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邂逅“尼采石”——“沉醉的夜歌”的翻译及解读

2014-08-15卫茂平

文艺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欲念斯特拉尼采

卫茂平

2012年秋,赴瑞士参加学术会议,某日下午入住阿尔卑斯山中西尔斯·马利亚的“森林旅馆”。环境清新可人,景色美不胜收。

旅馆1908年建成,家内承继,已逾百年。厚重的家具,古朴的装饰,处处凸显历史积淀。不及观赏,放下行李,便出门沿路而下。因为此行目的,是参观当地的尼采故居。尼采曾于1881年和1883—1888年的夏季,在此度过他的创作盛期。故居今天已是名为“尼采屋”的博物馆,每年接待尼采崇拜者无数。

虽然来瑞士之前已知具体日程,但到了尼采故居,当讲解人提及“尼采屋”位于“西尔斯·马利亚的恩加丁”时,才陡然想起尼采生平一件要事。那是1881年7月,尼采在意大利境内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威尼斯,受不了炎热,转入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谷中西尔斯·马利亚的恩加丁。一天,他外出漫游,途经一块锥形岩石,突然顿悟:万物的永恒轮回,是世界的法则。其后的隐意是,每次轮回赋予尽管短暂的事物以永恒的价值。这让他那悲观的虚无主义思想,突然拥有一种神圣的和令人振奋的意味。他简洁地写下这一思想, 并标明日期:“1881年8月初,在西尔斯·马利亚,海拔6500英尺,并远超一切人类事物之上。”①孤傲不羁的尼采,从此不再孤单,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之后在他笔下逐渐形成。尼采用诗的形式,记录这个形象、或围绕这个形象的巨著的诞生:

西尔斯·马利亚

我坐在那里等待——却无等待的对象,

超越善恶,我享受着,此刻的

光和影。那儿只有白昼、湖泊、正午和无尽的时间,

那时,我的朋友,一个突然变成两个——

那是查拉图斯特拉来我身旁。

作为尼采著作及传记的译者,我了解此事,趁讲解间隙,便打听那块与尼采有关的岩石。回答是,此石就在附近希尔斯湖中的夏斯泰半岛上。

次日清晨餐毕,手持热心店主所给路线图,朝圣般地赶往夏斯泰半岛。阿尔卑斯山脉的半腰上,雾气氤氲,行走在云雾下的绿野中,恍若身处仙境。约20分钟后上岛,顺小径直奔山顶。始料不及,遇石无数,就是不知哪块岩石,曾让尼采灵感顿生。离退房出发的时间越来越近。无奈中只得怏然回撤。就在出岛当口,一个身着运动服的晨练少女迎面跑来。不甘心此行无果,便冒昧将她拦下,问,您知道那块与尼采有关的石头在哪里?回答是:“尼采石?就在前面不远处!”此刻才知,真有这么一块“尼采石”。

美丽少女,犹如尼采在天之灵派来的天使,带领我们,沿湖绕山而行,一路还开着玩笑。她不时地指着碎石路旁的石块打趣,瞧,尼采石!瞧,尼采石!真还差点儿上当。约十分钟后,来到一块依山面湖的岩石前,姑娘止步,正言正色:就是它。岩石上有个凿出的平面,上刻文首所译尼采诗。

事后细查,才知此碑来历。1900年,尼采去世,西尔斯·马利亚的恩加丁的行政官杜里施(Durisch),为纪念这位哲人,让人在夏斯泰半岛上,利用一块山石,凿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中编号599、人称“沉醉的夜歌”的这首尼采诗。当地人称其为“尼采石”。

事情也可能是别样。尼采死后,他的一些德国朋友曾想在他心爱的流连之地、夏斯泰半岛上竖立一根尼采铜像柱,并为此建立了一个捐款基金会。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纷乱中搁浅,但这类想法,并未完全消失。著名建筑学家布鲁诺·陶特(BrunoTaut) 也曾规划在夏斯泰半岛上,建一座高达18米的纪念塔。另有尼采信徒亨利·范·德·费尔德(HenryvandeFelde),在夏斯泰半岛上突发奇想,为尼采建造一座庙宇。特别在纳粹时期,有过多项为尼采树碑立传的计划,均因当地民众的反对,而未实现。尼采的心爱之地夏斯泰半岛,得以远离历史耻辱,保持纯净。而这块仅刻“沉醉的夜歌”、无任何其他悼词的“尼采石”,以最朴素的方式,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让人得以凭吊这个哲学伟人。我们照片中无意录下的、不知何人供奉石下的一束鲜花,可以为证。

此次在瑞士的西尔斯·马利亚之行,未亲见让尼采顿悟的、尼采博物馆用照片展出的那块锥形岩石,却发现了这块之前未见文献记载的“尼采石”,以及石上的尼采诗。这不能不说是意外收获。

此诗由不规则的十一行组成。开头两行,是有对话意味的祈使句:“人啊!请注意!/深深的午夜说什么?”诗歌单刀直入,呼唤读者,去聆听夜的呓语。联系此诗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难猜出,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对大众的呼唤。

午夜本是一个时辰的名称,自身并无说话能力,此属常识。“深深的午夜说什么?”无疑对“午夜”的固有性质提出挑战,并将它一下从规范性语言的羁勒中解放出。突破日常的语言形式,这乃是诗歌语言的特征。诗人显然熟谙此道。本诗第九行“痛苦说:消失吧!”用了同一技法。

午夜又是无声的天下,静谧能被聆听?这也许只有像尼采那样的、具有诗人秉性的哲人和对声音无比敏感的音乐家(尼采自视为音乐家) 才能做到。从深处着想,也许唯有寂静才提供聆听的可能,因为被聆听的,其实是自己灵魂深处的独语。这也许就是诗句指向。

