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当下的原则和实践”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论

2014-08-15姚锡长朱倩倩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教师

姚锡长,朱倩倩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奥托·夏莫(Otto Scharmer)在他的U理论中认为,引导深刻变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这样一种社会技术来转变系统运行的内部场所,帮助人们与最佳的未来可能性相连并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原则和实践,即社会技术,建立在5项主要运动的基础之上,21个原则和实践,以及构成U型社会技术基础的3项根本原则[1]。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在U理论中享受向下沉降和向上运行的快乐,也可以用U理论来观照我们的心路历程,以期提高理论课程教学吸引力,在以文会友中提升安身立命的水平和品味。社会信息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我们运用美国奥托·夏莫U理论的在当下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便利。每接到一个新班,就宛如开始一个新的U型之旅,让我们一起踏上共同发起、共同感知、共同在当下、共同创造、共同进化的U型之旅吧。

一、共同发起:聆听他人的声音及生活对自己的要求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共同发起意味着在同一个课堂的师生实现境界由小我到大我的转换、由具体学科思维方式到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面向未来的共同转向。

(一)注意:聆听生活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上好概论课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师生一起学习、交流和探讨的场景,把讲课变成师生互动、互思、互启的过程。所有伟大的思想都源于某些事物的启发,U型过程的实质就是强化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在当下”和积极参与。教师要抱着帮助学生成长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之心,从感知和注意力的首要性开始聆听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要把学习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由外在的传授变成学生成长内在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理论体系,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和认识这个理论体系,遵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规律,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政治素质。尽管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作为一个课程系统的学习还是崭新的历程,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踏上理论的生成之路,在对理论产生的实践需要、时空条件、演变历程、实际效果,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碰撞交锋交流中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的评价。这样传授和接受的理论,才是学生需要的理论。在这样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在上每一节课前,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的需要联系起来。在教师看来一个烂熟于心的理论,在学生眼里却往往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同时,一个理论的有用性并让学生知晓这一点,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成长需要来挖掘蕴涵在理论之中的价值,并恰如其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教师往往先入为主,忘记了讲课的目的和学生的存在,这样的课对学生无用,学生不爱听,而学生不在场的课也会挫伤讲者的积极性,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链。因此,教师在每天要花上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当天上课的情况,从外部的视角审视自己,留意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以及学生要求或建议教师做的事情。天长日久,教师就会成为一个内在观察者,就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二)联系:聆听并且与场境里感兴趣的学生交谈

联系会将教师带进一个新世界:教师与对理论课程最感兴趣的学生交流,聆听他们改进教学的建议,以便从中学到改变课堂沉闷现状并通往未来最佳课堂的方法。教师既要与最感兴趣的学生交流,又要与不感兴趣的学生交流,前者可以强化教师的信心和鼓足干劲,后者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厌学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课堂上力避之。沉闷和消极像流行感冒会蔓延,感兴趣的与不感兴趣的都在一个课堂上,共处于一个场境之中,既需要激发感兴趣者的正能量,又需要积极化解不感兴趣者的负能量,以期建立起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场境。因此,教师需要做的事就是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并积极配合社会给予的帮助和指引。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中国梦的实现靠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素质如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巨大影响。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是引领中国未来的精神宝典。聆听和交流,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虚拟空间的,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漫无边际的。通过聆听和交流,师生之间的“柏林墙”轰然倒塌,心与心相融,互信和共识建立起来,追随着教师的思路一起畅游在精神的自由王国,探索和欣赏天地人在时空间上演的历史剧的奥妙。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与学生们一起建立充满互信的学习环境。需要采取的措施是:第一,培育并支持教师最初的支持空间——就是要与对理论课程感兴趣并达成共识、形成互信、志同道合的学生时刻保持联系。第二,坚持不懈,永不言放弃。第三,一旦从学生的建议中感悟到了鼓励对教师的呼唤,一旦金点子出现鼓励教师完成不能不做的事情,先回答“行”然后跟随感觉再思考如何行动。

