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语角度研读《论语》中“仁”的思想

2014-08-14高虹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论语

摘 要:成语蕴含了极为丰富、系统而且典型的文化信息,可视为文化的透视镜,我们可以通过由词语构成的成语挖掘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汉语成语风格古朴,典雅精炼,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本文从汉语成语入手,着意分析《论语》中孔子的“仁”的思想。

关键词:汉语成语;《论语》;儒家文化;仁

成语一般定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汉语的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新编现代汉语》指出:“成语是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古语性、习用性的固定词组。”《成语》则定义:“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性词组;汉语成语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基本形式为四音节。”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是历史和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积淀。成语与文化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因此,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成语蕴含了极为丰富、系统而且典型的文化信息,可视为文化的透视镜。有些学者称之为“成语文化”。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丰富的文化又对成语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在是无法将两者分开来讨论。儒家思想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本文针对《论语》成语在汉语中的广泛使用这一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仁”的思想进行文化透视。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便长期成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论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也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古代汉语的重要资料。它记载的大多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对话,它既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充满生动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战国策》、《国语》那样常以寓言形式论辩明理,而是具有鲜明的口语化风格。因此源于《论语》中的成语极少是由寓言或历史故事提炼而成,而绝大多数是将人物的对话语言进行熔裁概括而构成的。这类“取其中的语段变成四字成语,源于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的”属于“语段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多与孔子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的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与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可以说很多源于孔子思想的精华。因此《论语》中的成语大多是将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语言进行熔裁概括而构成能极其准确地反映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文化。

从汉字结构上看,“仁”应属于会意字:它由偏旁表示“人”,另一符号表示“二”。从这个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明白,人只有与他人接触或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的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而“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 “爱人”的思想有大量关于“仁”的认识的成语可以作为佐证,如:“克己复礼”、“先难后获”、“求仁得仁”、“观过知仁”、“杀身成仁”、“当仁不让”等。“仁”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认识,一为“忠”,即“立人达人”,一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不仁的划分也是鲜明的,如:“色仁行违”、“巧言令色”、“怀宝迷邦”等。

孔子所说“仁者爱人”,“仁”即是“爱”。“道德实践是主体的本性的自然表达,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修齐治平的实践。道德是符合德性的习惯行为。符合德行的习惯行为是人类的自然举动。德性是人类道德行为的逻辑起点”。为了实现仁,孔子首先强调要修身,完善个人人格。而成为儒家君子,就应该具有胸怀坦荡,意志刚健,内省自反,顽强进取,临大节而不夺的品格和精神。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君子胸怀宽广平坦,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匹夫不可夺志”(《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的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指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呀。由此凝缩而来的成语是“岁寒松柏”,后来比喻在危难困苦的环境下考验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比喻在逆境之中能夠保持节操的人。“见贤思齐”(《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现在指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在孔子看来,“仁”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由自己决定的,也正因此,“仁”才具有了实践的可能。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是善良、宽容、正义的道德风范的结合体。“仁”既是自我人格完善的道德要求,也是对他人完善人格的要求。“仁”不仅要每个人做到忠诚,还要有宽恕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始终是孔子秉信的人生信条。

孔子的“仁”的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完善自己的人格仍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论语》中体现仁学的成语,体现了儒家精神“极高名而道中庸的精神。”这种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有道德勇气,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正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参考文献

[1] 张静,《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

[2] 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4页。

[3] 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4] 莫彭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 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

高虹(1976—),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现为常州开放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如何读懂《论语》?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一)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