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2014-08-15薛新洪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歌

薛新洪

初拿到《唐诗宋词选读》时,学子们都是兴致昂然,愿读愿背愿欣赏。但是,随着半个学期的诗词内容的教学,大家越来越觉得审美疲劳。那么,该怎么组织教学呢?

一、美文要美教

1.教得自信从容

高一高二的教学,要注重打底子,打阅读的底子,打欣赏的底子,打文学的底子。要告诉学生,“慢慢走,欣赏啊”,教师在课堂上要自信大气从容,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一路欣赏美丽风景。教师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急忙忙地引领学生做高三的诗歌鉴赏题,这样的教学应试味道太重,学生就失去了欣赏的心情。其实,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真正地自己能品出诗词中的真味道来,自己去讨论研究,那我们的教学就不必担心出不来成绩。

2.教得富有热情

教师本身要热爱古诗词,要知道这些古诗词好在哪里,要知道学习这些古诗词对学生会有怎样的影响。走进课堂,教师自己要沉醉在诗词中,这样,学生也才会受到老师的情绪感染而沉醉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师自己都对古诗词教学缺乏一种热情,又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读,古代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

2012年10月,我参加了苏州中学黄厚江 “本色语文”研讨会,黄厚江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语文教学要回到 “原点”,“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也不要只注重答题技巧的练习训练课。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原点?简单概括,那就是:读、写、听、说。对于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说起来,这道理语文教师都明白,但真在课堂中能用动情的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来组织教学的,却不多见,那种一节课下来却没有听到读书声的情况反而时有发生。古代诗歌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多读,要指导学生读。试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所上的《将进酒》,一堂课,共读了10遍文章,而且形式有别,且由浅入深,确实可称得上是一节朗读教学的示范课。

一节课,十遍朗读,在学生朗读中指导示范,学生由浅入深,逐渐知道了吟诵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要注意语调的起伏,要注意感情的起伏,要求学生“把李白的诗变成自己的语言,似乎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这样的指导是高效的,学生不仅知道该怎样吟诵,更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吟诵,而以后再读类似的文章,学生就掌握了方法。这就是方法的指导。

多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来品味语言,而学生自己读,听学生读,小组讨论该怎么读,听老师示范读,听老师分析指导该怎样读,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学生就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在自己的品读感悟中有了自己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他上出了语文的特色,上出了“语文味”,回归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当然,并不是说,每堂课都要用朗读法。该不该用,还得看文章本身是不是适合用朗读法。但是,教师的体验替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嚼碎了喂给学生吃,学生是吸收不到多少营养的。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1.警惕话语霸权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有很多东西要补充给学生,但不是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以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而是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解从杂志上看到的研究文章,还不时提出自己的解释。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收获了很多,但真正属于他们主动思考讨论所获得的东西却很少。对一些思考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可能会触发其思维,从而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但对于相当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教学反而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需要加以警惕。

2.切忌一步到位 有的老师,一讲诗词,就按高三诗歌鉴赏上的考点来教学,从短时间内追求得分的情况来看,可能还略有优势,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追求一步到位,学生原有的学习期待会逐渐失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扼杀。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解读”。对话,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适合对话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堂课,如果看不到学生的思考发言讨论,就不能算是一堂高质量的课。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我在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了几首诗词的鉴赏之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给他们时间准备,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精心准备,然后由学生来讲,老师在学生教学中适当点评或提供帮助,这一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比较好。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