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对现代幼儿德育的启示与影响

2014-08-11毛丹萍

新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孝悌儒家观念

毛丹萍

众所周知,幼儿德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当前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落后,使得我国的幼儿德育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模式化与形式化。其次,幼儿德育的目标表现出过于理想化的缺点。第三,当今幼儿德育的内容空洞陈旧,脱离现实。

面对现代幼儿德育的缺失,我们可以从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国主流传统思想——儒家德育思想中去汲取经验与养分。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敬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学理念中,伦理道德教育是先于文教,被放在首要位置的。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学者为己”“知行合一”“孝悌之道”等观念值得现代幼儿德育借鉴和学习。

一、学者为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代的人“学”的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自我;而当今的人“学”是为了迎合他人,获取称赞。这句话代表了孔子“己”为先的教育理念。孔子编撰的《礼记·大学》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先“修身、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观主张学“为己”,体现了儒家教育观对主体的重视以及在其道德教育方面关注个体道德建立的价值取向。

因此,教师与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学者为己”的思想,让孩子形成明确的主体意识,并且对自身有道德方面的要求与考量。这样,既有助于孩子自尊与健全个性的形成,在人际交往中知道如何恰当地与人相处、共情,又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反省的机制。

二、知行合一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王阳明曾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即是认知与行动的统一,认知与行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要实现“知行合一”就需要对孩子从听见、看到、做过三个层次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诵读教学、讲授教学等,这样,从“听”的角度完成了德育思想的灌输。其次,要让幼儿看到,即“榜样”教学。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或者是用影像、图片等资料进行辅助教学,让孩子们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印象,这样就加深了孩子们对于德育观念的理解。最后,要注重孩子实践体验的深刻性,倡导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让孩子亲身地实践,或者模拟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就能获得真切感知。孩子做过尝试,就能融入其中,就能够有深切的体会。由于幼儿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家长的教育对幼儿也有重要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将德育融入生活。这样,校内校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道德执行力,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三、孝悌之道

“礼”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礼见仁,通过礼可见出人的性情与道德。孔子特别看重“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兄弟之间友爱和睦相处。在孔子看来,“孝悌”是最基础也应该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只有建立了孝悌的观念,才能够学习到其他的道德观念。根据“知行合一”与“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在校内,教师应该给幼儿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在课堂中设置特殊的情境,如让孩子在公车上扮演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让座的角色,跟孩子们一起表演《孔融让梨》的故事等,这种情境教学直观、简单,使得“孝悌”这样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实际的行动,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在家中,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在餐桌上礼让老人,在家发起为长辈洗脚的活动,言传身教,营造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孝悌”观念就能够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现代幼儿德育集中关注的是幼儿的伦理道德教育,其中包括两个关键的部分,一是独立人格的建立,二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由于幼儿德育的实施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建立幼儿独立人格和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德育中。通过借鉴传统儒家德育观中“学者为己”的思想,树立起孩子的自我意识,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帮助其建立独立人格。同时,也要坚持“知行合一”的观念,让孩子从认知上对高尚道德有深刻的体会,从行动上有相应的道德执行。儒家传统德育观对于现代幼儿德育有着深远的启示与影响,我们应该重视并进行正确的幼儿德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幼师附属幼儿园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孝悌儒家观念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病榻侍母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