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隐形贫困生”成因及解决对策

2014-08-14李翀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隐形贫困生资助

摘 要:目前关于全国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与探讨进行的如火如荼。本文试图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隐形贫困生”的成因,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隐形贫困生

1 隐形贫困生的概念界定

狭义上讲,指那些由于自身心理的盲目自尊、过度自卑,或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而导致不愿暴露自身贫困生身份的学生;广义上讲,指所有没有受到政府和学校经济上补助和心理上辅导的贫困生。

2 高校“隐形贫困生”的成因

2.1 自身的因素

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心理方面,包括其盲目自尊心和过分自卑感过分的自尊心。“虚荣心就是以不恰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些贫困生由于盲目的自尊,认为贫困是自己的事情,明明家庭父母双下岗经济困难,为了所谓的自尊,不愿被别人得知,显示自己其实还比较有钱,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校方无法得知其真实的生活状况,更加无法对其进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心理健康的辅导。

过分自卑感 贫困的学生本身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足以及从小所处环境影响,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个人修养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产生自卑心理,常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更不愿被别人得知自己是贫困生,害怕同学背后笑话他,自我隐藏起来,达到所谓的自我保护。

2.2 家庭的因素

家庭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对于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对于金钱与贫穷等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父母从小都教育孩子,人穷志不穷,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施舍。”造成一些同学对于学校和政府对于贫困生的资金补助,认为是对于贫穷人的施舍,这钱不能要。虽然这类学生并不是因为个人自卑自弃而去逃避,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金钱与贫穷之间正确的辩证关系,造成了自身的经济贫困被隐蔽化。

2.3 学校的因素

学校补助体系的不完善。 有人说:“大学的校园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的社会里面难免会有一些漏洞和缺陷之处;同样金钱对于每个还处在青少年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充满很大诱惑力。这是客观存在,而又无法避免的。在学校的扶贫补助体系中,现金补助是主要的一种方式途径,例如每年的补助金发放,部分非贫困生通过社会关系早假的贫困证明,与那些真的贫困生争夺那笔丰厚而又唾手可得的补助金,很大程度上使得补助金并未全部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大学生手中。而那些未得到补助的贫困生,本身都是硬着头皮去申请的,这样一来,心理上定会受到打击,下次可能就会主动放弃申请补助的机会,学校补助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隐形贫困生的一大因素。

2.4 社会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 社会风气造成贫困原本只不过是一种生存状态,可为什么却成了一种耻辱。由于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日趋势利、浮躁,把金钱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乃至唯一的标准,在一些地方,社会风气甚至是“笑贫不笑娼”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贫困生感到“极度自卑”,宁愿把自己隐藏起来,也不去接受他人的帮助,着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学校的宣传,社会上关于贫困生报道,以及校园贴吧,论坛中大家对于贫困生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其实本身将那些只是经济上暂时匮乏的大学生挂上贫困生的标签,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其中有歌颂赞扬贫困大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自己,为家庭勤工俭学,努力读书,回报家人,回馈社会。可是也不乏有人就以贫困生作秀,为宣扬资助者;也有抨击现代贫困大学生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不知道回报,不知道感恩,不应再对其进行资助;也有一些同学在论坛中指出其个人观点,指责部分贫困生,拿到国家政府的补助后,并没有努力读书,奋发图强,而是随着校园日益增强的攀比河流,将补助金覆水东流了。以上的这些社会舆论,不管是从正面还是反面,从积极还是消极都讨论的深刻现实。这也就不可避免有部分贫困学生,害怕暴露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而收到大家的猜疑与舆论。

3 解决隐形贫困生存在的对策

造成高校隐形贫困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其本身具有隐蔽性,大部分我们无法正面明确其身份。因此,解决隐形贫困生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多角度、多方位,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学校建立隐形贫困生调查组

学校调查组定期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设置相关问题,从调查中确定内心虚荣和自卑的学生,再通过与后勤部门相结合,将饭卡月平均消费低于正常消费的学生档案与那些心理调查中虚荣心强而又自卑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与那些主动积极寻求帮助的贫困生进行对比,从中得到一批既没有收到资助,而又贫困的隐形贫困生;也可以积极调动辅导员发现身边的贫困生,并向上汇报整合。

