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中应注入文章学意识

2014-08-15张婷婷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文采文章语文

张婷婷

文章知识是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是促使自觉运用文章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的必备思想武器。了解了相关的文章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基本的文章学原理,有了这个意识,从而使后续的工作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简而概之,文章知识有三大方面:文章本体包括文章的本质特性(本源、特质、功用、规律)、信息内容(意旨、情感、事料、境界)、体裁样式(载体、形体、语体、类体、形体)、结构法则(章法、语法、技法、修辞、逻辑)、整体风貌(声韵、气势、神采、作风、风格、美质);文章主体涵盖文章的作者、编者、读者三大群体;文章客体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大世界。作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因知识传授的对象是中小学生,研究不必过于精深,而是要考虑具体操作的可行性。所以对以上提及的三大方面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及的“文章本体知识要点”,结合当前的教学需要,有必要在“文章本体知识系统”中精选,加强基本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关注主体和客体,为搭建语言到文学的沟通桥梁奠定稳固基础。下面笔者就四个角度谈谈看法:

1.炼意旨,抒情感

意旨的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思辩性,现在的高考作文都要求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例。单一的思维模式是满足符合现在的考核要求的。第二要有新奇性。鼓励学生有价值地“反弹琵琶”,及时捕捉时代的最强音,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思考方式。第三要有深刻性。提醒学生切勿浮光掠影、泛泛而谈。必须开口小、挖掘深。就情感而言则是要扣住“高雅、真实、适度”六字作足文章。首先,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在中学的写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感情倾向朝健康、向上的主流发展,不应该过度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其次,学生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难免有所不足,有时出现无病呻吟、夸大其词的情况。这时一定要把握住“真实”的标准。否则久而久之积重难返。最后,要注意适度。引导学生感情流露要以自然为主,其间当然可以直抒胸臆,但点缀一二,形成错落有致、舒缓有别的格局和节奏,使读者自去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岂不更妙?

2.辨文类,定语体

语文教师要把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清晰地区别开来。因为我们现在论述的是狭义的文章学,即以实用为主的普通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专业文章(新闻、传记、公文、课本、论文、论著)。而没有普通文章读写的基本功,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难以完成的。没有专业文章的相关训练,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也很难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所以早在1940年叶圣陶先生就在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提出:“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得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都要得到应得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这个目标应该在中学阶段达到,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必再在普通文的阅读和写作上费功夫了。”今天细读这番切中肯綮的话,仍有一针见血、醍醐灌顶的感觉。

3.明章法,建结构

文章结构的基本法则就是“讲层次、讲变化、讲衔接、讲统一”四大规律。这些规律在整篇的文章中可以找到充分的例子来证明。但是具体的教学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四者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的,但是各有各的侧重点。“讲层次”要落实到教材解读上。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层次感,通过坚持不懈的分层划段训练,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对文章的基本框架有个鲜明的印象,再运用到自身的写作中。“讲变化”可以赏鉴课内课外的普通、专业、变体等文章,充分体悟变化的技巧,尝试表达形式的创新。“讲衔接”则是注重字、词、句、语段之间的自然过渡和巧妙呼应。高考近几年开始回归语言衔接的考察。可见文通意顺是一篇美文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气呵成固然不错,但教师也要精心传授首尾、开合、详略、显隐、伏应等文术的辩证运用。“讲统一”这是重中之重,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才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反之任何一方过于突出都有损文采。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偏好华丽、滥用词藻的风气屡禁不止。高考作文开始对徒有其表的“美文”大力打压,这无形中提醒语文教师:文章还是要内容和形式齐头并进才行。

4.重辞格,显文采

教育先哲孔子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的文章创作理念。其中的“文”即是有文采。要使文章呈现整体的美好风貌,除了上文提及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外,还要注重篇章语境中的修辞规则和辞格选用。中国的修辞方法和辞格方式多种多样。考纲规定了八种必须掌握的修辞。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它们的能力,并可以因人而异做适当的拓展。因为良好的修辞水平,不仅可以把文章的意脉、情脉的逻辑底气和语脉、文脉的声势语气贯通起来,还可以把文章的声采、词采和神采、情采有机融合,从而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文章的美感在此时得到最集中的彰显。记叙文中比喻、拟人、顶真、反复等手法的运用,使叙述生动,抒情流畅;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的运用,使条理清楚,表达简明;议论文中排比、夸张、反语、双关等方式的运用,使论证犀利,气势逼人。

文质彬彬是好文章和美文学所共有的。但是文章的美质有自己的优势。它除具有体式美、结构美、语言美,还特具实在美、科学美、哲理美。文章有了文采,实现了文质兼美,就可以与文学形成高层面的对话,共同进入理想的“文境”。这样就由文章的第一台阶走上了文学的第二台阶。正如叶老所说“惟有对于基本训练锲而不舍,熟而成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积累扎实的文章知识,就必须注重文章的听说读写日常训练,还要有宏观的视野关照。曾祥芹教授在《语文教育学别论》中提出的五大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运用:“一是投入对文章知识的个人建构;二是参与对文章知识的社会协商;三是坚持对文章知识的情境体验;四是拓展对文章知识的复杂应用;五是注重对文章知识的潜移默化。”现代语文教师应该从语言、文章、文学三方面入手,综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树立全面的科学语文教育观,使青少年遵循“语言——文章——文学”的发展程序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创一片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文采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