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因写而深刻 写缘读而丰厚

2014-08-15浙江陈橄平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悼词课文内容句式

浙江 陈橄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粗浅的理解“运用”至少应当包括说与写,这两方面能力,尤其是写,最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只有打铁才能用铁匠”,我们缺少这样的语文实践。因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对阅读“情有独钟”,而对习作“冷眼旁观”。

如何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的言语实践呢?

一、目的要明确

阅读中写的实践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或为仿的模板,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在练笔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阅读中写的实践主要与阅读教学有关联,写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

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结尾,表达含蓄富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展开写的实践。

先启发写的思路: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的讲话稿是一篇“悼词”。课文中只概括叙述了主要内容。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位总统拟写这份‘悼词’。你们说“悼词”中应有哪些内容呢?

预设:悼词中应有的内容

悼词中应写昔日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因为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

悼词中应写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悼词中应写提醒人们怎样吸取教训……

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度梳理、概括,也是创设情境,选择语言素材,重新组织语言,学习与内化共举。最重要的课内亲历了依据素材重新组织语言的语文实践,并借此实现内化语言的目标,达到了同一内容用不同形式表达,一种意思多种表达的实践效果。

二、形式要多样

诗人的优秀在于,能够用极其平常的语词,通过富有新意的重组,达到新奇的效果。要力争做一位教学方法、形式上的“诗人”,力求创新。

1.理解性练笔——以练促读

很多课文,抑或词语、句子,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与写相嫁接,那么一定能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孔子拜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想象“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原先在学生心中只是两个抽象的符号,通过学生的写,两个词语化作了一幅幅感性的画面,凭借学生自己想象的种种细节,更深切地感悟其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进一步理解孔子求学的信念。

2.迁移性练笔——读中学写

举例:于永正老师的课例《白杨》: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练笔点: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

迁移式的训练有三点好处:第一,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将文本中的句式进行迁移和内化;第二,迁移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是句式、段式、篇章,可以是修辞、结构等写作技巧;第三,将言语的实践运用融合于对文章思想的认识。

3.拓展性练笔——读中补白

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建构自己的理解。文本总是留有各种各样的空白,拓展就是在整体把握、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通过展开想象,或丰富,或填补,创生文本、填补联想的过程就是与作者、文中人物对话的过程。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教师首先抓住“平静”,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内心真的是平静的吗?联系上下文会发现:父亲和我都很欣赏这一条不易钓上来的大鲈鱼,离鲈鱼捕捞日只有两个小时了,而且此时此刻皎洁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人,以及孩子大声地嘶声力竭地争辩、哭泣。从文中的字里行间表明,在当时的情况下父亲的内心并不平静。那么面对眼前的种种,父亲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请学生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父亲当下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当时的种种状况,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父亲当时内心的矛盾,从而感受父亲即使面对艰难抉择,依然坚持原则的道德实践勇气。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拓展性写的实践,既是把文中深藏的意蕴进行挖掘,更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自身视界的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将内心的感触转化为言语的写作实践。

4.表达性练笔——读后练笔

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多多少少总有自己的理解、感想、启示,好的文章常常让人意犹未尽,但是这“意”,有时十分难以表达。如果这时给学生一个支撑的架子,比如,一种句式,一种段式,那么学生的所思所想,就会化作实实在在的文字。

课例:《触摸春天》:

练笔点: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________,望到了_________,望到了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寻找思维的外壳,显化为语言,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程度境界。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有了给予学生的表达的支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内容可表达,有形式可依托。

三、时机要恰当

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

1.练在情感交融时

情感浓厚的文本,易于创设情境。如果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那么,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学生一定乐于动笔。

比如读《生命 生命》,在学生解读了“飞蛾求生”、“瓜苗成长”、“心脏跳动”三个板块,初步对生命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适时补充介绍杏林子的材料,学生的内心一定被深深地震撼。此时此刻,让学生动笔写写对生命的理解,联系课文,学生内心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表达。此时此刻,有了情感的写,不需要技巧,文字本身就是美丽的;有了情感的写,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

2.练在认知冲突处

对于每事每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预先理解,当文本传递的新信息与自己的浅理解发生冲突时,就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最终与新信息达到视界的融合,融合的过程就是建构富有自己个性的新理解的过程。

印象最深的是钱峰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教师先出示文本的前半部分,引领学生徜徉在母爱的细节里,在母亲一再的请求下,“我”终于决定与母亲一同去看北海的菊花。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写写接下来的事情。由于有上文的铺垫,学生的笔下一片鸟语花香,温馨感人。老师随即出示文本后半部分,当学生看到“母亲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一个个都潸然泪下。再写时,笔下的文字便有了更多的温度与深情。

因为练笔前后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冲突,使学生内心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得对文中的母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读因写而深刻,写因读而丰厚。

3.练在典型句段处

每一篇课文的语言似曾相识。但因为语言形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课文内容不同,词语的排列顺序、语言的组合方式和篇章的结构不尽相同。这种同与不同要看得出来,作者的智慧和语言运用的技巧就深藏其中。抓住这些特点,引导练笔,既可以深化阅读内容,又可以学习、锻炼写的技巧。那么,课文新的语言现象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包括新出现的句式、段式,新的篇章结构。

(1)句式:如《燕子专列》文中,写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教学有两个要点:一是体会句中含着的情感(可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句子说得简单些:居民们四处寻找燕子);二是学习连动的表达形式(连动形式是内容的需要)。这里就可以设置学生写的练习:居民们找到燕子后的一系列动作。

(2)段式:《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雨姑娘分颜色的方法有几种,能不能调换?①把……给了……;②……是给……;③……得到的颜色。我们依据这个段式,引导学生试着写写春天的万紫千红。

(3)篇章结构

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显而易见,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低下。习作的根是在阅读,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划分段落、概括主要内容等方法,将每篇文章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理清晰,就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方法和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内化为己有。

阅读与写作,读是吸收与内化,写是表达与倾吐;两者相辅相成,读带动写,写促进读。读写结合,读中学写,易于开展言语实践,整合听说读写;读读写写,更能变换课堂结构,利于克服阅读疲劳。如果习作是花,那么阅读就是红花旁的一片片绿叶,红花还需绿叶扶;如果写作是鱼,那么阅读就是水,有水,鱼才能生存,有鱼,水才会更富有生气。

猜你喜欢

悼词课文内容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国学大师笑谈身后事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你想写一写自己的悼词
特殊句式
人生一辈子
儿子的悼词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