(三)共同发起一个多元核心群体,激发共同的目的

共同发起的实质就是召唤一群需要互相依靠才能行动和前进的参与者。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召集合适的人。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一两个学生就讲课内容或引起的思考向教师再次询问,这些超过课堂内容的问题或与现实问题产生联系的理论,教师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来,但教师可就对这些问题的理论透视谈一些方法和研究的程序。按照这种方式,师生不知不觉地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发现已经碰撞出共同的兴趣点和灵感的火花。这种非正式的谈话需要以全新的方式运行:减少说教,尽量让学生多说,增加学习和咨询;改变常规的问题解决思维方式,采取更加集体性的原型塑造行动。课后的交流是行走在路上和随时道别的情景下进行的,但每一次这样的交流都像是虽然简短但具有启发性的对话和头脑风暴。在师生共同参与特别是对理论课程最感兴趣的学生中共同激发共同目的,教师需要把握6个关键环节:为整体演进服务的意愿,要以开放的头脑面对表达现实问题或机会的不同方式;试图和学生最大的未来目的感相连,要激励学生探索和塑造未来;要吸纳有激情和投入的学生的参与;要兼顾到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的情绪和态度;要为交流作充分的知识和信息储备;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召集团队成员共同探索前进的道路。

二、共同感知:前往最具潜力的场所,以开放的思维和心灵去倾听

在U型过程的左侧经历了共同发起与核心小组形成共同的未来目标之后,紧接着就沿着U型过程的左侧开始向下运行,进入第二项运动:共同感知。这项运动承载的任务是组建原型行动小组,完成感知、发现和从做中学。

(一)组建高度投入的原型核心小组,澄清本质问题

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小组,是由任课教师和最有兴趣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既有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又有社团的组织者,还有一些对政治思想理论课产生兴趣的一般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他们的参与和配合,开展实践活动更需要他们的参与合作。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实践活动,教师可提出思路和方法,与学生一起交流情况、制定活动方案。具体实施则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能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与项目核心成员的交流和研讨,以及设计的行动方案,为了建立专注和承诺,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What:教师想创造什么?Why:为什么想创造的是重要的?How:教师实现目标的过程。Who:相关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When,Where:前进的道路。同时,教师要与班级核心成员创造一个学习理论、知晓历史、立足当代、探索未来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二)经历深度嵌入旅程,到达最具潜力的场所

深度潜入的学习历程把人们和情景、思想连接起来,而这又通向创造未来的可能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要像他们那样思考中国的问题,寻找解决路径。只有摆脱小我,站在大我的高度,站在时代和中国的高度,才能找到一个与理论本身相匹配的学习视角。教师一定要创造让学生倾诉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认真地听,然后神秘的事情就会发生,关于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便会展现在眼前。深度潜入通过系列活动中的影子练习、对话交谈来发挥作用。这里有一些问题样本,可以与学生互动:1.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最突出的是什么?2.最令人惊奇且出人意料的事情是什么?3.什么触动了我?什么与我个人相连?4.如果被访企业的社会场是一个生命体,那它看上去怎么样?感觉如何?5.如果这个生命体能说话,那它会对我们说些什么?6.如果这个生命体可以生长,那它希望下一步变成什么?7.允许这个社会场发展并繁荣的源泉是什么?8.阻止该场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9.在进出该场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什么发现?10.关于我们的盲点,该场可以告诉我们些什么吗?11.该场能够对我们的未来做出什么指导?12.这种访谈经历还能激发其他哪些关于前进道路的想法?

