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本特色,着眼“语用核心”

2014-08-11范雪英

新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旋律

范雪英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炉。所以,多数老师在教学中容易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当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应有的训练。如何确定这篇课文“核心的语用内容”呢?我们不妨对“单元导读、课文、交流平台”所呈现的重要信息进行列表分析。

从表一“呈现的重要信息”中,我们发现“联想和想象”的字眼很突出,不由地联想到本册第一组课文,因为它也有着同样显眼的“联想和想象”。为了进一步明确《月光曲》的“核心价值”,我们选择第一组课文《草虫的村落》抓住课后问题与交流平台的内容,与《月光曲》进行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草虫的村落》是发现、体验、领会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月光曲》是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

综上所述,“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应成为《月光曲》一文“核心的语用内容”贯穿全课的教学。

一、解读传说——丰富认识,了解方法

《月光曲》的谱成是个传说,是传说一定有许多版本。如,《月光曲》标题的由来,传说是出版商听了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对这首乐曲的评论后加上标题的。从此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在音乐界广为流传的是这首曲子是贝多芬献给相爱的女友朱丽叶塔·圭查蒂。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丰富对《月光曲》创作相关情况的认识。学生在阅读有关的传说、评论中会初步意识到美妙的音乐不仅能浸润着人的心灵,还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能大体意识到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进而朦胧地意识到联想和想象是艺术的一种创作思维方法。这种初步、大体、朦胧的意识对于理解文本的内涵与表达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二、深入传说——领悟情感,理解方法

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二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言内之意,更要引导他们分析、挖掘言外之意。如:教学“贝多芬即兴创作”这部分内容,作者是如何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过程呢?可以把“环境描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的同时理解“语用”的秘妙。第一处环境描写是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抓住关键词“幽静、断断续续、他的曲子”理解正因为夜晚非常安静,所以断续的钢琴声才特别刺耳;正因为是自己的曲子,所以贝多芬才特别留心。作者在想象创作时用“幽静的环境”与“断续的琴声”的矛盾冲突吸引读者,暗示故事的发生、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处是家庭环境的描写。从“茅屋、微弱、做皮鞋、旧钢琴、失明”中理解这是个贫穷而不幸的家庭,联系第三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体会作者用“物质贫穷”与“精神富有”的矛盾冲突体现浓浓的手足亲情,可谓匠心独运。第三处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描写。可从“清幽”入手,多媒体课件呈现“幽”的五种解释,请同学们选择出“清幽”的“幽”的意思是使人感觉沉静、安闲的,然后结合“沉静、安闲”去想象这是个怎样迷人的月色,从而理解作者是借美好的环境点燃贝多芬创作的激情。

三、品读文字——赏析旋律,习得方法

《月光曲》这篇课文既有显性的艺术家和作品——文学创作者和语言文字,又有隐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贝多芬和《月光奏鸣曲》。这两条线交织前行,体现了文学和音乐的魅力。教学时,抓住“品文字、赏旋律”这两条主线将领悟表达方法有机地融入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联想和想象既是一种欣赏艺术的方法,也是一种写作的方式。请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迷人的月色,美妙的音乐,在美好的环境中兄妹俩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九自然段,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生交流)

师:引起兄妹俩产生美妙联想的是激昂变幻的《月光曲》旋律。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旋律的变化。

(老师巡回,参与学生讨论,选取正确答案板书:舒缓柔和——轻快跳跃——高昂有力——曲调反复)

师:从哪句联想体会到音乐旋律是“舒缓柔和”的?

生1:我从“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银光”这些词中体会到大海是平静温和的,所以音乐旋律应是舒缓柔和的。

师:这样的联想合情合理,让人信服。

师:请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大海的平静、柔和吧。(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齐读)

师:从哪句联想体会到音乐旋律是“轻快跳跃”的?

生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从“一缕一缕、轻纱、微云”感受到明月跳跃着上升,那是因为音符是跳跃的、欢快的。

师:把静止的文字读成会动的画面,多形象的联想啊!(指名读、女生读)

师:从哪句联想体会到音乐旋律是“高昂有力、曲调反复”?(生读完整句子)

生3:“卷起巨浪……朝岸边涌过来”说明音乐旋律是高昂的、有力的。

生4:“一个连一个”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学习就要善于举一反三。阅读的时候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让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旋律,鲜活起来。(指名读、男生读、师生共读)

(媒体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师:读着文字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幅奇丽的画卷;听到时而舒缓,时而欢快,时而激扬的音乐。如果把第九自然段中的联想去掉,只剩写实的句子,你认为好不好?

生:内容空洞,不形象生动……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把听到的音乐、看到的事物和内心的联想自然融合在一起,使内容更充实,情感更深刻。我们写作时在如果能展开一些联想和想象,作文也会更精彩。

这样,依托具体的语境将领悟表达方法有机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就能形象地认识到“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妙用。

四、倾听乐曲——引发想象,运用方法

笔者以为,“语文实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语言信息的输入,主要是听、读活动。二是,语言信息的输出,主要是说、写活动。教学《月光曲》一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更要在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方法,转化为语文能力。

(播放师剪辑的一段《月光曲》,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

师:听了音乐,你似乎看到什么?

生1:我似乎看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先是在海面上露出小半脸,然后越升越高,最后跳出海面。

师:我想此时定是“层波万顷如熔金”的壮观景象。

生2:我似乎看得海浪在翻滚,巨大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啊, “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

……

师:同学们,听着《月光曲》你们能浮想联翩,说得很好。下面老师播放《月光奏鸣曲》,你能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写欣赏的感受吗?(播放剪辑的音乐片段)

(生习作、交流)

先让学生听教师剪辑的一段《月光曲》音乐、说联想,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悟到的表达方法;之后播放《月光奏鸣曲》,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这样层层递进,有效训练,使本课的“语用核心价值”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永安市西门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旋律
春天的旋律
亦远亦近贝多芬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月光曲
月光曲
“传说”与“传记”
7月,盛夏的旋律