工业园区是怎样理顺区域与学校的关系,开展了哪些具体实践呢?

沈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局要发挥引导优势、统整优势,落实指导功能、服务功能,让学校解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应用与研究”。

为此,我们确立了“区校联动,四建四强”的工作举措,落实角色定位,分工协作,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区域层面,重点在于“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减少学校的技术压力、资金压力和劳动压力,提高统整度,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学校层面,着力“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强队伍”就是要完善校级信息中心机构设置,配备专职人员,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强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科资源的积累与开发,丰富个性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便捷化;“强应用”就是强化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研究与实践,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水平;“强特色”就是要打造学校亮点应用品牌,成为亮点技术运用的先行军,如E学习基地、物联网实验室、仿真虚拟应用、未来教室实验等。

目前,通过“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园区智慧教育建设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复用园区政务网的技术,创新性构建了园区教育城域网和云资源池。城域网链路部分,直接复用园区政务网络链路,各校校园网通过复用政务网络链路与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实现千兆对接,构成园区逻辑教育内网,并在网络边界打通三个出口,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园区教育城域网所需要的园区教育云计算专用资源池,如数据服务器、资源存储均利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现有资源,并复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数据容灾服务。复用技术的运用,既节省资源又安全稳定。目前,各中小学全部接入城域网,学校的资源存储和对外服务均实现虚拟化、集约化管理,并启动校园网络改造项目,推进标准化校园环境构建与云桌面应用。

二是加快平台开发。根据“补缺、整合、优化”的开发原则,我们制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加快教育枢纽平台一期开发。到2014年11月底,“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智能门户”、“教育协同管理”、“区域教师研训” “区域网络阅卷”、“区域师资招聘”、“区域招生管理”和“生态学习资源”等“一库一门户六系统”将陆续投入使用。我们希望,每一个用户都能够从园区智慧教育获得真实、有益的体验,获得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落地亮点应用。学校层面,特色建设与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服务外包学院的纳米实验室合作项目、苏大附中E学习基地、星海实验中学的MOODLE应用、莲花学校的概念图、二实小的交互白板等项目,品牌价值与应用效果进一步彰显。区域层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未来教室、微课资源开发等亮点项目逐步落地,“翻转课堂”试点培训与展示、数字化移动课堂研讨、微课制作培训与系统化结构化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开,为实现教育的先进性而努力。未来教室建设项目也全面启动,8个未来教室经费已经落实,各校按照标准快速推进,2014年9月将全面投入使用。

记者:智慧教育建设离不开创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教育也包含了诸多的创新元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沈坚:回顾园区智慧教育,我觉得其创新之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创新。“立项研究,众智云集”。把顶层设计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是园区智慧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内,园区教育局申报立项《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可行性研究》软课题研究项目,开展智慧教育顶层设计,研究枢纽平台功能及实现流程等,为具体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依托了园区信息化建设大环境,汇集了智慧园区创建的集体智慧,不断深化顶层设计。先后与园区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深度探讨园区智慧教育的建设工作。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园区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明晰。

二是建设模式创新。一方面,“多方论证,复用链路”,创新构建教育城域网络,前面已经提及。另一方面,“代建模式,科学推进”,为可持续建设提供保障。根据园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意见,我们积极探索枢纽平台开发的“代建模式”。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建设由江苏省风云科技服务公司作为代建方全面组织开发工作。教育部门提需求,代建公司负责深化设计、组织开发以及后期的运维。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

三是管理机制创新。第一是完善了管理体系。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区教育信息中心,完善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与此同时,把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引进来,组建了“绩效评估、网络运维、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创新应用”五个协作小组,配合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是推行了过会制度。从2013年起凡园区学校硬件建设与改造、软件资源开发与购置等,均要申请立项,经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过会批准才能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第三是实行了集约运营。坚持“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去做”的原则,实现统一运维和标准服务。园区教育城域网链路与系统的维护管理一并纳入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维护管理的整体框架,直接由专业公司负责,相关费用由园区财政每年支出。随着各平台的上线使用,有关教育业务数据营运工作也将采取外包的方式采购服务。

记者:园区智慧教育可谓精彩纷呈,借此机会,请沈局长给我们谈一谈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沈坚:的确,园区智慧教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我们会启动枢纽平台的二期、三期建设项目,我们将“坚持平台建设与规范管理、应用研究同步,优质资源引进与系统开发并举”的思路,进一步构建“立足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的枢纽平台和资源体系,探索“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为“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全民教育、全民发展服务。

其实,园区智慧教育的亮点真正应体现在教育服务上。无论是基础环境、枢纽平台、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均是如此。在服务时间与空间上,要满足智慧学习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个性学习、终身教育提供支撑;在服务对象上,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面向全日制学生到面向全体民众,为全民教育服务;从国内视野扩大到国际视野,既保证国民教育,又能为园区国际友人的发展提供教育资源支撑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园区智慧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资源回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