(三)观察、观察再观察

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面对新的学生怎样开始教师的授课,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因袭传统教法是一些教师的必选。你选择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刚开始可能是头脑的短暂空白和莫名的恐慌,紧接着则是迎接挑战的快感,内心充满了对未来未知的好奇心。从过去传统的围城里出来,浑身轻松,无牵无挂,获得了自由感。突然之间你开始接触到一群全新的人们,并以崭新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你对待每一个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和对理论的每一次领悟是你最大的快乐,学生在你的新方法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在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认识上,一定不要把“90后”大学生的特点当作缺点;在教学理念上一定要实现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人人都可成才的跨越;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一定要把理论观点放在一定的时空之中探讨它的生成、意义;在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对理论的实际运用;在课堂设计上着重通过对理论的系统把握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练习深度倾听和对话:以开放的思维、心灵和意志与他人相连

当与他人或情境连接时,激活并打开所有4个倾听渠道:从所了解的领域倾听、从感到好奇的地方倾听、从被访谈者的角度倾听以及从最深层的根源倾听。开启一个深度对话,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与学生的对话访谈,不是给予学生而是学生希望从教师这里得到的,要向学生咨询学生需要教师做的是什么。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信任感,教师讲的政治理论他就听不进去,更不用说相信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忽视师生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和培育。一些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所教的课程,自己就没有自信,怎么培养学生对中国的自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守时,既不要迟到也不要早退;要守信,一诺千金,对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对当代中国既要看发展和进步的主流,以建立自信,又要科学分析中国存在的问题,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对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也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剖析它思想逻辑的错误,又要阐释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对理论观点的讲解一定要注意前后的一致性,讲政治理论一定要有思想深度、有激情感染、有朝气引领、有探究意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并与之进行对话,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每次访谈之前,花点时间平静下来并且做好敞开心扉的准备。教师可以以这4个问题作为访谈的开始:1.学生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学生需要教师做些什么)?2.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是否成功地帮助了学生?3.如果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教师可以在职责范围内改变两件事,那么哪两件事可以为学生创造最大的价值并使之受益?4.如果存在,有哪些历史冲突或系统障碍使得那些处于教师这个角色或者职位的人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望?

(五)创造一个能够让系统看到它自己的集体感知机制

在寻求系统的重大创新时也许组织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集体感知机制的缺乏。在当今世界有很多集体下载机制,相比之下,集体感知机制是利用共同观察和对话的力量来打开从未用过的集体意义构建和思考的源泉。21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在高校大学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调查报告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杯温吞水,大学生的满意度极低;随后,教育部也发布了在大学毕业生中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的调查报告结果:大学毕业生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份调查报告,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经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高校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为5门。理论系统化、课程规范化、教材统一化,使教学的目标和标准更为明确,实现了进课程、进教材的目标,但如何使政治思想理论进学生的头脑这个问题却远远未能解决。面对教育下载模式造成的弊端,不能相互推诿和埋怨。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用人单位的个体的感知行为聚合到一起,逐渐开始形成一个整体的集体感知机制:“看看我们正在对自己做些什么。”安妮塔·布朗等人共同开发的“世界咖啡馆法”是一个创建集体感知机制非常有用的方法。实施需要遵循的7个原则是:明确情境、营造热情友好的环境、探索真正重要的问题、鼓励每个人贡献己见、连接不同观点、深度聆听见解和未来的问题、收获发现并与集体分享。

三、共同在当下:静修和反思,让内在觉知得以涌现

沉浸在最具潜力的情境和场所之后,潜入U型最底端,进入第三项运动:共同在当下。这个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达到更深层级的领悟源:通过与想涌现的未来相连接。