3.2 增强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辅导,从根本上消除阻碍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在政治思想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组织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创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板报、组织心理表演、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等,在校园中无形的帮助那些因为自卑的贫困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勇敢接受现实,积极生活;

在班级开展“小组计划”,随机将班级所有人分成若干小组,定期下发定向任务,要求每位组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大家团结协作,让那些隐形的贫困生,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认同,他人肯定,满足个人的“被需要感”,在无形中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3.3 国家增强对贫困生的现金资助范围及力度

在高校之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中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已达近30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贫困生的困难,首先是经济贫困,经济困难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解决隐形贫困生的重要途径首先也是经济上的资助。由于补助体系并为达到足够的完善,致使一部分贫困生仍然无法得到资助。高校的学生就好像鱼塘里面的鱼儿,国家通过学校定期的向鱼塘里面撒食物,由于学校监管方面原因致使那些不是贫困的鱼儿也来与贫困的鱼儿抢夺食物,因此想要让那些正真贫困的鱼儿吃到食物,不但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大投放食物的范围和数量,使得贫困的鱼儿有权利有机会吃到食物。

3.4 高校推广隐性补助

在高校当中,隐形贫困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的,不可避免的。并且他们当中暂时无法突破自我心理屏障的少数学生也是存在的。我们不仅要在鼓励贫困生正确正视自己的同时,也要去对那些不愿承认自己贫困生的人进行经济上的补助。基于这种考虑,郑州大学决定用隐性资助的方式,对那些不愿声张的“隐形”贫困生进行资助。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政策,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该校专门推出了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隐性资助评估”和“长期跟踪评估”等环节的“隐性资助”的实施方案,使具体的资助操作规范可行,让“隐性资助”阳光操作。首先,学生的消费信息一旦被反馈到学生处,学生处都要对该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其次,在“困难学生认定”环节中,学生处要求该学生所在院系对学生在校内消费情况暗中进行详细调查核实,从多方面情况综合判断学生的经济状况是否困难,并藉此完善相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库,保证及时更新;第三,通过多项信息比对,剔除例如因学生节食、在外就餐等多种情况导致与学生真实情况不符的“假数据”。一旦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无需学生自己申请,学生处每月都会在该学生的“一卡通”账户中存入60元的补助。对于这个隐性补助政策,只有个别高校采取实施,为了贫困生,为了那些隐形贫困生,这种隐形的阳光政策应当在高校中推广,把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位缺少关爱的学生上,是中国教育最终的目标。

3.5 校园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相结合,营造适合贫困大学生的校园环境

剖析高校那些隐形贫困生存在的外原是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 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有一个乐观、尊重、平等、积极向上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校应当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让其他同学和教师走近高校贫困生,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营造互相尊重、相互有爱。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与也应国家文化相结合,营造适合贫困大学生的校园环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前总书记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下午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八荣八耻”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都非常适合对大学生在贫困、勤俭、奋斗、金钱的价值观上,进行深刻的教育。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党和国家总结的真理政策不会过时,我们应把这些弘扬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与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积极宣传和其内在道德内涵,去感悟当代大学生,这样对于校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而且为那些贫困生,以及隐形贫困生营造出一个团结友善,宽容尊重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强大的动力。

4 结语

高校贫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一个客观存在,而又不可避免的重要群体。如何对这个群体在经济补助的同时,对其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他们感觉直面惨淡的现状,努力拼搏,积极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才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看待隐形贫困生的存在,并应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对其在经济补助的同时,进行环境塑造,在保护他们的同时,开导他们,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魏伟.贫困大学生特征与解困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9(21):56.

[2]李祥军.关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J].航海教育研究,2005(3).

[3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35.

[4]高申春.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J].心理科学,2000(l).

作者简介

李翀(1985-)女,河南周口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隐形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0感无暇” 隐形妆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