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病提拔”是怎么完成的?

2014-08-12龙在宇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5期
关键词:关卡人选组织部

龙在宇

某个高官“落马”后,公众常常会感叹其被一路“带病提拔”。但在东窗事发前,即使通过各种途径举报乃至上访,都不能影响一部分贪官照样“升官发财”。这种现象在官场可谓屡见不鲜。

统计数据佐证了这一直观印象:2013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田国良主持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103个副省部级(或享受副部级待遇)以上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例中,约有六成(63%)的案主在作案之后仍然获得提拔。

另一份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更触目惊心:据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2012年做出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称,在2002年11月至2011年6月,72名“落马”的省部级官员中有近八成曾得到职务上的晋升。

公众不禁好奇:这些“身染重病”的贪官究竟是如何闯过层层关卡被提拔的?是他们的演技太好还是“体检仪器”存在缺陷?

一名曾先后担任过县委书记、地级市副市长、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官员向《廉政瞭望》记者介绍了官员提拔的大致程序:当某个主要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组织部门首先会对相关干部进行考察,并从中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人选初步确定后,组织部会向同级纪委发出公函,征求意见;纪委方面会召集相关处室负责人,研究该候选人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回函组织部;最后,所有材料都会提交党委常委会讨论;常委会讨论确定后,依照相关程序对外公示;公示期顺利结束后,新官走马上任。

从上述介绍来看,一名官员要获得提拔,起码要过四关:组织部的考察关、纪委的审查关、常委会上讨论决定、公示期无人举报。与这四道关卡相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党纪法规:《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

上述官员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真有问题,除非他太善于隐藏、伪装,否则很难一路连闯四道关卡。“况且,很多‘带病提拔者的各种传闻早已是街谈巷议。只要认真查,不可能发现不了。”

那么,“带病提拔”的现象却为何依旧屡禁不止?这名官员介绍说,四道关卡之外还有一个“总开关”。这个“总开关”的按钮就握在“一把手”一个人手里。“一把手”的态度基本决定了各道关卡的态度。

这名官员以自己多年的观察说:“那些‘带病提拔者没有几个是靠自己的伪装蒙混过关的,基本上是有恃无恐、强行闯关。”比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2006年年初在发改委副部级干部考核工作中,刘铁男入围,但考核结果却是“得分未过线”。也就是说,刘铁男并未顺利通过组织部门的考察关。但最后,他依旧被任命为发改委东北办副主任(副部长级)。还有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早在他们任市委书记期间就有许多关于他们的举报,但依旧未能阻止他们平步青云。

一名先后担任过县委组织部部长与纪委书记的官员告诉记者,人们都痛恨“带病提拔”现象,对于那些被发现的“带病提拔”干部,常常埋怨组织部与纪委不作为。其实,组织部与纪委固然有责任,但很多时候,的确不是这两个部门就能决定的。

他说,有一次,县里一个重要职能部门的局长岗位空缺,组织部门还在考察干部时,舆论就盛传县委办的一名副主任会接任这一岗位。结果,组织部考察的干部在县委常委会上没有通过。经过重新考察推荐,那名外界盛传的“热门人选”胜出。

还有一种情况是,组织部的考察结果与纪委反馈的廉政意见出现冲突,这时“一把手”的意见就至为关键。他如果说“廉政是条红线,既然纪委这边有意见,组织部就重新提出人选”,这名候选人基本就与升官无缘了。但“一把手”偶尔也会有另一种说法:“决不能搞‘带病提拔,但也不能让那些冲在第一线、敢于触碰尖锐矛盾的干部吃亏。既然下面有反映,纪委是不是尽快去核查清楚?如果真有问题,该怎么查就怎么查;没有问题,也早日还干部清白,不能耽搁人家的前途。”有时,“一把手”的态度会更明确,直接说:“看一个人要看主流,不能看枝节。”

“这些说法都没错,但隐含的意思下面的人不可能听不懂。”上述官员说道。

一名离休干部告诉记者,除了写在纸上的程序,还有一套不好明说但大家私底下都懂的规则。这个规则说白了就是看“一把手”的脸色。

据媒体报道,一次,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在与友人闲聊时,友人问他:“你告诉我,在现有体制下,一个省委书记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副厅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你个人能不能说了算?”