(一)放下:摒弃必须消失的旧我和陈旧的一切

放下的原则是摒弃掉旧我所有非本质的东西,轻装上阵与涌现的未来相连接。通过反思性视角的想象进入四步冥想的境界:1.生活和工作当中,哪些情景、实践和行动把教师和精力、灵感的最佳来源最为密切地连接起来?2.把这些行动和情景看作是缔造未来的种子和砖瓦。3.如果想把这个未来呈现出来,把它带到世界上来,教师需要摒弃什么?哪些陈旧的“东西”必须要消失?4.如果教师的冒险失败——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是否真的已经做好了面对的准备?勇气源于潜入未知领域的意志,这个领域只有在教师敢于漫步那个荒凉地带之后才会出现。这就是领导力的本质。在课堂上讲授政治思想理论时与学生的互动所产生的奇妙的灵感和想法,是教师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这些碎片般的灵感和想法当经过思维的过滤而系统化后,便与最佳的未来连接起来,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使需要摒弃的东西更加明朗化,同时也做好了面对抛弃旧我的冒险失败的充分准备。

(二)接纳:与希望涌现的未来相连并服从于这个未来

领导力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领导者的大我。这个原则的基础就是整个在当下方法的基础,都有赖于这个简单的假设:每个人既是经历过去旅程而形成的我,又是要经历前方旅程而形成的潜在的未来我,在当下的本质就是让这两个自我同时在个体和集体的层面上相互交谈、相互聆听、产生共鸣。在涌现未来的场域中每次进行深度的生成性对话时,教师都可体验到真我。对话让旧我离场而走近新我。这种体验可以比做一粒正在发芽的种子。正如种子需要抚育的场所和爱的关注才能发芽、才能成长一样,这粒内在的种子也同样需要持续的滋养场所和爱的关怀才能最大限度地演化。一种方法是不断关注两个或更多的人相连时就会出现的深层社会场,敏锐地关注在当下和自我的深层维度,支撑住这个场境以保证深度涌现的可持续性。教师的旧我会不经意间回到课堂上,新我需要精心打造才能以新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个新我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磁场,是因为它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连接。理论的探究式方式增强了相互交谈、相互聆听的力度,并会在师生间引起积极共鸣。

(三)有意的静默:选择一项可以帮你与你的本源相连接的实践

U型底部最重要的流通物不是思想、言语或见地,而是实践。不管是什么运动,原则都一样:那就是在一天当中的某些时候,为自己创造一个深度反思和静默的空间,帮助自己与最重要的东西相连。静修会议要根据U型来展开;共享产生于深度潜入旅程的主要见地和思想;进入静默空间;为了给提案和行动计划建立原型、晶透化想法。在学习了一章理论之后,教师可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每一个自然班委派一名同学作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谈谈学习的心得体会,然后让全班学生针对全体同学的未来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新思想归纳和整理,从而明确改进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四)心随所愿:做喜欢做的,喜欢所做的

对于很多人而言,到达领悟的深源需要深度潜入工作的本质。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雷把这个原理概括为“做你喜欢做的,喜欢你所做的”。这对高校教育系统同样适用:高校中量化和细分了的激励和奖酬系统大部分弊大于利,因为该系统强加了一种奖酬导向行为的文化,而不是因为正确而做正确的事的文化。高校评价机制的量化倾向导致逐利、庸俗化、浅薄化肆意蔓延,教师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立德树人、深研学问上,而是一年到头忙于发文章、报课题。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教育工作会上重提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高等教育已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了。所以这个实践是要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能够做他们喜欢做的,并喜欢他们所做的事情。二者都很重要,喜欢所做的并充分感恩生活的赐予,怀着喜爱的心情去做要做的事情,教师会对生活给予的丰厚回馈感到惊叹。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所从事的是太阳下最光荣的职业,担负着塑造未来的历史使命。扪心自问一下,亲爱的同仁们,你喜欢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你喜欢做的工作吗?行动起来吧,只有做喜欢做的和喜欢所做的,才能真正担当起一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五)在当下的群组:建立若干小组,支撑他们始终处于最大的未来目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毁灭与创造共时并生的运动,这项运动表现在不同的形式和实践中,这些实践的依据是相同的潜在原则:形成一个安全的集体支撑空间,使参与者在感悟以及推进生活和工作旅程时相互支持。团队使用深度倾听和在当下的各种实践时需要注意选择场所、人员、目的和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班的班长、学习委员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出开放式的课题,让核心成员负责构思、设计、组织、实施、总结实践活动,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起团队意识,培养他们探索未来的能力和精神,把个人、团队的未来与国家和人类的未来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这些核心成员做支撑,就建立起一个循着中国伟大人物的足迹探索中国发展理论的良好场境。

