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08-15周晓艳孙盼盼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生物学生物教师

◆周晓艳 孙盼盼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生物知识趣味化,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体会掌握生物知识的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取得教学成效的关键。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讲授反射这个概念时,我向学生问道:“什么叫反射?请xxx同学回答。”当这位同学刚一站起来,我接着说:“这就是反射。”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笑声。笑声刚停,我又说:“刚才同学们的笑声也是反射。”然后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述反射的概念。把《西游记》中的妖怪和转基因动物联系起来,把孙悟空嚼根毫毛能变出千万个小猴和“克隆”动物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知识口诀化,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概念,规律多,死记硬背不但难掌握且容易遗忘,会大大挫伤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把一些难于理解和记忆的生物学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来记,不但能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且不易遗忘。例如,对于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规律可总结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子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女病为伴性。在DNA碱基比例计算中,可总结归纳为:不补(不互补碱基和的比)倒数(在DNA两条链中互为倒数)第一(在整个DNA中比例为一),补了(互补碱基和的比)全都一样(在DNA两条链中及整个DNA中都是一样的)。把一般生物实验步骤设计编制成24字顺口溜:“分组编号,单一变量,观察记录,结果结论,探究验证,等量对照。”知识口诀化,学生熟读后,很容易记住,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烟消云散了。

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这样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容易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在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先设疑提问:“一对单眼皮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什么眼皮?一对双眼皮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什么眼皮?”在讲神经调节时,先设疑提问:“手突然碰到火,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在讲《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结果分析时,可提问刚刚采摘的大蒜腌成糖醋蒜,再放到清水中,还能恢复原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因急于了解为什么而认真听课学习,并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问题的解答,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个人知识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学时期是求知欲和成功欲最强烈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满足和维持学生的这些欲望,便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课堂学习兴趣。我曾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了:物种之间的细胞融合,可提高生物产品的品质;田间中耕松土为何能提高产量;无籽西瓜是怎样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培育原理等许多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必修二《遗传和进化》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提前调查自己和父母的一些性状,如父母的眼皮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父母的舌头能否由两侧向中间弯曲,对比看自己是什么性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告诉学生那些现象就是生物的遗传,那些现象就是生物的变异,从而点名课题。因为学生都是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听讲的,所以在听课过程中特别认真注意,而且感到特别有趣,从而对知识产生了研究和创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利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家小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先后给学生讲达尔文、孟德尔、富兰克林、沃森、克里克等许多位生物科学家的简短故事,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曲折发展过程及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的成就所激动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教师在授课时应采用多方面的、灵活的、适合教师和学生本身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整体的提高。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是学好生物学知识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增强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1]李红.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2]张连锋.初中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六大原则”[J].中学生物学.

[3]刘恩山,党凤良.初探高中生对生物学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学科教育,2002,(1).

猜你喜欢

生物学生物教师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最美教师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教师如何说课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