随后出现在引号中的九行诗句,是诗人想让读者细听的、从睡梦中苏醒的“我”、即查拉图斯特拉的独语。其中第三到第六行,讲夜的世界深沉,比白日想象的更深。这是诗的又一层深意。

将夜入诗,在德国文学史上,是浪漫主义诗作的重要特点。诺瓦利斯的《夜颂》可谓典范。它颂扬夜、即非理性者的魅力,抗击启蒙运动中以“光”作为象征出现的理性。在此意义上,尼采无疑是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人。诗人告诉,黑夜比白昼想象的更深,莫过于说,无法把握的、以“夜”作为象征的非理性世界,远比以“白昼”作为标志的理性世界更深邃。

偶见中国作家木心《夜歌》 一首,其中写道:“但愿我能化作夜/而我却是光啊/”较之白昼,诗人更愿憧憬夜晚,追求“黑”的深邃。

诗的第七行告诉读者,世界的痛苦很深。这是诗的另一含义。人世即痛苦,这是人的宿命。就西方传统来说,人被赶出伊甸园,即意味着吃苦受难。但诗人在此并非重复旧识,而是为以下的转换进行铺垫:比心灵之痛更深的,是欲念。

此处汉语的“欲念”,其德语原文是“Lust”。之前的译者,大多将此译为“快乐”②。若查德德词典,可见“Lust”一词,实为“内在的需求”,或“旨在满足一种愿望的要求”;在高雅用法中,它还表示强烈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情欲”或“性欲”。③尼采此处用词,就笔者理解,强调的该是源自人之本能的愿望或欲望。它与诗人“权力意志”概念中的“意志”相近,追求自身“快乐”的满足、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的欲念,远比世界深邃的基底更深,也比心灵之痛更深,这该是诗句想表达的哲理。

痛苦扰人,因此得被摆脱;而人的欲念,永远不会彻底满足,它要的是永恒。中文成语“欲壑难填”,恰恰在“深凹”的意境中,形象地点出欲念的特征,似能为诗人之言,提供佐证。

在消极意义中,追求“欲念”的满足,是原罪,是“恶”,是该鄙弃者。但在积极意义中,它与“意志”一样,无疑又是人类历史行进的动力。这也许是尼采此诗的主旨,及其哲学睿智的总结。

在语言形式上,此诗首行中的呼唤,十分突兀。德语原文为:“OMensch!”直译该是:“啊人!”依汉语习惯,此处译为“人啊!”惊叹词或语气词,通常用来表达不可名状的情感。诗人直抒胸臆的热情,开始便跃然纸上。

而通观全诗,更让人难忘的,莫过于“深”字的运用。它在由48个德语单词(包括冠词) 组成的全诗中有8次重复,比例颇大。此诗中与“深”有关的名词,归纳起来大致有:“午夜”“睡梦”“世界”“痛苦”“欲念”和“永恒”等。它们涉及人世或生命的不同领域和概念。若按客观的真实逻辑,这些或是客观、或是主观的物象,并非能被形容词“深”字,组合一处。但诗人根据哲理的法则,使“深”字腾挪其间,让这些物象实现了彼此间的流动转换,成为一体。

在音韵方面,德语原文中值得一提的有:在本诗的单行中(第三行) 被重复的单词有“睡”(schlief),在上下行中(第十、十一行) 被重复的单词有“要”(will) 以及“永恒”(Ewigkeit),加上反复8次出现的“深”(tief),字,单元音“i”和双元音“ie”在全诗中前后呼应,上下激荡,造成一咏三叹之效。为了在汉语文本中再现这种跌宕起伏,译者在翻译德语的“深”字时,除了2次当它被用在比较级中时,将其译成“更深”,其余6次试用汉语的双声词“深深”,再现原文中的双元音“ie”,以弥补德语转成汉语时,音韵或节律的阙失。

“没有诗,我们将失去远方”,上海的《劳动报》头版,近日(2014年6月9日)刊登这样的标题文章。这令人感到惊讶又觉得欣幸。惊讶的是,这份名字与诗几无干系的报纸,竟然给予诗歌如此关注;欣幸的是,当下已被论及的诗歌复兴,似乎由此更露端倪。接着要问的是,我们需要何种诗歌?元好问的“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始终是诗人所求。但这说来简单,做到还真不易。请看某些或直白如水、或诘屈聱牙的“现代”或“后现代”作品,再读尼采这首将形式与内容、语言和思想结合得如此巧妙的“夜歌”,足见此言不虚。

回到本文起首介绍的“尼采石”。石上未凿尼采的任何哲理名言,仅刻其质朴而深邃的诗一首,可见他作为诗人,百多年前,已负时名。聊借此文,予以志之。

附记:2012 年秋,在瑞士的西尔斯·马利亚,有幸见识“尼采石”及石上那首“沉醉的夜歌”。一直有意,重译此诗,并用文字录下这段童话般的“寻石觅诗”经历。近承《创作与评论》杂志的编辑诚恳约稿,才有机会,了却心愿。谨致深深的谢意。

注释:

①转引自Werner Ross,Der ngstliche Adler.Friedrich Nietzsches Leb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84,S.577.

②曾见三种译文,都将这个词译为“快乐”。参见钱春绮译《尼采诗集》,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黄明佳、娄林译《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7页;周国平译:《尼采诗集》,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③可参见 Duden.Deutsches Universalw rterbuch,Mannheim 1989年版的有关条目。

猜你喜欢

欲念斯特拉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欲念森林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卧室里的蜘蛛
不再羞于自己
道出世界
道出世界
——浅评电影《道士下山》
2016/2017年度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甘蔗产量可能减少40%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