四、共同创造:塑造新的缩影,通过行动探索未来

共同创造关注的是将想法付诸实践,其实现方法是塑造想要创造的未来的缩影,以及基于所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不断更新现有原型的快速循环学习。

(一)意图的力量:与需要的未来相连接——晶透化愿景和目的

大我的宏大意愿是需要我们将之变为现实的未来,发掘深层创造力是很神秘的,是一种创造经济学或精神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具有的特质是高度创造力的个体和高绩效团队能够激活并依靠它成长。创造性张力的练习作为冥想包括三个经典步骤:(1)教师想要创造什么?(2)相比之下,当下的现实如何?(3)将两幅图景画在一起并注意两者之间的创造性张力。在现有的评价标准量化和频繁的常规检查体制下,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合理的分配。在这里,一种是连接整体的未来的宏大意愿,一种是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小意愿,它们之间需要平衡,但很难把握。许多人就是在这种无奈境遇中消耗时间和精力,根除它既需要教师自己的主观努力,更需要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二)形成核心团队:5人即能改变世界

核心团队是显现整体的一种工具。玛格丽特·米德的一句格言:“永远不要怀疑一组全心投入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实际上,这是唯一历久不变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材、课时计划、实践活动、考试做到了统一,这种统一性也为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但现实却事与愿违,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一起交流得非常少,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经验的交流和互补,缺乏理论的探讨与互动,缺乏集体提高的运行机制。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好,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了一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果形不成各自核心教学团队,或现有的应景式团队形同虚设,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密切关注。

(三)建立战略缩影原型作为涌现未来的着陆带

原型是经验性缩影,来自教师想要创造的未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建立原型通俗的话说就是打腹稿,实际上类似于课前的预演、说课,甚至是最简单的在头脑里的一种回放。建立原型时最好要脱离教案、课件,没有任何依托的演习。遗忘之处可能就是教师授课时的关键之处,在这个关键点下功夫并反复斟酌话语体系的转换,可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像建立原型那样,课前预演仍然需要考虑到学生特别是核心成员,教学的内容以及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研讨和探索的课堂氛围,并根据反馈意见预设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课堂气氛沉闷,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前缺乏建立原型这个关键环节。因为没有经过教学的预演,不是脱离课本和课件后的语无伦次,就是离不开课本和课件的照本宣科,这样的课是很难得到学生认可的。

(四)整合头脑、心灵和双手:用双手找寻;不要想,用感觉

在U的右半边运转的关键原则,正如《重返荣耀》中的高尔夫主教练在帮助找不到挥杆感觉的球手时这样说道:“用你的双手来寻找——不要想,用感觉,双手的智慧永远高于大脑的智慧。”沿着U型左侧下行需要开放和应对对思想、感情和意愿的抵制;沿着U型右侧上行则是要下意识地在实践应用背景下对头脑、心灵和双手的智慧进行重新整合。突破性创新往往沿着这个顺序而行。因此接近智慧源的练习要整合4项运动:聚焦以澄清意图;付诸努力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任务中;打断工作流,转换情境,放松,关注涌现的想法;跟随开始涌现的火花,迅速为其建立原型,并在干中学。创造意味着求异,它面对的是未知,因此需从未知开始而逐渐晶透化,最终化为原型。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东西,如想让学生掌握并在这个掌握的过程中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就必须与学生同步来从实践和时空中推导出理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用理论解决问题,对学生都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般原则和方法,但不能预定答案。学生陈述了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的方案之后,教师可从方法的引导上对学生做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未来可能性的创新能力。