程维高的回答是:“绝对没有问题!我要看中了谁,就把组织部部长叫过来,说我上一次在某某地方见到那谁,感觉他思路不错。其他的都不要说,组织部马上会按照干部任免的程序去考察,然后拿到常委会上来讨论。”

“一把手”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让他的个人决策看上去完全符合组织程序。常委会上的发言都是有记录的,但书记提前找常委来沟通、谈话是不会有什么记录的。慑于“一把手”的绝对权威,常委们在会上的表态大多会与“一把手”保持一致。而一旦“带病提拔”的干部出了事,要追究责任时,发现都是集体决策,“到头来,集体负责变成了没人负责。”

接受记者采访的某市委组织部部长也表示,组织部在考察干部前,一般都会征求“一把手”的意见。“有些书记会直接点出他意中人的名字,毫不隐晦;有些书记不会点名道姓,而是画几个圈。组织部则会根据这些意思考察干部。”

对于组织部考察的干部最后在常委会上被否定的情形,这名官员笑着说:“那就是组织部没有吃透‘一把手的意图。”“有些时候,组织部、纪委的人忙活大半天,真不如书记一句话。”这名组织部部长无奈地说。

有媒体报道,在考核中对刘铁男的批评普遍集中于工作作风方面。刘铁男最终能够顺利突围,就因为有领导发了话:“刘铁男已改正了那些缺点。”

经过组织部与纪委考核这道程序,候选人名单上报常委会后,又是一道重要关口。一名曾担任市委常委、现在政协任职的官员告诉记者,常委会上的博弈,“有时已经不是就事论事”。

该官员介绍,一般情况下,组织部部长与纪委书记对干部情况较为熟悉,而其他常委则相对陌生。“比如建设局局长这个职位,是城建口的,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与其工作接触多,组织部部长与纪委书记因为掌握干部情况,也会有所了解。但像宣传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等人,可能与这个干部没有直接工作接触,这时候就会‘随大溜。”

这名官员还说,书记的意思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常委会讨论的结果。有些强势的书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其他常委就不得不在心里掂量一下,“我今天说这些话,书记是不是不高兴了”。

有些书记特别看好的干部,往往会提前与常委做沟通、打招呼。沟通时的语气也很重要。比方书记问“关于国土局局长的人选,你有什么看法?”这或许就是书记在征求意见。如果书记说:“某某同志干工作不错,应该压更重的担子。你认为呢?”这时,常委就会明白书记的想法。

这名官员向记者感叹:“一个老在常委会上与书记唱反调的常委,一般会被‘修理。”

当然,也有在常委会上被挡下来的干部。这种情况,要么是“一把手”心中没有特别明确的人选,大家推出谁就是谁;要么就是“一把手”本身的权威受到挑战。数年前,西部某省一名市委书记力荐其秘书出任一个县的县长,前期还做了许多工作,结果常委投票时居然没有通过。此后不久,这名市委书记就被调回省里任职。

至于公示这一关,由于原则上只受理实名举报,因此许多人眼见大局已定,也犯不着再去干得罪人的事。

一名离休干部告诉记者,真要是上面领导看好一个人,有时连公示关都能想办法“技术化处理”。比如,一个副县长在当地口碑很差,提县长有困难。市委书记可以先调他来市委当个副秘书长,两年后再调到另一个县当县长,甚至直接当县委书记。时间过了两年,而且是异地任职,公示时来反映问题的会少很多。

有没有连“一把手”都挡不住“带病提拔”的时候?一名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官员表示,哪怕几个常委联合起来推举一个人,只要书记不点头,这个人还是过不了。但是,如果上面有更大的领导打招呼,书记也无能为力。

(转自《廉政瞭望》,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关卡人选组织部
电塔岛历险
疯狂冒险岛
以生为本,板演出彩
兴文农商银行中干竞聘
同贺单位
2015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入选作品名单
没人选它当模范
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关于表彰2014年度优秀通讯员的决定
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入选作品名单
时空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