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演进历程研究

2014-08-15

党史文苑 2014年2期
关键词: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群众

刘 浩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1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立场,是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汲取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孙中山群众观的精华,由毛泽东创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发扬光大的富有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观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P585。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不是个别英雄人物。马克思说:“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104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这个完整概念,他指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是俄国革命和建设的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对我们党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党确立群众路线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取得了巨大胜利。

2.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孔子把百姓与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孔子家语·五仪解》中记有:“夫君者舟也,庄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所以覆舟”;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代名相魏征亦常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劝谏唐太宗李世民。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本、施政之基,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二是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

3.近代孙中山群众观

孙中山为解决人民经济生活而提出的民生主义,是他留给后人们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尽全力倡导“必须牺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绝对服从国家,以为人民谋自由平等”。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为大众谋利益的思想。[3]P92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政府和官吏不过是人民的公仆。他认为政府官员要有“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奉献精神,这是对政府官员的最高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历程

1.毛泽东的群众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群众观点。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789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论断。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的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P899

他一贯主张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把尊重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确立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2.邓小平的群众观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 “群众利益至上”等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确立知识分子是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地位,他大力提倡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为了使人民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将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归纳为 “三个有利于”,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P372

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7]P428邓小平反复强调,应解放思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敢闯、敢说真话的精神,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邓小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 “公仆”意识,要真正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我们党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毛泽东的群众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3.江泽民的群众观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1999年元旦江泽民在全国政协茶话会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群众观点,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江泽民反复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8]P279。

江泽民充分认识到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特别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点,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党群关系思想,为新时期加强党群关系指明了方向,是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的时代纲领。

4.胡锦涛的群众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新时期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思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群众观点,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胡锦涛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并一再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P369

胡锦涛要求全党“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0]P84。并号召全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目标和价值取向,使群众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更为直接和现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认识上的升华。

5.习近平的群众观

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11]

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2]

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开门搞活动。要预防我们党执政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要加强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习近平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13]主要就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和为民务实清廉等要求,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查处和专项治理等处罚。

习近平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高屋建瓴的总结和对人民群众主体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群众观的丰富和创新。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认识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指引着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在人民群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思想;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利益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不仅学习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而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的基本要求,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巧妙结合,积累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宝贵经验,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是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领导和作风建设,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孙中山全集(第 3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5]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2-11-19.

[12][13]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3-06-19.

猜你喜欢

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群众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