(五)迭代、迭代、迭代:创造、适应并始终与宇宙保持对话

不要局限于想法的最初形式,要不断向这个世界学习,在每次互动中磨砺和迭代自己的想法。宇宙的确是一个有益的空间,只要你对自己的想法敞开心扉,宇宙就会对你有所帮助,向你提出改进想法的方法。针对宇宙为你提供的建议,风险就在于倾听那些想法和建议后需要自己决定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既不能向宇宙关闭心扉,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听取所有人的意见。下面的练习可能会帮助教师与更大的视野建立连接:1.每天结束前花3分钟时间写下一天中世界的所有建议,不用去判断这些建议的好坏;2.通过观察写下一个或两个与自己当前工作中的挑战相关的核心问题;3.第二天早上花5~10分钟写下对前一天晚上所写下的核心问题和观察所形成的想法,记录下脑中闪现的想法;4.通过探索以下可能的后续步骤来完成“日志”:进一步对这些可能性进行调查、测试、原型塑造,需要采取什么行动?这个练习为探索新的或挑战性的想法提供了空间,能够极大提升个体解读微弱信号和发展构建的能力。

五、共同进化:从涌现的整体中观察和行动,培育创新型生态系统

共同进化作为U型的第五项活动,是U型以上所有步骤的整合。一旦各利益相关者对原型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接下来的活动就聚焦于在恰当的制度生态系统和基础支持结构中试行和改进该想法。

(一)共同演进创新生态系统,让人们从涌现的整体观察和行动

今天大多数系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系统被现存的市场、层级、网络这三种协调机制所共同治理,而这些系统产生的结果却存在严重的缺陷,我们需要采纳和激活第4种治理机制类型的深度创新,从涌现整体的“在当下”进行观察和运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建立一个与学生及其未来潜力相联系的场境,在这个场境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系统过程,除了教师的能力外,还需要家长、社区、社会的配合,特别是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选择人生道路的更好助推上,而不是教师控制学生的选择。现在中国大学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表明大学教育的普及性,但有人由此推论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招收的学生质量下降,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这有失公允。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当代大学生,特点变成了缺点,优点变成了不足,仍然把学生当作管理的对象,而不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因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只有把以人为本具体化为教学过程中的人人都可成才的实践,与教育的整体和社会系统相连接,并积极调动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潜力,才能使学生这粒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成长为参天大树。

(二)通过为同事辅导塑造节奏和安全空间来形成创新的基础组织结构

创新过程需要一个新事物可以从中孕育的蚕茧——一个为集体准备的、受到庇护的内部空间。正如种子、孩子需要空间和时间生长一样,创新也需要空间和时间成长并按照自己的进度演进和形成。开发学生的未来潜力和创造力也需要你把课堂营造为包括物质空间、虚拟空间(互联网)、社会-精神(共有的情境、信任)以及共有的目的和意图的内部空间。学生成长需要的这4种条件,表现为物理空间(课堂)、连接(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社会滋养(师生一起启动的开放思维、开放心灵、开始意志)以及大我形成的发展空间(未来的人人成才)。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把课堂想象成一个鲜活的有机体,使其呼吸节奏适合于这个参与者群体,还要建立同时辅导案例诊所,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经过陈述方案、反思方案、解决方案、顾问诊断、总结陈述等环节,形成创新的基础组织结构。

(三)社会在当下剧院:通过场4的媒介实现集体认知的演进

用系统某一部分的深层变革经验撬动其他部分的迅速启动和跳跃式发展,这样的机制在社会层面的基础组织结构中仍然缺失,大多数还是属于对过去的下载和复制。当今文化的最大空白就是缺乏用全球某一部分的变革经验给其他部分带来灵感和康复。事实上,社团已经通过全球社会场相连。社会在当下表演仅仅是提供了让这些社团将来带领演员、观众通过U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从学生的未来可能性出发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并取得了成效,关键是怎样将这种面向全体和未来的尝试长久地坚持下去和推广普及下去,使教育的下载模式得到根本的改观。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磨炼:召集核心成员虚拟体验和生活体验、深潜入开发项目、静修和晶透化、个人实践、社会场实践。教师深谙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实践的时空却往往为理论和空谈所挤占,即使有一些实践活动,也没有精心的准备和科学合理的顺序。可先在小范围内带领学生游历U境,然后条件具备时吸引更大社会场进入改进世界的U的征程。

