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2014-08-15唐泽兴马涛罗本文

中兽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患猪出血点红细胞

唐泽兴,马涛,罗本文

(四川省平昌县畜牧食品局,636400)

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体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皮或血浆中而引起的猪高热、黄疸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达70%~95%,是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常与猪慢性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副伤寒、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临床上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现将一起典型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四川省平昌县江口镇王某家饲养良种母猪12头,育肥猪82头,实行自繁自养模式。2014年6月23日上午,该场4头母猪发病,患病猪精神极度萎靡,不愿站立,食欲锐减,体温升高,达到40~42℃,高烧持续不退,呈稽留热。严重的卧地不起,全身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其中一头患猪呼吸急促,心音亢进,耳廓边缘、尾根、四肢内侧及腹下皮肤发绀,先腹泻后便秘。王某最初认为是感冒导致发烧引起的全身发红,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比林、氟苯尼考等治疗3天,不但病情没有好转,猪只发病越来越多,较严重的2头患病母猪已死亡。第3天求诊时,另外8头母猪和39头育肥猪已感染,12头猪病情严重。

2 临床症状

患猪颈下、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色泽发红,严重的全身皮肤色泽发红。体温呈稽留热,高达40~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前期干硬且带有肠黏膜,后期腹泻,步态不稳。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贫血、两耳发绀,伴有黄疸,被毛黄白色,十分粗乱,以手触摸发粘,个别猪出现神经症状。病程较长的猪出现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病情极为严重者,眼结膜由红变白,全身肌肉颤抖、畏寒、张口呼吸,衰竭而死。

3 病理剖检

从12头病情严重的患猪中选择6头进行解剖,6头患猪均见肌肉苍白,皮肤可视黏膜和皮下脂肪黄染,皮下组织大面积淤血或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胸腔、腹腔和心包有液体沉积,心内膜和外膜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肌弹性降低。肝脏肿大、质硬且脆,呈黄褐色,表面有黄色条纹和大小不一和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胆囊过度充盈,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变软,色泽异常,呈浅灰色。肺部水肿,呈黄白色,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其中4只肺内出血。肾脏肿大,呈浅黄色,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胃肠水肿,外观呈白色,其中3只有出血现象。膀胱黏膜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中有2只黏膜有大面积出血斑。

4 实验室检查

4.1镜检压片血液

取刚死亡猪的心脏血液1mL滴入5mL试管内,加1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取一滴放入双层盖玻片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有多种形态,如球形、椭圆形、环形及杆状闪光虫体,在抖动或原地转动;形状异常的血细胞;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多数红细胞边缘都附着形状不一,数量不等的相对静止状病原体。

4.2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心病料,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和鲜血营养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放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后,两种营养基上均未见细菌生长。取肝、脾脏、淋巴结病料在这两种培养基上培养,也未见细菌生长。

5 诊断结论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6 综合治疗和预防

6.1治疗

6.1.1中药治疗

柴胡、半夏、丹皮、黄苓、茵陈、枳壳各15 g,竹叶、槟榔、常山各12 g,鱼腥草20 g,研为细末,开水冲调,温水冲服。柴胡、茵陈、常山、槟榔透解邪气、疏达经气、祛邪解毒;丹皮、黄苓清泄邪热、凉血化瘀;鱼腥草清肺热;半夏和胃降逆;竹叶利尿清心,解毒退热;枳壳宽肠泄热,清热解毒、养阴退热。每天一剂,连用三天,对于呼吸困难的患猪加重鱼腥草的用量。

6.1.2西药治疗

1)病情较轻的,每千克体重肌注血虫净5 mg~7 mg,每天1次,连用2d。长效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5 mL肌注,每天1次,连用3d。

2)病情较重的,按每千克体重贝尼尔5 mg+Vc2 mL~4 mL+10%葡萄糖100 mL~5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明显好转。

6.1.3饲料中添加药物治疗。

每吨饲料中用800 g~1200 g土霉素拌料,连用7d后,减半量再用7d。

按上述治疗方案,给药治疗3d后,患猪病情大有好转,除5头患猪因病情严重、食欲废绝死亡外,7d后病情基本痊愈,21d后随访,再无任何此病的症状。

6.2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此病的各种诱发因素。尽量减少机械、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的刺激,保持圈舍冬暖夏凉,清洁干燥,防止感冒等病的发生。

2)在预防、治疗和手术过程中做到“带菌操作、无菌观念”。只有做到无菌观念,才能在操作中减少感染风险。

3)每周必须对圈舍和周围环境杀虫2次,在吸血昆虫蚊、蝇等繁殖季节,必须坚持每天一次。

4)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加入300g强力霉素或200g阿散酸间隔月饲喂7-10天。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7 讨论和体会

7.1此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把损失降到最低。该病使用抗生素、磺胺药及解热、抗病毒药治疗无效,临床诊断应注意加以鉴别。

7.2该病常在夏、秋两季流行,传播方式有两种。

1)水平传播,常因吸血昆虫(如刺蝇、蚊、螨、虱、蜱等)的叮咬和人为的机械损伤(注射、手术、佩戴标识等)、皮肤和黏膜损伤而接触感染。

2)垂直传播,是由母畜感染或隐性带菌,透过胎盘、血液、初乳将病原传播给仔畜,而引起患病死亡。

7.3猪场的建设选址要科学。建设前要进行科学地选址和整体布局,为养殖防疫提供保障。

7.4饲养管理要科学。提倡实行自繁自养或全进全出饲养模式。自繁自养模式要定期进行消毒,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进出时必须对圈舍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同时要制定和严格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杀灭吸血昆虫;科学地制订营养食谱和饲料配方,达到养殖健康的基本要求。

猜你喜欢

患猪出血点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猪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中西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浅谈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
猪副伤寒的诊断及防治
Mutually Beneficial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