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应用

2014-08-15◆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学竞赛

◆于 雷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一、心理学学科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现象变化、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一般规律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与培养、学科心理、差异心理、特殊教育心理、学校心理学教学等。

研究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和竞赛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更好的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与支撑作用,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对于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教育过程是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高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是高校品德心理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育和竞赛中重要性的研究,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良好品德的培育意义重大。

把心理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竞赛,这将拓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领域,增强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使心理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竞争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当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人格塑造、意志品质锻炼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有。诚然,竞争促进发展,竞争推动创新,竞争催人奋进。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是以其自尊心为基础、以其不懈努力与探索成功的追求。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和梦想。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的测验比赛、达标比赛以及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校园体育节”中的球类、田径类、搏击类、表演类、体育休闲类等各种项目竞赛活动,都具有强烈而生动的竞争性。这对培育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的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无疑是对他们个性自信心理的有效磨练和体验。更会为他们践行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三、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应用

心理学中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心理情感活动。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当那些经过顽强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运动员手举金杯和鲜花,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所有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时,如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及时把握心理教育契机,正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效应,用那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发、振奋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就必然会收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效。这种无形的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往往要比行政命令、硬性规定来得更实际、更富有实效。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中带有主导性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和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这是目前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心理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这是心理学贯穿、渗透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有利优势。体育教学和竞赛不同于其它静坐在教室里以语言文字形式为主的教育学科,且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有巨大的感召力,更容易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最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了解到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优点、缺点、弱点和不足,而这些又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才能被发现被修正。

体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学要素,心理学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随处可见,是心理学的载体,也是心理学教育的隐形教材。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机智、沉着、果敢的自控能力和创新审美意识;各种球类和集体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各种比赛项目: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和竞争意识的养成,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引导学生加强组织纪律约束,履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观念等。此外,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的喜悦并对未来充满希冀。同时,也会给失利者指明:只有胜不骄、败不馁,具备不怕挫折、不甘失败、奋发有为、敢于求胜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凡此种种,可以说,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在不断地渗透和实现着对大学生的品德心理教育及其个性的培养、开发与塑造。

融入和渗透大学生心理学教育,是衡量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与竞赛是活动的课堂,这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主观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教育;更可以把心理学本身的培养教育目标与体育学科所涵盖的心理学因素自然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心理学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这点上来说,体育教学与竞赛的确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体育蕴含的心理学功能也就愈发凸显。

学校体育的存在主要是教育功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教学能力是知识转换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实施手段、学习氛围和质量提高的幅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还是大学生自身,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体育的存在决定着比赛的存在。优良的作风、高昂的士气、钢铁般的意志、不被任何对手所压服的豪气,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资本。在赛场上,任何比赛都是实力的对抗,许多对抗又发生在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在这时,虽然还有技术、战术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最起作用的因素是士气的无畏和拼搏的精神。而这种品质与境界的具备,正是品德心理教育能够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学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创新思维竞赛(3)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创新思维竞赛(6)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