六、根本原则:社会场的三个基础

实践当中U过程的运用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作为过程、作为一系列原则以及从源极的在当下运转。1.作为过程,按照发起、感知、在当下、建立原型、制度化的顺序。2.作为一系列原则和实践,把24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应用于眼前的局面,根据情境的需要置入和调整过程。3.与最深源极的在当下相连并从那里开始运转,即从U型底部开始运转。在这个层次连原则的脚手架都消失了,下面的三项根本原则清晰地说明了与源层次的连接:意图基础训练、关系基础训练和真实基础训练。他们与其他21项原则相关并提供支持,正如树的根系与其他可见部分的关系。它们为唤起社会场的在当下打下了基础:意图基础为整体服务,关系基础与社会场的集体躯体相连,真实基础作为未来涌现的手段将你与你的本我相连。

(一)意图基础

关注和意图是决定局面质量的最重要的变量,但又是最不可见的,他们深刻地影响着局面的展开过程:“我以这种方式参加和关注,所以它以那种方式涌现。”意图基础的另一个方面是实干:把所说的扎根于每天所做的。说了就干,对所说的采取行动。在上课前除了认真准备课程内容和方法外,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只能在你脑海里进行,因为你没有时间在每次上课前都着意与学生交流,只要根据上次课的效果和经验进行即将到来的教学行程就足够了。事实表明,同样一节课,有无意图设置,其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同时,还要善于把这种意图转变成为学生的未来服务的实践,再正确的意图如果不与学生的未来可能性连接就不会达到意图设置的预期目的。既然自己的现有一切都来自于周围的社会场,那么,教师就没有理由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二)关系基础

社会场的“在当下”是以人与人的联系和交往为前提的。在有限的课堂里,神游和神交是建立人类全球场的基本途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培养一种对中国问题及其解决理论的共识,而这种共识的培养,如果没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身临其境来观照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吸入和呼出会在理论的认识上增强互信、思想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产生沟通交流的欲望,理论就这样成为连接师生的有机链条,共识会形成,并会开始改造世界的共同行动。

(三)真实基础

U过程是一个社会呼吸过程:其左半边是这个循环的吸入部分,完全沉浸在目前的场境中纳入所有东西;右半边是呼出部分,实现未来的场境。在吸入和呼出这两个活动之间有一道小小的虚无裂缝,这个无声的停顿是U型底部的奥秘或源极。它是连接放下与接纳的地方。这个裂缝是针眼:大我,是现时中的我与其最高未来可能性相连接的地方。为什么不从过去的习惯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从未来最大可能性来设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呢?

综上所述,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人们对有助于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所有想法和做法充满了敬畏,在这种敬畏下最好的进步就是学习这些创见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上。从原则1到24,提供了U旅行场境漫步的实践方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探索与未来最大可能性相连接的想法和思路,既有别于教师习以为常但成效渐消的传统做法,又对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探索。这些想法和思路,大都来源于教师对教学生涯的日常思考。尽管这些思考以往存在于教师的脑海里像火花不时闪现,却因为没有合适的方式表达而瞬息即逝。正在困顿和恍惚如迷路的羔羊不辨东西的时候,遇见了奥托的U理论。我们尝试着将这些思想的火花放在U型理论框架中使其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般的尝试,可能会对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U理论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奥托·夏莫.U型理论[M].邱昭良,王庆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教师
坚持理论创新
最美教师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圆我教师梦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