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学精粹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的意义和功能

2014-08-15崔晓星

党史文苑 2014年2期
关键词:精华儒学德育工作

崔晓星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5)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对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所谓“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凝练传统文明之果而迸射的时代之花。引领当代大学生把握历史传承,吸纳儒学精髓,树立主流价值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历史传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巨大的考验与变化。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也成为必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尽管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道德失范现象也令人担忧。掺杂到现代教育中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冲击了儒学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高校在强调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普遍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弱化了儒学精髓在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中的地位。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把握历史传承,吸纳儒学精髓,树立主流价值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广大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它既是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诸种因素互动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历史传承来看,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道德的主体可谓儒学文化。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儒学的精华还是糟粕已渗入到社会机体的每一个领域。儒学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乃至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儒学精髓包括仁爱、责任、和谐、厚德、诚信等理念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普适性,可以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吸纳这些精华的基础上,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形成的。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的栋梁,在跟随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当在研究与吸纳儒学精华的基础上,方能承载历史的厚重,传承中华的文明。唯有如此,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儒学历经千年洗礼,集百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主流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儒学的价值观、道德观已经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构成为中华民族社会评价的基本内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根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新概括,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剥离儒学文化的阶级性,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汲取了儒学价值观的精华,比如儒家经典大学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的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儒学其中就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刻思想根基。善于挖掘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儒学教育的契合点,对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德育工作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儒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将儒学运用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可以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3.有利于唤醒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当代大学生提高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增强道德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儒学倡导的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自强不息”进取精神, “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 “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 “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等高尚道德精神,在历史的沉淀中已经赋予了时代新意,成为生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根基。

把青年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把青少年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去,是我国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所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共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溯本求源,研读、吸纳儒学文化的精华。儒学文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平衡、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终极关怀等提供了深刻思想根基。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吸纳儒学文化的精华,赋予时代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儒学,培育民族感情;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身心,提升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引领大学生研习儒学精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把引导大学生进行儒学精华的研习纳入到教育教学内容中,以儒学精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塑造大学生人格、升华大学生的境界、修炼大学生的心态、点化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可以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以儒学精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将儒学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力求使大学生对儒学的精华予以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运用儒学观念解决对应的道德失范,例如:用“中庸之道”纠正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嫉贤妒能”“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不健康心理;用儒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化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用儒学的“忠恕之道”教育大学生懂得人与人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关系是宽容、沟通和双赢;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儒学提出了“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不断反省,尽量减少缺点,防止错误,同时应在实践中做到,知过不讳、有过必改、除过不惮、改过不吝,这样定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增强道德修养。

2.以儒学经典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人性趋善是儒学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儒学主张人应当除恶扬善做有道德、有操守、有善性善行的善人、仁人。 “修身立德” “为仁由己”是儒学追寻的内心的自觉和自我完善,实现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循自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儒学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 “修身之道”使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儒学追求求真务实,以 “乐群贵和”作为处世之道;儒学崇尚实际,孔子主张 “经世致用”,自己的行动态度要适度,避免极端言行。同时孔子说: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或常境,都能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使身心不受到伤害[1]p75-77。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个人私利的正确态度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2]p357-359。中国儒学的思想人格是君子,即成为有知识、有才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3]p22-28。这些思想传递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正能量,是大学生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学魅力修炼大学生平和的心态、升华生命的境界。用 “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学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 的人生观,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大学生善待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的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儒学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学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儒学认为应正面控制,即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道德失范。

4.以儒学智慧点化大学生人生的困惑。大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其次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在目前大学校园里备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忽视群体关系,缺乏感情依赖和理解,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经常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听到“郁闷” “无聊” “孤独”等词语。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 “仁” “义” 之信念。 所谓 “仁” 即 “爱人”, “二人为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要有 “克己” “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学劝诫人们奉行 “忠恕之道”,强调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4]p91-93,营造出一种人人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还要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 “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氛围是德育培养的基础。

三、研习儒学精华,提升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有着浓重的儒学文化的渊源。引导当代大学生研习儒学精华,可以使高校学子更好地提升道德境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恰恰是儒学所特别注重的,孔子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就规定了“行”的内容。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大学生 “知、情、意、行”不平衡,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的心理关照和疏导缺失,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引发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道德失范甚至极端行为的产生。只有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升道德境界,担当国家、人民、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个体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其道德境界的最根本的原因。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生活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明显不足,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的状态。这些状况,往往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度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矛盾冲突容易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摇。因此有必要通过吸取儒学中的精华来化解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与混乱,重塑科学价值观,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解决道德选择中的偏差。

以儒学教育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像举世闻名的中药针对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才能治标也治本,保证确实管用。渗投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需要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学习、研究儒学文化的精华,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把儒学文化的精粹赋予时代特色,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承载历史的厚重,传承中华文明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进而夯实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用儒学“安身立命、乐天知命”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促使大学生提高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用“修身之道”使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用“经世致用”教育大学生“乐群贵和、重义轻利”,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用“中庸之道”使大学生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5]p246。

综上所述,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充分挖掘儒学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促进国家、民族兴旺的价值观,凝聚当代大学生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使其加强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愿青年学子在儒学精华的润泽下争做 “最美的人”,铸就天人合一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1]周执前,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宋健.从中国儒学看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界(理论版),2010(09).

[3]董云波,陈中永.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4]潘明军,李玉辉.中国儒道文化中的心疗思路与认知治疗[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5).

[5]王家莲.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商丘学院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精华儒学德育工作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精华”之说欠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儒学交流在路上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